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皇后。皇上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有着特殊的身份,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见那些过去太久的历史,与时代缝隙中个人的苟延残喘。偌大的紫禁城,留给太监们的,只有蝼蚁般孤独地活着。

面对动荡年代的种种禁忌,末代太监孙耀庭却能在经历过近百年的风雨中得以幸存,最后终老,也给后人些许的安慰。他一直保留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北京什刹海北边的广化寺,是孙耀庭最后栖身的地方,住在这里的,还有40多个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太监。

他们穿着朴素,一身灰色中山装,走在街上,谁也猜不出何许人也。

一群跨世纪的老人,或悄然挤上公交车,或蹒跚走在胡同里,最终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萧瑟的秋风呼啸而来,无情地掠过古老的紫禁城,席卷着最后的落叶。

高耸的城墙,明黄色的琉璃瓦彰显着往日的富贵。巍峨的紫禁城,在黄昏的底色下,愈发沉重,它冷眼睨视着历史缝隙中的匆匆过客。

乌泱的人群里,藏着孙耀庭,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

公元1916年深冬,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民国纪元。清朝末年的畸形,并未随着历史的进化而消亡。

太监仍在幽禁的紫禁城内,用尽浑身解数伺候着气数将尽的主子们,苟延残喘度过余生。

年仅15岁的孙耀庭走在这列队伍中,茫然四顾,不知命运如何。

站立在神武门的农家孩子,从他双脚迈入皇宫大门成为末代太监的刹那间,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

光绪二十八年,天将破晓时,孙耀庭出生在天津静海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孙家总共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日子算能勉强度日。

直到太监小德张的回乡,刺激到了孙耀庭的内心。

那是1907年的一天,静静的天津运粮河畔,碧波轻泛。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争着来看小德张回乡耀祖。

他回村请乡民们吃肉馅包子、唱大戏,这让当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的男女老少羡慕不已。

小德张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儿时因家贫私自“净身”,后辗转进宫当了太监,因其为人机灵不久便深得慈禧的喜爱,身价倍增。

他是当时很多贫穷人家孩子无奈的向往、畸形的榜样。

时年6岁的孙耀庭觉得自己只有像小德张一样,去伺候皇上皇后才能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

灰色的乌云,遮蔽了太阳。苍白的阳光,照在他们脸上。这天,孙耀庭咬着牙决定走一趟“鬼门关”,净身!

但孙耀庭家境贫寒,连请大夫操刀的钱也没有。最后,还是孙父亲自动手,手术条件简单且粗糙,极容易感染或丧命。

过去了整整三天三夜,孙耀庭人事不知,发着高烧,嘴里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胡话。

然而,就在他身体刚刚恢复过来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宣统皇帝溥仪退位。

那是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废除宣统年号,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

皇帝都退位了,太监还能有什么光明前途。听闻此消息的孙耀庭一家人,瘫坐在地上痛哭不已。

历史无法逆转,一个普通老百姓,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嘲弄。

这是一出捉弄人的悲剧,武昌起义的炮声轰灭了孙耀庭的梦。

净身的太监,似乎成为了时代的讽刺,孙耀庭无疑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因“净身”导致他体质特殊,即使痊愈也无法干重体力活。父亲只好让他去私塾读书,希望这样能让儿子的未来有些许希望。

天资聪颖的孙耀庭没让父亲失望,老师出五个字的对子,他也能对答如流。然而,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孙耀庭一家人仍然对紫禁城抱有期待。

终于,孙耀庭等来了他“入行”的机会。15岁这年,在家里一位远亲的帮助下,他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京城。

1916年,冰天雪地的腊月十六,雪花被狂风席卷,不时灌入行人的脖颈。

孙耀庭背着一个两指粗的铺盖卷,怯生生地伫立在摄政王府的黑色漆门前。

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辅国公载涛的府中做事。

孙耀庭心中明白,这也许能够成为自己进入紫禁城的跳板。

像被囚禁似的,他在摄政王府里悄然住下了。

随着孙耀庭的不断成长,对于那些规矩,他已经掌握得很娴熟了。

可是在载涛府中做得再好,也始终无法成为第二个小德张,孙耀庭下定决心离开载涛府去紫禁城。

没多久他就经人介绍,有了辗转进宫的机会。

进入深宫,便意味着此后自己的人生再无任何波澜。留给太监们的,只有蝼蚁般孤独地活着。

进了宫以后孙耀庭发现,里面的世界完全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当时的紫禁城里已经不比从前了,因为国库空虚,很多太监的俸禄少得可怜。

他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为了能让自己在深宫之中不饿死,孙耀庭勤勤恳恳地从最底层的小太监做起。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色高墙,头顶上的蓝天永远只有那么一小块。

规矩也很多,做事需要处处小心。像小德张那样飞黄腾达的梦想,仿佛离孙耀庭越来越远。

不过尽管这样,孙耀庭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已经走到了端康皇太妃的戏班子里了。

朝日暮落,孙耀庭好生应付着各个主子,一天到晚磕头不已。他以一个太监的角度,冷眼睨视着腐朽的封建皇宫。

1923年6月26日,紫禁城建福宫的西花园起火。火光冲天,烧红了紫禁城西北角的大半边天空。

最后大火烧毁了400多间房屋,以及大量珍贵宝物。

彼时,溥仪正在建福宫观赏电影。九点钟,他疲惫地站起身,没过多久,一把大火在建福宫附近突然燃烧起来。

当时,孙耀庭刚刚睡下,连续不断的叫喊声让他从梦中惊醒。他迅速披上外衣跑了出去,当走到中院时,房内的其他太监差不多都跑出了屋门。

溥仪愤怒不已,站在大殿西侧怒吼:“这些坏太监,一个也不能留下!”

大火还未扑灭,整个皇宫已经闹得人心惶惶。

神武门周边,混乱不堪。

最终由于起火的原因没有查明,同时宫里太监因收入可怜偷窃已成风气,所以溥仪坚定地认为,是有太监为了掩盖偷盗的罪行而故意纵火。

溥仪执意要将所有太监,遣出宫外。宫内的太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纷纷奔走相告,咬耳鼓舌。

二十天后,紫禁城里的所有太监都被裁撤,这里面就有孙耀庭。

被赶出紫禁城的孙耀庭脑子里一片空白,自己的理想统统被这场大火毁掉了。不过他还算淡定,其他的太监大多是一片哭天抢地的哭泣呼喊。

这天,天空下起了大雨。伴随着阵阵狂风,雨点掠过宫殿的脊顶。

孙耀庭神情恍惚地走出神武门,满脚泥泞,他再次回到家中,可不久后就有人从京城来找他入宫。

原来,一大批太监被赶走后人手不够,这时端康皇太妃想起了戏班里的孙耀庭。他回宫后,溥仪便把孙耀庭分到了皇后婉容的储秀宫当差。

再次站在神武门前的孙耀庭,在红墙绿瓦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孤冷。

头顶的烈日,使清晨的水面似乎弥漫了一层若有若无的雾气。

孙耀庭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皇后的贴身太监,虽然还没做到管事的职务,但是他此时已经走到了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峰。

婉容对待下人温和友好,无论是脾气还是为人处世,她都不似想象中的皇后那么摆谱,很愿意与下人来往。

末代皇后婉容

紫禁城里的人,活像坐牢。不过在婉容身边的那段日子,孙耀庭还是体验了一些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经历,比如骑自行车。

自行车是溥仪送给婉容解闷的礼物。在太监的簇拥下,婉容跌跌撞撞地练了几天,勉强能在院子里来回转圈了。

有次,婉容骑累了:“我不想骑了,你们谁上去试试?”

婉容骑自行车

由于溥仪在场,没有太监敢上前去。

“连这点胆量都没有吗?”溥仪发话了,却依旧没人回声。他一眼看见了孙耀庭:“你能骑自行车吗?”

吓得孙耀庭连忙摆手:“万岁爷,我不会骑自行车,一点儿都不会。”

溥仪愈发来劲了:“我给你扶着,摔不着你……”

还没上车,孙耀庭就已经吓出一身冷汗。溥仪还算讲信用,扶他上了车,其他几个太监像起哄似的围着推着,婉容在一旁抿着嘴乐。

这样的日子,很快便看到了尽头。

1924年10月23日,紫禁城的黄昏终于到来。

溥仪看上去神态自若,却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冯玉祥在景山上架好大炮,威胁溥仪如果不赶快出宫,就将炮轰紫禁城。

他修改了清室优待条款,最终将居住在故宫的溥仪一帮人驱逐出去,彻底终结了封建帝制。

整个宫内乱成一团,太监和侍卫们来来往往搬运东西。得到消息的孙耀庭马上开始帮助婉容收拾东西,金银财宝、文玩字画、随身衣物等。

正当一群人从御花园走向顺贞门时,溥仪的生父载沣面对景山的万寿亭,万分悲恸:“大清国从此完了啊!”

说罢,大家看着他将三眼花翎的朝冠,丢弃在地上,没人吭声。

溥仪和皇后、淑妃以及身旁的三十多个太监、宫女,默默地走出了御花园后门。凉风中,只有那三眼花翎的朝冠,躺在地上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大清终于亡了。

被载沣扔掉的三眼花翎朝冠,成为预示着溥仪前途未卜的征兆。

落魄的人群中,其中便有孙耀庭。

抱着荣华富贵梦想进宫的他,幻想彻底破灭,神色颓唐。

作为婉容的贴身太监,孙耀庭和他们一起来到了什刹海的醇亲王府。刚到这没多久,溥仪就已经暗自计划,做好了投奔日本人的准备。

当一切已经在幕后策划完好后,溥仪带着婉容、文绣女,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逃出了北平。

为了避免麻烦,孙耀庭这些太监统统没有跟随,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默默躲在醇亲王府。

孙耀庭心里头明镜儿似的,溥仪已经抛下了这些人。他背着破旧的铺盖,无望地离开了醇亲王府。

蓦然回首,他觉得一切都像是个梦。

这年,孙耀庭23岁。

他孤零零地回到了天津静海老家。可是,那些农活,他却干不了。

何况,他没有一寸土地。

当了多年太监的孙耀庭,如今只得靠兄弟来接济。

有次,他在街上遇到了寇子珍,昔日威风赫赫的太监如今也已潦倒。

孙耀庭望着老人满脸沟壑般的皱纹与佝偻的背影,内心不禁感到一股悲怆。

回头观望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他更是觉得没有希望。

如果说做太监的日子让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那么在乡下度日如年的岁月,则让他更加无奈。

夕阳,宛如暮年的惨光回照。透过破旧的房屋望去,远处的山头,被日头映照得血红。

不久他又回到北京北长街,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

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伪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宣布伪满洲国成立。

3月9日,溥仪从旅顺抵达长春,变成了“伪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

为了不拖累家人,孙耀庭再次回到溥仪身边。

期间,他耳闻目睹了一些外界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伪满洲国时期,溥仪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他仅仅只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压抑,喜怒无常。

那段时间,溥仪对太监们非常残暴,打骂都是最轻的惩罚。

伪皇宫里,人人自危。后来,孙耀庭被查出患有肺病。

一阵咳嗽,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变。这是孙耀庭第三次出宫,也是太监这个职业的终结。

冰天雪地里,他离开了伪满洲国,到天津满洲国办事处,领取到了溥仪为他准备的500块钱。

火车开动了,孙耀庭与过去的太监生涯彻底做了告别。

他回到了老家静海,乡民们却以一种陌生鄙视的眼光看着他。他们在孙耀庭背后指指点点:“你们快瞧,那就是太监!”

一片哄笑声,送走了他远去的背影。

他在乡下住不下去了。

两年后,孙耀庭重回到北京北长街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

住在这里的,还有40多个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太监。

他们穿着朴素,一身灰色中山装,走在街上,谁也猜不出何许人也。

一群跨世纪的老人,或悄然挤上公交车,或蹒跚走在胡同里,最终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心中有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能活到现在,也真算是有福气喽!”

国家对孙耀庭这样封建思想约束下的悲剧人物,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帮助。

后来孙耀庭拥有一份体面的职业——宗教管理。他负责全市的寺庙管理,还曾当过6年的出纳,每月工资35元。

日子过得平淡安稳,没有一丝波澜。

1966年,文革开始了。

孙耀庭的安稳日子,又被时代的变迁给打乱了。他被迫搬到了什刹海北边的广化寺,开始了寄身闹市的隐居生活。

广化寺,是他最后栖身的地方。

太监的存在,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种最不人道的产物。

孙耀庭希望自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一直在保留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在广化寺生活的那些日子里,孙耀庭坚持着一个习惯——临终前也没洗过一次澡。由于身体与正常男人有异,他是自卑的,不愿让旁人嘲笑自己的不完整。

“解放后,我们太监有了幸福生活。”孙耀庭老人的话里,饱含着喜悦和感激,还有些许心酸。

直到晚年,孙耀庭才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清末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太监是历史洪流下的微小个体,也是宫廷历史的见证者。

面对各大媒体的到访,有关单位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设立了访问的时间,以及不提及使他伤心或激动的话题。

晚年的孙耀庭与来访的学者

闲暇之余,孙耀庭常常在他人的搀扶下走在什刹海边,或漫步于鼓楼大街。在这些地方,他有时会遇到故人,有时会陷入沉思。

历史的车轮,毫不留情地推进到了八十年代。

风烛残年的太监,大多一个个相继接踵而逝。层层晚霞,映照在他们布满褐斑的脸上,有一种富含韵味的年代感。

孙耀庭三进三出紫禁城的境遇背后,是跌宕起伏的时代故事。

身处动荡时期,他从未拥有过自由与选择的权利。

孙耀庭在93岁时写下“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字,寄托自己的情怀。

面对种种禁忌,他却能在经历过近百年的风雨中得以幸存,最后得以终老,也给后人些许的安慰。

在孙耀庭的内心,紫禁城里那些人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

世道轮回,岁月易逝。

孙耀庭的一生,历经动荡的时代,尝尽酸甜苦辣。

伴随着广化寺的晨钟暮鼓,这位老人沧桑斑驳的面容,写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与备受摧残的内心世界。

谈及命运,有人这样形容:命运在永不停息地动,谁也无法掌握转轮,无法知道命运何时停、何时起,所以世人总会有自己的悲哀和无奈。

偌大的紫禁城在天地之间,不过是沧海一粟,而身处其中的人小得像树叶。今天在枝头招展,明天或许就随风雨零落成泥。

太监大多命运悲苦,可一切生命都有尊严。

1996年,孙耀庭逝世,终年94岁。

他的离世,标志着太监这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一类人彻底消失了,但是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戛然而止。

孙耀庭从清朝末年一直生活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九十年代,这是幸运的。

暮色苍茫时分,残阳最后一丝余晖挂在空中。转眼之间,故事已落幕。

只剩下欲落未落的斜阳,照着无边的尘埃。

部分参考资料:
1、孙耀庭:《末代太监 孙耀庭传》
2、纪录片 家事:《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秘事》
3、珍贵历史影像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
4、孙耀庭 百度百科
5、纪录片:清末人物 孙耀庭
6、孙耀庭讲述皇宫里的事
7、第2018-10-16期 末代太监孙耀庭
8、北京广化寺 专访孙耀庭
9、趣观历史:孙耀庭 中国最后的一位太监
10、《远去的紫禁城》

图片来源:网络、纪录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