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帧颠覆观影体验,李安跑太快,我们快追不上了
多年以后,当后人看到《双子杀手》,他们发现李安为发现新的电影语言,付出了多大努力。
然而,这部电影在公映时,口碑两极化。
有人点赞,有人唱衰。
豆瓣和IMDb上的评分,似乎在证明,李安玩砸了。
没有人否认,李安正在脱离自己的创作惯性,不再以讲好故事为第一任务,而是要找寻新的目标,挖掘电影全新的电影语言。
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失利,并没有让李安知难而退。
三年后他依旧能够狂砸1.38亿美元,探索120帧的银幕魅力。
这一次,他让动态捕捉和120帧紧密结合。
先说动态捕捉技术。
通过技术手段,捕捉人物表情和动作,通过数据分析,去创造另一个人。
这才有了《双子杀手》中最大看点,让五十多岁威尔·史密斯对打年轻的自己。
完成这项工作太不容易,主创团队找来威尔史密斯年轻时的视频资料,精细到毛发牙齿骨骼。
工作量有多大?
一个镜头要一年多。
年轻的威尔史密斯,真实到让人震撼。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威尔史密斯的自我真实,也是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
高帧率格式的高清镜头,能够更好呈现演员的面部表情和情绪。
当威尔史密斯饰演年轻版的自己,双眼发红,一脸纠结和痛苦。
它已经不再是银幕上的表演了,而是让我恍然感觉到人物就站在我面前,成为我面前的对话者。
这种沉浸感来源于技术的胜利,也得益于史皇的演技(高帧数格式极其考验演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120帧了。
我们平时看到的电影每秒有24帧,这个节奏对高速移动的物体,总是模糊拖影,对视觉很不友好。
当年李安在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就曾为画面模糊耿耿于怀。
后来他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是想要利用技术120帧的优势,捕捉高速运动下的物体形态,弥补《少年派奇幻漂流》中留下的遗憾。
《双子杀手》用120帧解决了高速运动物体的模糊的情况。
比如片中两人的摩托车对决,用实力证明影片在技术上的成功。
▲要注意,这还是预告片截图,不是大银幕效果
如果说李安讲故事的水准退步了,不公平。
影片编剧也属一流梯队,戴维·贝尼奥夫,比利·雷,一个是《权力的游戏》的编剧,一个写过《菲利普船长》。
《双子杀手》就是一部为了展现高速动作场景而生的电影,故事退居二线。
李安就是要做用这部电影,寻求电影表达手法的革新——这样做对不对,不敢肯定,但李安的进取精神值得肯定。
算下来,李安今年已经65岁了,他早已不满足于人类心灵的书写,不只对讲好故事而心满意足,这些他做到的事,他不想再批量生产能拍好的电影文本了。
这种锐意求新的意识 ,也是李安越活越年轻的证明,他正在用《双子杀手》杀掉过去的自己。
有意思的是,李安跑得太快,观众未必跟得上。
就以当下绝大多数的影院硬件条件来说,配不上《双子杀手》。
目前为止,能够支持120帧放映设备的影厅,全中国也只有约50个影厅。
一直观看24帧画面电影的观众,未必能够欣赏这种创新。
总会有人吐槽,画面太清晰,电视感太强。
比如,斯皮尔伯格就曾说过,欣赏李安的创新精神,但这样做电影,更像是复制现实,他不会走这样的创作道路。
对于李安的新作品,见仁见智。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在说明,李安是用120帧挑战我们的观影习惯。
什么都敢拍,什么都敢碰,才是真正的李安。
正如影评人毛尖所说,
就是全世界去排名,一线导演中,李安也绝对是多面手中的TOP10。华语西语不用说了,他穿越其间,既能改编奥斯丁,也能诠释张爱玲,而且,在电影题材和形式上,他的声部也是最辽阔的,从武侠到言情,从家庭到奇幻,从平面到3D,上天入地,东纵西横,李安什么类型都敢碰,什么电影都敢拍。
无论拍摄什么类型,李安的不变是始终在变。
他一个擅长将各种类型片故事的导演,早已不像拍父亲三部曲那样,专注于挖掘人类的心灵史了。
以前他做到的,不想再做 ,未曾达到的,他想要尝试。
《双子杀手》中的李安,也是李安在尝试杀掉过去的自己,对抗的是进入创作惯性的自己。
可以说,李安的进取目标变了。
但我们也可以说,李安没有变。
勇于尝试新鲜艺术创作和表达手段,一直是李安的不变的姿态。
当然,这种尝试势必会充满坎坷。
在《双子杀手》结尾,小克对亨利说,“有的弯路要我自己走,不要教我道理,OK?”
这里面也有李安对120帧的执念。
投资1.38亿美元的《双子杀手》,最大的压力还是收回成本。如果不能在商业上证明自己,李安难以找到新的投资。
这一次,他收回成本的压力挺大。
在接受《卫报》采访时,李安说,如果有人继续投资,他还会继续120帧。拍摄《马尼拉之战》。
换而言之,能不能继续下去,当然要看有没有投资人为他买单。
《双子杀手》是一部技术全新,故事陈旧的影片。我不舍得用好坏来评价这部用心创作的影片,恰当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喜欢或者不喜欢。
那么问题来了,对这部电影,你是喜欢呢还是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