武当山有个张三丰铜像,游客们看到后,都会问一个关于摆放的问题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放弃做官转去求仙问道,听起来实在荒唐,但它出自张三丰的自传词《上天梯》,一篇简短的词句,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如今,张三丰已经成为了武当派供奉的祖师爷,可在武当山上有一座张三丰塑像,经常被游客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起张三丰就绕不过武当山,虽然他出生东北,最后选择了在这里求道。张三丰真人在武当山度过了二十载岁月,还创建了闻名后世的武当派,现代人为了缅怀这位仙人,决定在武当山建造博物馆,2008年4月,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武当山博物馆正式建成,这座博物馆耗时三年建成,总面积达5820平方米,其内有多达1400件国家一级文物,结合声、光、电等多种媒介进行展出,达到了极佳的展览效果。即使已经过去了13年,它依然是一座十分气派的博物馆。

为何最后武当山成为了张三丰的仙山呢?难道只是因为他创建了武当派吗?事实上,张三丰与武当山的缘分绝没有这么薄浅,但武当山之所以成为一座道家圣山,绝对是张三丰的功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朝皇帝大都信奉道教,永乐年间,明成祖闻听武当山上有这样一位奇人,便想召入宫中,可是派人找寻了数年都一无所获,为表真诚,他拨银百万余两,命人在武当山上修建宫殿庙宇,甚至亲自赐匾遇真宫,自此武当山香火繁盛,名扬四海。

有了名气就会聚的人气,武当山上逐渐有了许多追随者,他们组成了后来的武当派。虽然明史记载张三丰缥缈云鹤,难觅其踪,但确实是因为他,武当山上的修炼者才有了一片净土,在野史中,张三丰还化身教官,传道授业,不管这是否真实,武当山的确是因张三丰而闻名。

天顺年间,明英宗决定为张三丰的遇真宫修建真武圣像,根据《大岳志略》记载: 东廊下得观所谓铜像,西向座,戴笠,内加小冠,左右侍童二,杖一、扇一。笠径一尺八寸,中外旋揽如椒眼状,寸约二眼,平布其里,襄汉间呼为斗蓬。杖刻龙头,左侍者执焉;扇镂蕉叶,右侍者执焉;皆糜铜以成形,而袭之以金。盖三物平日真仙所御者也。意译过来就是,这是一组铜像,分为三人,也就是张三丰和两个童子,张三丰不怒自威,坐在中间,两个童子一个拿着拂尘手杖,一个捧着扇子,侍立左右。

这组铜像制作极其精美,铜质细腻光滑,浑然天成,完全没有拼接痕迹,是典型的明代皇家工程,在后世的岁月中,遇真宫遭遇了火灾,战争和翻修等多次变动,但是这组铜像一直坐在这里,守护这这座庙宇。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了武当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既然这组精铜鎏金张三丰像成为了镇馆之宝,那它必然摆放在了博物馆的中心位置,络绎不绝的游客都会驻足观赏,铜像中间的张三丰像更是栩栩如生,他坐在石质道椅上,双手放在膝盖,两目微睁,头戴斗笠,身披道衣,足蹬草鞋,面貌丰润,神态随性而不失威严,风姿飘逸,一眼望去,便可看出他的道法与仙骨。

但是大量游客们认为这组铜像有不足之处,其实单看这三座人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就出在两个童子的身高上,这组铜像张三丰为坐姿,而童子为站姿,这是很合理的,长者立,幼勿坐。《弟子规》上简单的六个字就表明了站者为卑,坐者为尊的传统规矩。可是在这座铜像中,两个站着的弟子高度居然超过了张三丰,这实在是不应该,遇真宫中主要就是供奉张三丰,可是这样设计,根本凸显不出他的伟岸和神武。

当然,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这座铜像成为国宝,但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改进方案,比如给他换一个更高的石椅,这就可以完美地解决问题,武当山博物馆虽然称不上是大馆,但其中珍藏的文物大都是国宝,因此我们要好好地珍惜其中的每一件藏品,因为它们都是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大岳志略》;学识斋出版社出版

2、《弟子规》李毓秀著;华艺出版社出版

3、《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丰及弟子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