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假日经济,华丽转身正当时
国庆小长期,各种吃喝玩乐刷爆朋友圈,各类媒体遍地“黄金周”的热点报道。
的确,这样的长假,旅游火爆,商场、酒楼人满为患,火车、飞机加班加点;旅游部门赚了,运输部门笑了,商家收钱收到手软,“假日经济”实在威力无穷。
看完热闹看门道。其实,这纷繁的背后,都不外乎两个字:体验!
未来社会最大的消费是什么?就是体验。
体验者就是能够认这个帐,愿意为诗酒田园、为琴棋书画、为文化底蕴埋单,这就是新的时代需求,这也是“黄金周”“假日经济”得以诞生的背景。
先打住,容在下先科普一下:“黄金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999年,国家根据当时的国人消费低迷状况,决定采取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的休假制度,其初衷是给腰包日益鼓起来的人民以充分消费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在于刺激内需、拉动消费。这一措施一出台,就引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旅游消费热潮,国内甚至国外的旅游业都因此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井喷”正是在这种时候发生的。
黄金周对消费的增长贡献十分重要,通过长假启动内需、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而七天长假更是旅游、交通和商业集中时段,相对于商家赚钱的商机,媒体也将其称为“黄金周”。由此也正式揭开了中国“假日经济”的序幕。
十六、七年的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凡事利弊相宜,“假日经济”在生意兴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有很多的市民想出游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点,比如报上名旅游的人却被告知买不到机票,比如中低档旅店床位不足,比如“拥堵”、“宰客”、“旅游不文明行为”等等。
一言以蔽之:人看人,车堵路,买不着票,订不到房,消费奇高,服务特差,垃圾遍地,后果严重......
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问号摆在所有人眼前:怎么办?
在2013年国务院重新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之后,类似“春节”、“五一”、“十一”这样的小长假还会很多,如何使“假日经济”发挥出最大效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眼下正值“十一”期间,我们看到的还是大部分旅游热线爆满,一些商场销售额是平常的好几倍,假日经济拉动消费的效应似乎已尽显无遗。
有的商家看到旅游线路人满为患,商场面对滚滚人流而疲于应付的火爆景象,不禁开始琢磨:假日经济商机这么大,是不是可以加大对相关商业设施的投资?
与此同时,一些外出旅游购物因人满为患而惹了一肚子气的人却说:“下次假期再也不出去受罪了!”这种颇为普遍的想法又让人对假日经济能否持续热下去打上了一个问号。
假日经济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假日经济对消费的拉动能力到底有多大?中国的假日经济到底发展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层次?对于这些问题,可说是众说纷坛。在“假日经济”的提法火了这么多年之后,在这个“十一”长假已行将结束的时候,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最近因为“小目标”言论而成为“网红”的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9月8日出席了2016厦门国际投资洽谈会论坛,并分享了最新的投资观点,他认为旅游是当前最好的投资方向之一。
其实,他这个观点了无新意。经济学上早有定论:当人均GDP超越了1000美元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旅游浪潮自然会到来。更有人早已提出“旅游的三重境界”,即“吃肉”、“喝汤”、“闻香”,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人旅游消费的境界也不同。
有一个故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有一个地方刚开始是种花生的,花生熟了以后,农民拿到市场上去卖,1元1斤,这叫“农业经济”;后来人们把花生米烘干后做成各种花生食品,卖到10元1斤,这叫“工业经济”;接着,又有人把花生经过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摆在了超市的货架上,变成了20元1斤,这叫“商业经济”;再后来,有人把加工好的花生摆到酒吧和咖啡厅供人品尝,变成了30元1斤,这叫“服务经济”;最后,有人找到花生之乡,在这里营造出一种生活形态,或者是旅游区,或者是农家乐,让人们来到这里以后不仅可以参观花生的各种加工流程,还能参加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一天下来每人要给当地的农民至少200元,这叫“体验经济”。而这才是旅游的最高层次,也是未来旅游的目标方向。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假日经济、体验消费,何去何从?早觉者可早创新!
说句最不客气的话,眼下这种“人挤人”、“人看人”的扎堆出行、集中体验、突击消费,不叫“旅游”!毕竟,旅游是为了涨知识、长见识,目的是快乐!
有朋友提到,今年“十一”出去玩之前,就知道各景点、大商场一定爆棚,但一年之中,长假就是“五一”、国庆和春节三个时间段,如果此时不去,平时就没有时间玩了,所以也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事实上,持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去购物也是这样,大商场一到假日就大搞各种促销、优惠,消费者也怕“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抢着在假期去买。时间因素,制约了他们的选择范围。
在假日经济火爆的背后,许多人感叹旅游服务质量下降,到商场买个东西交费也要排队。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拓展思路,在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不减少甚至有所增长的情况下,使其得到更为合理、有序的发展。
而从国家层面,用节假日促进消费,本来无可厚非,出现诸多的问题也当在预计之中。但是否料想到了这么具体,这么复杂,想必也没人能够肯定。这就成了既不能回避,就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想首先可以引出第一个问题,在我们目前的接待能力和交通状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可否在时间上对消费者进行分流?譬如,对一些时间性不很强的工作岗位,允许他们调岗,利用节日时间上班,平时再补休。同时,我们现行的休假制度也不完善。我国从1984年已开始实行年休假制度,但有假不能休的现象在全国各地还普遍存在。如果年休假能真正执行起来,它对假日旅游也能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这样,可以让一部分有心出外旅游的消费者避开旅游高峰期,既能玩得舒心,又可以缓解旅游景点的压力;此外,商场也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假期上,而要在平时的营销工作中多下工夫。
此外,我国目前的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可否去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挖掘旅游市场的潜力,以吸引并分流更多的游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至少,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开辟自驾车团、露宿团等,提高这些旅游线路的容量和接待能力,把这块蛋糕做大。
而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在观念上也应该有所转变,不要片面认为假日经济就是旅游购物。其实,假日经济也应该包括娱乐、休闲、健身、小型朋友聚会、文化教育消费等方面的内容。譬如文化演出单位可以针对假期策划一些特别的展览和科普活动,开设一些专场音乐会、文艺晚会等,吸引一部分消费者;教育培训机构也可趁放假,为一些平时没时间但确有需要者提供“充电”服务;健身娱乐行业也可分流一部分消费者,让他们在歌舞游乐中放松身心。
在做大、做好假日经济这篇大文章时,我们还必须特别谨慎,以防陷入新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为了扩大“接待能力”而匆忙上马新的旅游、餐饮、商场等设施项目,造成投资浪费。假日经济中所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显示出我们在市场供给上仍然存在着短缺现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客观分析、周密思考,科学规划、有序发展;而不要一看到消费人流就头脑发热,再去搞新的重复建设。最简单的一点,建几个新的景点,也许长假期间能赚些钱,但还要想想平时的日子怎么过,总不能全年就靠三个大假过日子吧?还有,我们应该注意区别总量上的不足和结构性的不足。比如,住宿接待能力不足,主要是价廉物美的经济型宾馆太少,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去大搞豪华型的高档酒店,只会造成新的浪费。
第二个误区,是在依靠假日经济大赚一笔的同时,忽视了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消费者。前些年,由于市场不景气,许多服务部门不得不通过千方百计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也确实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如今,面对假日期间潮水般涌来的消费者,一些目光短浅的服务部门仿佛又找到了往日自己作为“上帝”的感觉,趁机抬高价格,降低标准,以次充优、甚至坑蒙欺骗的事情重又多了起来。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一锤子买卖”,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心,在客观上抑制了其正当的消费欲望,最终对服务部门的利益造成损害。据媒体报道,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旅游景点因价格高、服务差而使游客望而却步,以及一些消费者因担心被“宰”而索性呆在家中过节的现象,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
第三个误区,是在强调扩大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放松通过改革、调整来提高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前,有人认为消费者不愿花钱主要是没有钱。假日经济火爆之后,许多人又转而认为老百姓扩大消费关键是缺“闲”,并因此对假日经济寄托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似乎只要不断增加假期,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会无穷无尽地释放出来。这显然是从一种片面性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性。归根结底,消费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等原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不尽人意;同时,对居民即期消费心理影响很大的医疗、社保等项改革进展也不快。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要想保持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无异于痴人说梦。
说一千道一万,有一点几乎可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已经实施了十七年的“假日经济”,收益不少,问题也同样不少。
变,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是时候华丽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