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治理与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中国贫困治理实践探索出具备战略定位、完善建制、科学方法、创新实践的治理范式,深刻内化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战略定位:保证精准脱贫目标导向
中国贫困治理具有艰巨性、紧迫性、长期性等特点,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
第一,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要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着力提升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成效,旨在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既强调利益共享又重视权利保障,真正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义是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能够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经济潜力,催生经济新增长极和新业态,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脱贫攻坚实践融入国家治理进程。贫困治理与国家发展耦合,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减贫脱贫与国家治理结构对接,形成科学有效、公正普惠的贫困治理制度和社会治理规范,推进城乡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脱贫攻坚嵌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脱贫攻坚顶层设计,以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脱贫攻坚法治氛围,以全面从严治党筑牢脱贫攻坚政治保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规划全面小康蓝图。
第三,脱贫攻坚成就彰显中国制度优势。脱贫攻坚立足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格局,既依托坚实的扶贫脱贫国内社会合力,发挥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广泛传播中国治理经验,积极参与世界减贫事业,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全球治理统一,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完善建制:构建精准脱贫系统保障
“精准化”是当前中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策略。贫困治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也在于精准。精准脱贫制度设计强调宏观统领、中观协调、微观落实,从而保证政府政策供给与社会政策需求的有机平衡,建立可持续的贫困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在党政“一把手”带领下,形成包含责任、工作、政策、投入、帮扶、动员、监督和考核的精准脱贫建制保障。在责任机制层面,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管理体制,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主体责任,营设“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参与氛围,共同助力精准帮扶和责任落实。在工作机制层面,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制度,明确“片区为重点、工作到村、贫困到户”,实现瞄准识别单元从区域到户转变,根据贫困治理能力、贫困瞄准效率以及贫困人口覆盖率分层分类推进精准脱贫落地生根。在政策机制层面,依照“六个精准”的根本要求配置扶贫要素,提供“五个一批”的扶贫模式选择,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四个问题”,逐步建构涵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多领域以及涉及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在投入和帮扶机制层面,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部署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倡导社会扶贫、公益扶贫,以金融服务、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就业吸纳等形式实现运转有效、持续发力的投入与帮扶。在监督和考核机制层面,主要实施脱贫攻坚工作报告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对脱贫攻坚政策规划落实、扶贫对象识别、政府扶贫绩效和贫困退出等进行全方位考核与评价,杜绝官僚主义、机械主义、形式作风引发虚假脱贫,确保扶贫事业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
科学方法:探索精准脱贫特色模式
科学方法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方面,注重绝对贫困治理与相对贫困治理协调。贫困考察的是温饱、收入、就业、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生态、养老等综合性指标。随着贫困的周期性演化,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重点解决“现行标准下的贫困问题”即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同时依据贫困复合标准转向多维贫困治理,兼顾精准脱贫的后继性。相对贫困治理关键是要解决好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首要优化社会要素整合、畅通资源投放渠道、调动贫困地区参与,完备外源供给硬件设施;继而实施权利扶贫,促进贫困群体在扶贫决策中的利益表达,充分利用乡规民约等本土资源,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参与地方治理的热情;进一步推动科教扶贫,投入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软要素,帮助贫困人口获取生产性资产,改善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稳步推进扶贫脱贫的内源发展。另一方面,注重整体式减贫与渐进式减贫联动。一是我国的贫困治理实行上中下贯通,要求省、市、县、乡、村层层落实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脱贫点、面全覆盖。在由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聚合以及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种模式组合的多类型“大扶贫格局”中,构建多元合一的扶贫供给机制,实施整体性城乡精准脱贫。二是正确处理时间和质量的关系,强调扶贫资源的投入增量,更注重资源投入后的减贫效率。通过科学规划扶贫进度,设置扶贫工作缓冲期,防拖延防急躁,避免制度依赖式短暂脱贫,全力提升贫困地区及群体自主脱贫动力和防范返贫风险能力。三是突破贫困治理重难点,在着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的基础层次,进行东中西部地区贫困治理差异施力,总结评价不同地域类型下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经验模式的普适性与特殊性后进行推广、参照,循序循规开展扶贫脱贫工作。
创新实践:聚合精准脱贫内生力量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创造性解答了新时代贫困治理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一是彰显党建战贫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求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坚强稳固的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确保扶贫基层党政班子的素质作风过硬和专业能力够强。通过推进“第一书记”领头扶贫和驻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严格执行扶贫问责和考核制度,全面落实扶贫政策,稳妥安排扶贫项目,完善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保持脱贫攻坚的接续、有序,打造带领乡村脱贫致富、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保证基础扶贫运作。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市场和社会的资源配置,首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借助“减贫大数据”、人工智能完善贫困精准识别、监测,因人施策、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从供给侧方面发展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从需求侧方面推行教育扶贫、乡村治理脱贫等;从保障侧方面实施生态扶贫、医疗扶贫、兜底保障等,通过推进输血并造血,先进带后进,合理回应贫困地区多层次、差异性需求,着力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三是释放新式扶贫效能。顺应社会信息化、媒介化、智能化发展态势,发挥全媒体扶贫智慧力量。在补齐城乡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基础上,采用“互联网+”模式,丰富农村党建方式方法,推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便捷普惠,提升基层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引领乡村产业生产—销售链全面升级,如利用“短视频+直播”方式打造电商爆款农产品、乡村旅游网红景点,从而激活农村发展融入数字经济的新兴动能。为推动思想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党政责任核心紧紧围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鲜活实践,通过创新基层融媒传播方式方法,持续推进脱贫政策宣传和公益传播常态化,以入耳入脑入心的媒介话语为脱贫攻坚赋智赋能。
(宁晓茵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陈联俊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