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散文小花》33 《故乡旧事》 17、石头风波

散文小花

(原创作品)

朱升

散文类:《散文小花》33

《故乡旧事》

17、石头风波

县中的建校工作,从筹备、设计、到施工,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项不起眼的建筑材料,让建校工作停了下来。

做房子要打基础,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今天有钢筋、水泥浇注基础,做多高的楼房都是容易的事,可就是这个基础问题,成了县中建新校舍迈不过的难关。

解放初期,钢筋水泥这个名词,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没听说过。那时,连铁丝、铁钉都是泊来品,人们叫洋铁丝儿、洋钉,难得见到的进口水泥,叫洋灰,那是天样的价钱,有钱也买不到。建校下基,只得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用砖、石下基。

豁口地处冲积平原,冲积层很深,没有坚固的地层,新校舍设计虽都是只有一层的平房,可这是育人的百年大计,质量笫一,基础要深一点,牢固一点。经工程人员测算,老校舍拆下来的砖、石,远不够下基用,尚缺大批石料。

豁口这地方缺的就是石头,当年蕲春县还沒有开山放炮、炸石头的技术,炸石头用的雷管、炸药是军用物资,也难为民用。上山采石,沿用千百年传下来的老办法,靠石匠的一把锤、一根扦,费日费时,采下的石头靠人力运输,从大老远的山上运到豁口,那就远不止是豆腐盘成了肉价钱,此路不通。

为解决这个难题,学校发动同学们课余时间去捡砖、石,大的、小的都要。几百人的队伍捡石头,成效显著,同学们像篦子一样把豁口地区篦了一遍又一遍,于是,各种各样的砖、石在操场上堆成了小山。

我看着同学们辛辛苦苦捡来的砖、石,憧憬着新校舍的模样,对这堆砖、石倍感亲切。那几个重达几百斤的巨石,是同学们蚂蚁搬泰山似地抬回来的;那拳头、鸡蛋大小的石头,是同学们用手指从泥土中抠出来的。再细看那各种各样的、整块的、半截的砖块,有超大的古砖,有明、清时烧制的三六九(市尺三寸高,六寸宽,九寸长)的大青砖,更多的是民国年间烧制的二四八(市尺二寸高,四寸宽,八寸长)的近代青砖。所有这些,都浸透了同学们辛勤的汗水。

学校一下子捡来这么多砖、石,还沒来得及高兴,麻烦的事儿就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

张三找学校领导说:“你们学生拆了我围菜园子的砖头、石块,你们得还给我。”

李四说:“你们学校捡石头,捡到我厕所里去了,厕所的青砖门坎都给我拆走了,害得我厕所门无法关掩,也忒害人了。”

王五说:“我家猪圈子门是青砖作成,同学们把它拆了个大敞开,沒办法,我只得把猪拴在猪圈里。”

刘六说:“我家牛栏里的拴牛石,是块祖传钻了眼的青石块,现在不翼而飞了,肯定是同学们捡去了,请你们还给我。”

……这些都是客气的,还有骂娘的。

同学们捡石头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了校群关系,学校当即通知各班停止捡石头。负责建校工作的领导,亲自到各家上门道谦,并给丢失砖石的地方恢复原貌。那块拴牛的青石也找到了,并送到人家的牛栏里。

捡石头的风波平息了,建校尚缺的下基石头怎么解决?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拆掉豁口的那些牌坊,用来下屋基。这事关当地民众历史和现实的利益,肯定是得到有关领导的批准。

当时的豁口有很多牌坊,我记得有+多处。可惜我那时少不更事,没注意这些牌坊的旌表内容,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的,只记得它们都为高架牌坊,高约丈余,牌坊几乎与街道同宽,上面镶嵌有横匾。它们大都为两尺见方的石条构成,都是隼铆结构,多数为青石,极少数为红砂石。它们都有精美的石刻装饰,都有文字记载,且都为楷书,书法精美。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木棒将牌坊一个个推倒,将完整的或已破碎的石条抬去给新校舍下基。

今天看来,那些牌坊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我想,当年的有关领导、教师、和我们这些学生,都沒有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都是无知的的群氓,都是那些文物的破坏者。

当年我和同学们从东中支河拖运回来建校的木料,现在也许都不存在了,但那些埋在地下的残破牌坊,一定还躺在今天县一中的校舍底下,它们记载着我那一代人的无知,也承载着蕲春县教育发展的厚重历史。                           

2018、8、24、

朱升2018、12、6、

蕲春县朱升

2021、10、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