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屹视线 - 世界名校之路】(之三 文字版):挑战“权威”,走自己的教育路。

本 期 分 享 嘉 宾

杨丽华女士

杨丽华女士,于上海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攻读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时,因四岁的儿子被怀疑智力异常,转而对儿子进行个案研究学习,现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导。杨老师的儿子现已于2015年12月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提前录取。

今天的分享主题并非牛妈牛娃如何考进美国名校,而是讲述当命运给了一个低起点的时候,当“权威”专家说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的时候,当一位母亲在纠结呐喊之后,她是如何以更广阔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怀着大爱与守望引导帮助自己的孩子。

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现曙光之后,她再将自己的无私大爱和育子经验,公益的分享给其他正在十字路口同样迷茫和无助的其他孩子和家人们。

特别感谢杨老师接受我的邀请,更感谢她的大爱与智慧、以及多年的公益奉献。 

挑战“权威”,走自己的教育路

各位家长好,非常感谢《陈屹视线》给我的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谈谈我在家庭教育中经历的困惑与思考以及做出的选择。我讲述的这些故事基本都发生在国内教育背景下,可能与国内的家长有着更多的共鸣。

我想大多数家长在为人父母后,都经历过教育孩子的困惑。这是一个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但在这个时代尤甚。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价值观多元化,孩子的个性需要被尊重,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我们被抛在了一个巨大的充斥着各种观点、各种信息的角斗场内。

这些观点信息各有说辞和依据,比如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龄前孩子应该自由发展;比如父母得帮孩子检查作业,父母检查作业是害了孩子;比如孩子不听话就得挨训,乖的孩子可能是问题孩子……还有那些宣扬大脑只被开发20%,孩子三岁前定型,要抓紧啊等等,这些观念让我们不知如何选择,又心慌不已,唯恐耽误孩子的未来。

有位年轻妈妈,孩子才一两岁她就开始焦虑。焦虑孩子如何教育,怎么教育才是为孩子的未来尽责。这位妈妈与爸爸有分歧,妈妈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力所能及为孩子提供各种接受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机会。因为妈妈不是教育的专家,觉得应该利用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而爸爸则认为孩子该自由发展,健康快乐就好,玩游戏在家就能完成。所以,她的焦虑还有不被爸爸理解支持的焦虑。


我理解这位年轻妈妈。培训还是不培训?不培训怕失去培训最佳时间,会落后,可老公又不同意,怎么办呢?我给不了她想要的答案,但我可以帮她做一下分析。这位妈妈之所以想让孩子参加某培训课程,无非是觉得他们更专业,她愿意为这专业付出学费,同时也是为孩子找一个同小伙伴玩的机会。

她有很好的愿望,所以倾向于做出要培训的选择。可是,就凭这些就能选择么?不足够。一个智慧的妈妈要了解一件事背后的真实,例如这些教育机构够专业么?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够专业?他们的专业是否值得昂贵的培训费用?孩子一定要去培训班与小伙伴玩么?其他有没有与小伙伴玩的更好的方式……最后,她决定不急于报名,先去看一看再决定。


这么一个很小的需要选择的例子,就已经让年轻妈妈感到困惑了。不难想象出在整个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多少困惑。

在幼儿阶段,还是介于玩与如何玩的阶段,困惑还是较少的。到了小学,每个家长都在学校老师的裹携下面对更多的困惑,孩子做作业要陪还是不要陪?要不要去学画画、乐器?要不要去读培训班?重不重视成绩……这几乎是别无选择的,相信各位深有体会,而最后的选择基本上是一边倒的,作业要陪,去学画画,学琴,周末奔波在各种培训班的路上……我们被迫着做出选择而获得暂时心安,但很快下一波焦虑就会来到。

小升初,面临新的选择和新的困惑。放弃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读的培训班越来越多,因为成绩及成绩背后的中考。接着孩子的青春期到了,很多家庭开始家庭大战,关于网瘾、关于逆反、关于早恋、关于厌学、关于心理问题……

最大的困惑在于:家长们想要孩子快乐幸福,可教育体系仍旧驱赶着千军万马凭借分数过中考高考的独木桥。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很困惑,而孩子们就在我们的困惑中成长。

面对困惑做出合理选择很重要,这要有选择依据,那这些依据可能是什么?我来谈谈我的经历吧。我当初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曾经让我焦虑夜不成寐我是怎样走过那段困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至今想来每一步都清晰,因为每一步都用心。

几乎还没开始小学学业,儿子就被认定是可能的学习困难者。是顺其自然还是尽我所能的帮助他我选择后者。所以,我从来不是顺其自然、简单快乐教育的拥趸者,我相信父母的爱与支持的力量,相信家庭教育的力量。

我曾经不是坚强的人,可我是母亲,别无选择。我几乎很快就决定不相信医生的诊断,我坚信是什么暂时阻碍了他的发展,他只是需要我的爱与支持。我去研究幼儿智力发展常模,研究怎样提高他的注意力,研究他所学的知识,尽可能体会他的状态,去理解他的困难,然后想尽办法让他掌握该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付出会有回报。从三年级起,我儿子的成绩已经优秀且稳定。我相信只要孩子的智力正常,不可能学不会学校规定的那些知识。所以,孩子若有可能在读书方面能取得成绩,就不要放弃。其实孩子之所以成绩不好,是因为不愿学,不能投入学,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完全靠学校或靠辅导班,成功的概率与孩子自然个性带来的概率没有什么太大差异,这要看家庭教育的用心了。


在证明了他的智力是正常的后,与每个孩子的妈妈一样梦想他的未来,于是就要面对更多的困惑这些困惑首先存在于在他的发展与目前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其次存在于我的期望与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有如何处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校学习与课外辅导的关系,如何看待他的缺点,如何完善他的个性发展等等。

儿子的需要使我变得理性,

首先我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与论证后,

再确定我的选择方向,然后付诸于行动。

我先考虑我的期望,这个时代孩子的需要,他的个性及能力发展等。听上去可能很空,但很重要并且考虑这些方向性问题的好处在于:让我不再纠结一些小事情,如一次的成绩,老师的一次批评等等。

他们将要生活的时代会是怎样,我不是一位未来学者,我不能很好的预测,但是我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绝对不会像我们这一代,首先追求的的好吃好穿好住好行,这些在他们一出生就已基本满足,他们的追求的一定是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是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幸福感等。(关于马斯洛的需要论,在他高中阶段我们就有过充分的探讨。那是在他即将去Stanford读夏校的前夜,我们一起躺在床上,聊了很久,对他的夏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少我这样认为。回来后他更知道他的需要在哪里,如何去满足,这是后话)

他们又生活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让孩子自由选择价值观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家庭教育中基本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普世的价值准则,这是他一生成长发展的基石。


这样,我们明确了教育目标,就是:

帮助他走向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体会幸福快乐之路。

目标一旦确定,我们没有动摇过。我们知道这些绝对不只是学校教育能带来的,也不只是好成绩能带来的。我们得做的更多,我们得让他体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动、游戏、读书、亲近大自然、社区活动……他将从他的生活中体会自己的快乐、满足与价值感。

于是我是常任的孩子们放学后玩乐的倡议者组织者,我家在每个假期里都成为小区里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我儿子也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参与登高比赛、参与欢乐家庭大赛、参与迎世博讲故事大赛等。从四年级起,小区里小伙伴的游泳、自行车、球类活动等主要靠他来组织。在这过程中他既收获了快乐,又学习了责任,比如何照顾每个小朋友的情绪,如何在任务分配中既考虑小朋友的个性,又考虑游戏机会的公正等等。

其实这样的目标一树立,就开始有了矛盾……

学校与我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

我要孩子全面发展,老师更爱他成绩优秀;

我认为看球赛与做作业一样有价值,

老师却认为作业第一位;

我认为没必要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

老师却认为重复是高分之母;

我认为孩子在做做小动作,发发呆没什么,

老师却会因此不厌其烦一再告状,

比如上课在桌子上弹钢琴拿着尺与笔玩

然后满脸希翼我来痛骂孩子……

我不谦恭不行,孩子穿小鞋;顺从也不行,因为没法按我的思路开展我的家庭教育。这是斗智斗勇的过程,一方面我与老师建立良好的私交关系,一方面努力地保持我学校孩子之间的平衡。

我不愿意为孩子搞特殊,

可是我更不愿意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做无用功。

我常在签字本上或给老师打电话为他不做重复性作业打招呼,但我是与儿子达成协议,这是确认他已经掌握了课业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每次大的考试前,在学校里基本就是大量的做卷子,背默作文,连标点也不能错,错了就要被罚几遍。对孩子而言很是折磨所以一遇到考试前的日子,我会帮他请病假,弹琴游泳,自己根据需要做复习,考试的时候去考试。他老师几次发现这种做法并不耽误他成绩后默许了,直到小学毕业。到初中,在他的强烈反对下,我们没有再延续这种方式。

我当然不会让孩子与学校为敌,那是他要十几二十年接受教育的地方,他得学会同任何一种环境打交道。但是他得清楚他能从学校获得什么,同时他也得清楚得尊重老师为他们的付出。所以他能区分他的学习同老师的关系,他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喜欢那门科目。

同时告诉他,不要尽信老师,老师并非十全十美。

在国内中小学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老师会非常经常批评学生,有时这批评会过于情绪,孩子比较容易有对立情绪。记得有一次,他被老师批评很伤心。回来我告诉他你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看,她每天要管你们40个孩子,很辛苦,妈妈管你一个有时都会觉得辛苦,难免有疲劳时不能很好管理情绪的时候,所以请理解老师,要大度,要原谅她。他比较接受这个说法,所以面对老师的暴风骤雨,有时他会觉得委屈,但很快他就会原谅老师,忘记这件事。既然我们无法阻止老师的合理不合理的批评,唯一能做就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

在家庭中,他各种活动之间的矛盾。

孩子时间精力有限,如何平衡这些活动?

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首先要保证时间与精力。

我儿子放学先去玩,骑自行车、打球等,这是一种主动放松。晚饭后先弹琴再做作业,弹琴与做作业是不同的脑力活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放松。晚上睡前可以自由玩,电子游戏读书听故事等等。

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就是作业国内学校作业多,常常作业做完就没有玩的时间了,孩子家长天天怨念。我们的方法是要求他先复习再做作业,保证先掌握当天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这样作业可以又快又正确。有些已掌握还在重复的作业,就签字说明不做,只要保持好的成绩,老师不会反对。为提高学习效率与维持成绩,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很用心,因为深知这是老师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

我发现这两个矛盾几乎是其他所有矛盾的源头。

这两个矛盾解决,其他都会顺利起来。

需要与民主,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

你们这时一定会有疑问,孩子就这么听话么?当然,要孩子听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话还得有自己的主见,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儿子既听话有有主见,我认为是我们认真思考了两个概念的功劳。

第 一 个 概 念 是【 需 要 】。

需要,是分析人与人性的一个完美的概念。

需要是人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需求。

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人才可能得以健康成长,如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爱的需求,如果父母的亲子之爱没有使儿童得到满足,就会对儿童的个性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上受到阻碍,变得孤僻、不善交际等;生理上的需要如营养等,得不到满足时,儿童必然发育不良。所以我们得学会分析孩子的需要,給孩子的合理需要以满足。

安全是幼儿时期最核心的需求。

我们要給孩子以充沛的爱与接纳,

給孩子以足够多的拥抱和爱抚。

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严厉,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仍是学龄期儿童是孩子的合理需求,

是与取得成绩同等重要的需求。

这个需求不满足,孩子的学习热情必然打折扣。

表现独立、自己做主、获得尊重,

孩子们青春期的典型需求,

如果不满足,必然有逆反等表现。


我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儿子的需要发展。在他全托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后,我明白他需要爱安全感,我与先生把他领回家,宝贝他甚至溺爱他,只为弥补。同时,我知道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对规则的把握,在爱他的同时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同时给与爱与支持。

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这个时代,玩重要内容便是电子游戏。而电子游戏,是很多家长的担忧的祸患。我从来不拒绝他对电子游戏的热情,甚至同他一起玩,他也从来没有养成网瘾。合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其他合理需要的满足,使得他并不执着于电子游戏的快乐。也就是说,一个各方面合理需求获得满足的孩子,是不太容易形成网瘾的。

什么是合理需要?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就是合理需要。这包括比如好的成绩是自尊需要,运动是释放能量的需要,读书看电视是获取信息需要,这些需要若都能获得满足,孩子不太容易陷入网瘾,因为打游戏不是他们唯一的快乐来源,不必依赖。我儿子独自去美国读高中,我并不担心他国外没有父母的监控下会沉迷网游,因为他已经养成了从学习、从运动、从读书、从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的习惯。

儿子去美后,我开始对更多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接触了更多的孩子,也接触了更多的家长,体会到家长的焦虑,也体会到孩子的无助。真正体会到,在家庭教育中,选择什么样的路,需要父母的智慧。选择如何走这条路,也需要父母的智慧。而这智慧,体现在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孩子的需要上。


有一位妈妈非常爱女儿。小学时女儿漂亮出众,成绩出色,总是表现出良好的家教,是其他妈妈眼中“人家的孩子”。但令母亲想不到的是,到了初中,女儿开始出现学习问题到了高中,基本上没有办法坚持学业,她无法坐到教室里,她患了多种心理疾病。

妈妈眼中是无助与绝望,孩子则是无助与放弃,而母女关系更是水火不能相容。在咨询几次后,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母亲爱孩子,使孩子完美是她的责任。在她的严格教育下,小学时女儿很配合,样样出众。随着女儿长大,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母亲还停留在过去,对开始寻求独立的女儿越来越不满为了把女儿维持在原有轨道上,她采用了棍棒教育。女儿心理力量发展不足,除了忍受就是消极怠工,直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而这个女孩痊愈的过程,也是这位妈妈开始艰难正确认识自己的期望,认识女儿的需要与权利的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这位妈妈重建了与女儿的关系,而女儿也于今年申请到了心仪的美国大学。

第 二 个 概 念 是 【 家 庭 民 主 】。

家庭教育,

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参与,

更需要孩子作为独立有权利有需要的个体的真实参与。

我们的家的家庭会议,是议论决定家庭大事的场合,每个人都有发言、提议、表扬与批评的权利我们对孩子要求甚严,但从来不会无视孩子的声音。

他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的经历,从大班起,他开始学琴。在学琴一年多后,因为把《快乐的农夫》,总是弹成尴尬的悲伤的农夫,并且这尴尬悲伤持续了近两个月后,不能有所改变,心灰意冷,他决定放弃钢琴。在家庭会议上他提出后,我与先生没有犹豫就应允了,因为我们也实在不忍心听到快乐的农夫如此的不快乐。就在放弃半年多后,带他去一个小姐姐家玩,小姐姐刚好考完六级,就为我们表演了一遍考级曲目,小家伙当场愣在钢琴前,回家的路上就提出还要学钢琴,因为他被小姐姐优美的琴声深深打动。这时候轮到我们拿架子,不轻易答应,告诉他找个老师不容易,弹琴很苦,能坚持下来也不容易,还是算了,这些时间,不如外面奔奔玩玩。可他一定坚持,并且许诺,绝对不会放弃,并且一定是自己自觉练琴。让我们吃惊的是,他真的做到了。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决定,是他自己的承诺。我们尊重他,他才会自己尊重自己。

到了青春期,儿子没有典型青春期症状。

他彬彬有礼,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温和顺畅,与我们的交流也是,几乎没有逆反现象。老师觉得奇怪,问我他青春期到了么。当然到了,他没有明显的逆反反应。有三个可能的原因:

在初一时我便与他讨论青春期的话题,

他可能的表现,情绪的波动,告诉他会是段艰难的日子。他听了后表示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会陪他一起走。

我们的民主氛围,

任何事情我们充分尊重他表达自己的权利,

需求获得理解获得满足,何来逆反

他对自己的价值有较好认知,

内在外在认知和谐。

在他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权利并获得尊重的过程中,

他获得了自信、自尊内推力。

后来他选择出国继续他的高中学业,我们知道我们该尊重他,他拥有选择的权利。他也证明了他选择的权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录入了一所非常棒的私立高中。我们知道我们该放他走,因为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他会带着我们的祝福,带着我们予他的的自爱自尊自立一路前行。

我的分享接近尾声,现在,

我将几个要点再为大家总结一下:

一、

在这个时代,

我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

都面临很多困惑,

这不是你独有的困惑,

所以不必困惑焦虑。

二、

面对诸多困惑做出合理选择,

每一位父母都可以,

只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理智的选择。

既要明确发展目标

又要尊重孩子个性,

还要帮助孩子及时解决问题与困难。

三、

培养孩子自尊有内推力,

要做好两点:

一是、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二是、給孩子民主的权利。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留美学子】公益平台|原创/精选·天天读

【留美学子】已发表数百篇关于美国教育的精彩好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