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脆弱的血管——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川崎型油轮小考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8篇原创文章。全文共5009字,配图24幅,阅读需要10分钟。原文曾于2018年8月30日首发于TTH。

在基础设施极端落后的菲律宾科隆镇上,无论是游客还是土著都对科隆湾沉船的背景并无概念,旅途虽已结束,挖掘这些沉船的前世今身,反倒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本篇的完成得到了七喜飞行猪的大力支持!

科隆湾沉船中排水量最大的一条,是标准排水量10043吨的兴川丸(Okikawa Maru),许多人在水下穿梭游览过这条巨轮,却并不清楚这条船的来龙去脉。关于这条船的渊源其实还有助于回答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会在太平洋上主动挑战远比自己强大的美国?

图1. 1941年9月25日大阪海域的神国丸

1933至1943年间,日本川崎造船所和川崎重工批量建造了一种万吨级油轮,称为川崎型油轮(Kawasaki type oiler),因为其首艘的船名是东亚丸(Toa Maru),因此有些资料也称之为“东亚丸级川崎型油轮”。

图2. 日本在战前建造的万吨级川崎型油轮列表

日本军方曾向川崎公司提供了造船补贴,并要求川崎型油轮必须具备16节以上的高航速,且必须具备海上加油能力,便于战争时期能够直接为海上战斗行动服务。盟军将这种舰队油轮归类为Auxiliary Oiler(AO)。

图3. 正在对一艘古鹰级重巡进行横向加油的舰队油轮

川崎型油轮的排水量为10006吨(标准)/13400吨(满载),尺寸为159.79米(长)×19.8米(宽)×8.98米(高);装有1台11693马力的柴油机,最高航速达19.79节,总计建成19艘(包括6艘改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海军征召了接近半数的川崎型油轮,1941到1942年间,在这些AO的支持下,联合舰队几乎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开创了海战史上崭新的一页。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被征用的民间油轮大大弥补了海军专用加油船的严重不足。

图4. 珍珠港行动中的补给部队,左起分别为极东丸、国洋丸、日本丸和神国丸

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就出动了7艘快速AO,分别是极东丸、健洋丸、国洋丸、神国丸、东邦丸、东荣丸和日本丸,全部为川崎型油轮,平均舰龄只有4年,编为补给部队,为机动部队提供了两次的海上加油,指挥官由极东丸的特务舰长(大佐)担任。

图5. 偷袭珍珠港作战前,极东丸为飞龙号补充燃油

除了伴随主力舰队的远洋征战,剩余的油轮担负着将占领区石油运送回本土的任务。由于东南亚产油地区的码头设施老旧,往往需要先由千吨级的“老慢小”油轮先将原油运送至新加坡或马尼拉的大型港口,再由万吨级远洋油轮送回本土。

图6. 潜艇破交的重要目标就是远洋油轮

1942年和1943年,由于美军潜艇鱼雷引信严重的可靠性问题,日本海上运输线还算是比较安全。但美军潜艇在两年的作战行动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改进和解决了鱼雷引信问题,战绩开始扶摇直上。在整个44年中,美国潜艇击沉了603艘日本船只,这意味着日本失去了战时船队的一半吨位。

图7. 川崎万吨级油轮:日本丸

44年1月,日本从婆罗洲派出3艘川崎型油轮前往特鲁克和加罗林群岛输送燃油,美国人破译了日军密码,派出3艘潜艇进行袭击,这是美国人第一次针对日本油轮进行打击。1月14日,潜艇突破两艘驱逐舰的保护,击沉了日本丸、健洋丸和一艘护航的驱逐舰,这两艘都是战前建成并参与了偷袭珍珠港的“老兵”。日本丸被命中2枚鱼雷,引爆航空汽油而爆炸,6个小时后,健洋丸也被两枚鱼雷击沉,只有国洋丸幸免于难。

图8. 川崎型快速油轮:健洋丸

日本丸和健洋丸的损失让日本海军极为震惊,日本海军也抽不出更多的驱逐舰用于补给线护航。然而即使是停在特鲁克和帕劳港口之内,日本舰船也不能获得安全保障。一个月后的2月17日,美军航母编队奇袭特鲁克,5艘油轮被击沉,总排水量超过52000吨,包括又一艘珍珠港“老兵”——10020吨的神国丸。

图9. 川崎型快速油轮:神国丸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人深知海上运输的重要性,为了迅速扩大运能,弥补在战争中损失的船舶吨位,日本必须在短期内大量建造经过结构简化的船舶,这种船舶被称为战时标准船。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共进行了4个批次战时标准船的建造,包括货船、油轮、矿石运输船等型号,总建造数量1036艘,合计263万吨。

图10.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年度石油消耗表(百万桶)

这其中以川崎型油轮为原型,日本于1941年就开始建造被称为1TL型的战时标准油轮,1代表建造批次,T代表Tank(油轮),L代表Large即万吨级的大型船只,可以说川崎型油轮就是日本战时大型油轮的代表作。4个批次中1TL建成19艘,2TL建成27艘(也有资料认为这个数字加上了1TL的19艘),3TL建成5艘,4TL未建成。

图11. 日本也曾系列生产过战时运输船

TL型战时标准油轮的外形与川崎型油轮高度类似,为追求建造速度而实行了减配。以1TL型为例,该船仅装有一台8600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能勉强达到15节,船员65人。在耐用度上的要求则被降低为“动力系统够支撑使用1年,船壳足够使用3年”的极低标准,正因为各种简化工艺,战时标准油轮的建造速度也被控制在6个月左右。

图12. 日本战时也大量建造特设输油船

科隆湾最大的沉船“兴川丸”正是这样一条TL型战时标准油轮(根据建造日期,该船可能属于2TL批次),1943年3月5日,该船在川崎造船厂开工,8月1日下水并命名为兴川丸,10月31日竣工。

图13. 兴川丸建成时的状态,此时为轻载

1943年11月10日,该船参与了从佐世保出发的输送团,14日抵达马公,随后又返回本土。

12月28日,该船从神户起航,29日抵达门司,30日从门司出发,次年1月4日抵达台湾岛南部重要港口高雄。1944年1月1日元旦这天,兴川丸正式加入海军军籍,由海军省直属,舰籍在吴镇守府,日方归类为特设输送船(给油船)。

1月6日,搭载了航空燃油和机密文件的兴川丸加入M船团从高雄出发,经过曲折的航行,于26日抵达新加坡(当时日本已将其改名为昭南)。由于南海的水深较大,适合潜艇活动,属于日本运输船团的危险区域,因此在这个区域的航线上,往往采用反潜编队行进,导致航速受损。

图14. 日本掠夺东南亚原油的输送路线

2月2日,该船加入“夕-38”船团从新加坡返回本土,13日抵达门司,14日抵达大阪。经历了几乎一个半月,兴川丸完成了其生涯中的首次东南亚原油运输。

该船在完成卸载后很快再次离开本土,于2月25日抵达高雄,28日,从高雄港出航,经马尼拉驶往达拉根、巴里巴板装载原油,3月30日返回高雄。4月1日,兴川丸改隶为联合舰队直属。同日从高雄出发,经马公、有川,于8日返回佐世保。此次历时也是约一个半月,完成第二次东南亚原油运输。

4月14日,兴川丸进行了第一次防空强化,加装了2座双联装25mm机关炮和一式水下声纳。此次加强武装兴许与其被编入联合舰队所属有关,也标志着日方对日益增长的空中和水下威胁的担忧。

图15. 日军主力防空武器:九六式25mm防空炮

4月20日,兴川丸第三次从本土的佐世保出航南下,此次出发后不久便发现了潜艇,在经历了一场短暂的战斗后脱离接触,经舟山群岛、高雄,于5月1日抵达马尼拉。

5月4日,从马尼拉出发前往巴里巴板,5日接到联合舰队第75号令,将其编入第一机动舰队所属,这意味着兴川丸可能需要加入作战舰队。10日,该船抵达巴里巴板。

15日,从巴里巴板出发,18日抵达塔威塔威,为此地的舰队提供燃料补给,22日完成。

23日,离开塔威塔威,26日抵达巴拉尔,为护卫舰进行燃料补给。

6月1日,离开巴拉尔,8日抵达巴里巴板。

6月10日,兴川丸搭载了两枚深水炸弹,以加强反潜能力(实际效果很值得怀疑)。

6月14日,从巴里巴板出发返回本土,22日遭遇潜艇因而紧急躲避到附近海湾,23日晨再次出航并拖拽前一天就发生机械故障的旭邦丸,当天一切平安。7月2日,返回到吴港。第三次原油输送任务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半月。

图16. 盟军缴获的九三式13.2mm高射机枪,兴川丸也加装了4座

7月3日,兴川丸进行了第二次武器改造,加装双联装25mm机关炮4座,单装高射机枪4座,并加装了海上加油装置,至16日改造完成。

7月17日,出航执行第四次原油运输任务,23日,抵达马尼拉。27日,加入日荣丸船团从马尼拉前往新加坡(昭南)。8月1日,在抵达新加坡的同时被变更为甲等给油船,这意味着兴川丸已经被视作日本海军的一线舰队油轮。

图17. 执行南方输送任务时的兴川丸

8月6日,兴川丸离开新加坡驶抵林加湾的联合舰队驻泊地。接下来的三天,兴川丸的船员进行了海上加油和对空射击训练,这是其短暂又忙碌的生涯里非常稀有的训练。

8月9日,该船离开林加湾返回新加坡,重新加入日荣丸船团。10日离港,但在11日又与船团分离,13日返回到新加坡。

9月6日,兴川丸在新加坡装载船用燃料并补充航空资材100吨后,当天出航驶往马尼拉,9月20日抵达。原本这似乎又是一次例行公事的长距离运输,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已经迫在眉睫!

图18. 遭到美军空袭起火的极运丸

9月21日,早晨7时30分,兴川丸奉命为驱逐舰皋月号进行燃油补给。半小时后,美军TF38的空袭来临,兴川丸紧急停止补给并开始对空射击。下午14时08分,再次遭遇空袭,14时15分,5枚近失弹导致兴川丸的外船板被撕裂,引起部分燃油泄漏。14时45分,左舷中央被一枚炸弹直接命中,甲板破损。当天晚上21时,为躲避美军的持续空袭,兴川丸出港离开马尼拉,前往西南方的科隆湾躲避。

图19. 科隆湾空袭,最上方的烟柱就来自兴川丸

9月22日下午4时45分,兴川丸抵达科隆湾休整,这里将是她短暂服役生涯的最后一站!

9月24日上午8时,TF38的空袭再度来临,8时15分,兴川丸左舷后部外侧水线位置再次被一弹命中,燃油泄漏。8时18分,机械室等处被命中两弹,燃起大火。8时20分,兴川丸的船尾开始下沉。8时30分,坐沉于科隆湾内水。舰上有3名日本兵和多名水手在空袭中丧命,其他乘员于9时45分被第三十号驱潜艇救起。

图20. 2TL战时标准油轮兴川丸是科隆湾最大的沉船

11月10日,兴川丸被日本海军除籍。这条服役不到一年的TL型万吨级快速油轮,就这样孤独地沉没在菲律宾科隆湾的浅水处,成为世界各地潜水爱好者的乐园,至今已有74年。

兴川丸在水底几乎是水平坐沉,轻微向左舷倾斜,船头指向罗盘方位330度,船头与船身断裂,船首前四分之一处因受到巨大冲击而翻折起来。最浅处距离水面仅10米,船尾最深处距离水面26米,主甲板距离水面约16米。

图21. 在兴川丸的舱室内穿越的潜水者

由于兴川丸所处的水域并不算很深,她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体验沉船潜水和沉船穿越的潜点。她的舱体宽敞,非常适合初学者练习沉船穿越技巧,在科隆学潜水的都喜欢把这条船作为最终考核的潜点。在这个深度潜水,通常都可以达到45分钟以上的潜水时间。

图22. 兴川丸的水下视频截图

兴川丸潜水的难度不大,潜水者可以选择从断裂的前部进入舱体,也可以选择从船尾的螺旋浆舵处进入轮机舱。在这里的穿越长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通过狭窄的裂缝、轴承的孔洞、从一个舱室到另一个舱室穿过,最后由前部裂缝钻出来。船体的整个前部已经破碎,巨大的钢板剧烈扭曲,战争的痕迹仍似历历在目。

图23. 兴川丸的锅炉

兴川丸覆盖着良好的珊瑚,尤其是非常大的莴苣珊瑚,海绵和鱼群,包括梳鱼,笛鲷和蝙蝠鱼,加上无处不在的狮子鱼和鲉。在这里生活的海洋生物也是个很好的看点。

在联合舰队高级参谋们的设想中,菲律宾将是联合舰队最后的决战机会。菲律宾失守则本土到东南亚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即被彻底封锁,残余的舰队留在本土将无油可用,留在南洋将无弹可用,后来的1945年战况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参见海上恐龙大和号的极速灭亡全记录)。所以在为防守菲律宾度身定制的战役方案里,联合舰队倾巢出动了每一艘战舰,拼光打完算球,兴川丸就在这场历史上最宏大的海上战役里,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并葬身于此。

图24. 简版东南亚地图,菲律宾和台湾扼守着交通咽喉

为了应对美军潜艇的威胁,日军也在东南亚到本土的运输线上组织了大型护航运输队,配备少量反潜警戒船。由于实力所限,除了三艘大鹰级护航航母和一些老式驱逐舰改造成的护航舰之外,只有一些慢速的海防舰、猎潜舰(SCS)和巡逻炮舰(PC)可用于护航。沉没在科隆湾的两艘小型舰只卢松炮艇(Lusong Gunboat)和东桑加特炮艇(East Tongat Submarine Charser),就是为运输船队提供反潜掩护的轻型舰只,他们的故事,就留在另外的篇章里再介绍了。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ID:bikunet)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每日更新,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