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103】王晓飞||灞河如歌(散文)
主编:非 鱼
由秦岭的皱折里发源,从谷峪的肠腹里汇聚,从历史的纵深处滔滔流淌,灞河之源是一首歌!河水并不见渊深,流动并非狂奔疾走,入渭也不是一泻汪洋,在河的典籍中,简直称不上是一条河,在“八水绕长安”的大观中从容聚首,分明是帝京的一脉清流。我不明白,秦岭深山里的脉脉细流,响动的竟是中华文化的文明乐章,是一曲人类历史的经典乐段。
灞河是小,够不上中国内陆的大河,一个“灞”字让它盛名远播,如同巴黎之塞纳河,伦敦之泰晤士河。地理名词中的一个“灞”字,它使我知道,汉唐的盛京在长安,灞河在京城的东郊,我家就在灞河与湭河的分水岭上。汉唐盛京乃国际大都市,其时的繁华热闹是何等鼎盛,对外交往是何其频繁。那些来自日本、高丽、琉球、交趾的商旅,到天朝长安进贡,第一眼看到如此霸气的一条灞河,如同长安的一道天然护城河,带着几分威严和勃勃英霸之气,让人顿生“已临天朝”庄严与敬畏,心里一定会说:“啊,这就是令人神往的长安啊……”从那时开始,灞河就走进了诗词歌赋,像一坛愈酿愈醇的千年佳酿,不敢轻启封盖。唐代的诗文大家如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
灞河算不了一条大河,每一处发源都九曲回肠,涓滴细流聚集,转弯汇流,录制和记载了一段河的历史。它不动声色,低回咏叹,只有在出山或急转时,才发出惊心动魄的响声。心平气和的灞河,从容淡定的灞河,永远像出山的清词丽句,透彻见底而又深沉含蓄。灞河的脾气让人琢磨不透,狂燥时推石裹沙,狮吼雷鸣,画一河虎啸龙吟,充满王霸气象。渐近长安温柔起来,像个文静的淑女,化作纤纤细细的柳丝。灞柳好似一笼轻烟淡雾,从远古而来,丝丝青翠碧绿,一直萦绕至今。历史在突急处转弯,往往让人回味无穷。在这条历史的河流里,曾武赳赳地走过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走过歌大风驻军霸上的汉高帝,也走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柳宗元任过蓝田县尉,川道里有他的脚印;韩愈朝奏夕贬,去潮州途径蓝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他面对秦岭、灞河发出的浩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更是融进辋川的山水,竹林村树,山水河流,诗录着他心音微颤,回响着他亦官亦隐的境界……
从北往南数,清峪、刘峪、桐峪、辋川、岱峪,汤峪,我的足迹遍布这些谷峪。夏日,我在灞河上游的川道里,常拣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仔细地观察,沉沉的思想,一任灞河川道里的凉风吹拂,清爽惬意。我思绪万千,心潮逐浪,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深感永远不能深谙灞河的脾性。灞河是意味深长的,总让人琢磨不透,有时看起来一脸霸气,实则外刚内柔,或刚柔相济,它想含蓄地表达些什么。它在轻歌微吟,把一种柳树歌成灞柳,把一座便桥吟成灞桥,把一座帝王的陵寖变成灞陵。于是白鹿塬就成了霸陵塬,“灞桥”不再是一座桥,而以地名的名义走进了词典和史籍。每当走在灞桥上,无论是烟柳迷濛的晨昏,还是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夜晚,思绪都难以平静,有几个地名如同从古书中偷跑出来样。
从这儿往东是西安市东川,爬上塬坡是霸陵原,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里演绎的,正是灞陵塬上的故事,一幕幕人间的活剧。司马迁著《史记》,“沛公军霸上”,就指的是这霸陵塬。想当年,刘邦引军入咸阳,却不敢做汉高祖,把军队驻扎在霸陵塬,他清楚西楚霸王的实力。新丰鸿门著名的鸿门宴,能有什么好酒好肉,分明是已藏杀机。时光拉回到两千多年以前,刘邦心事重重,只带了张良等随从,下灞陵塬面对灞河,心情不能不沉重。宴会气氛很快紧张,项庄拔剑起舞,意在沛公。刘邦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际,堂堂的汉高祖此刻狼狈不堪。他依张良的计策,不顾及面子和礼节,急急若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那个月黑风高之夜,灞河水哗哗流淌,多么的阴森恐怖。专走山僻小道,前有灞河后恐霸王追兵,只带二十余骑,慌不择路。他是如何地涉过灞水呢,又是怎样气喘吁吁地爬上灞陵塬?司马迁给足这位汉高祖的面子,在史书中并没有过分夸张性描写。灞河实录下了这惊心动魄一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急突转弯处的特殊风景。
灞河上游的川与山、山与塬、塬与岭,手挽着手,在山川塬拉手的地方,有一个公王岭,在下游绕城高速公路的地方有一个地名叫“半坡”。两处遗址,活生生演绎了一个“人”字的书写。所有最美丽的故事,都由这个“人”字不断演绎出来,它是灞河川道里最亮丽的风景。八十万年以前,“人”从公王岭站起来,这里是人开始做人的地方,万千物种在这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只有一种铁定的法则,那就是适者生存。“半坡”见证着“人”的成长发展,也是一个响亮的地名,适者生存在这里演绎成一部经典,一部关于人字的大书。“人”字的一撇一捺,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支撑,在矛盾斗争中努力追求着和谐。这条川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拳脚相向”“刀枪剑戟”“枪林弹雨”“你死我活”,这些血腥的字眼,讲说的难道不是这种演绎吗!一部厚重的《白鹿原》,陈忠实先生所演绎的不仅仅是灞河川道及霸陵塬上的故事,它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灞河冲积出了一个灞河川道,这灵秀的川道,是西安市一方膏腴之地,这方举世公认的人类先祖发祥地。在新世纪里,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川道里透着祥云瑞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秦岭为屏,钟灵毓秀,人在川道里终于聪慧起来,不仅追求人和人的和谐,还要和川道和谐,和秦岭北坡的万千物种追求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们对灞河开始肃然起敬,秀美成了大地山川的主旋律,秦岭生态园,是人类与自然的一个践行。灞河不是以前那个千疮百孔的灞河了,它变得端庄起来,秀美起来,靓丽起来,它已经不是河,在新时代的艳阳里,是诗是画,是歌是笑,是史书中的一个有力的页码,是新时代交响乐中的一个美妙的音符。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这个“人”字终于写端正了,也写秀气了,更像一个人字了。站在川和塬相接处,从任何一个角度打量灞河,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画意诗情,川道也更含蓄更迷人更具魅力了。
广州人以珠江为骄傲,南京人以秦淮河为自豪,成都人颂赞的是府南河,哈尔滨人歌唱的是太阳岛,秦人更爱自己的灞河。灞河不只属于灞河川道,属于古都长安,还属于渭河,它是渭河的骄子,是三秦大地上 一颗壮丽的明珠,是秦人心中永不卷起的山水画卷。我在灞河岸边滚大,是灞河给了我童年的快乐,又是灞河磨砺了我的意志,青年时代給了我一身虎胆。于是,我有了迎战一切困难的勇气,挑战一切险阻的力量,有挑战自我的自信和胆略。灞河是一本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味不透的大书。在众多的大江大河之中,灞河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它是灞河,它流淌的是五千年历史灿烂的文化,响动的是人类文明的浪花,他有着洞穿时空的魅力。古人有“智者爱水”之说,我不是智者,但对水却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我在散文《对水当歌》中,把水写成世界上最具灵气、最崇尚自由、最鲜活的生命,傍水人家春常在。历史上灞河曾有过“王春楼下千帆竞”景象,也有过“杨柳含烟灞岸柳”的韵致。
上苍是最富天才和激情的山水画家,秦岭和灞河,是他最愿意盖上金黄印章的山水画卷。站在我脚下的这片分水岭上,看秦岭、渭河和灞河,好大的气派和手笔!当春,杂花盈坡红香绿浪,山山岭岭百媚千娇,鸟语花香,更有轻柔妩媚的丝丝灞柳,这是造化最酷爱的绿色啊,最古老的原来是最年轻的。灞河如歌,我是读不懂味不透灞河了,只觉得满目新绿,风景如画。它是天地间的大美,何必多说呢?就让这无尽的绿荡魂摇魄,我们在这高级氧吧里大吐大纳,进行着气自丹田的深呼吸,把人生的倦意,生命的倦意在这里消失净尽吧!
辛丑秋 雅园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王晓飞,陕西作协、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临渭区作协主席,在《散文》《中国校园文学》《延安文学》《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长篇历史小说《大儒牛兆濂》,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