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长安十二时辰》大爆款,我会说,它是今年第一国剧

《长安十二时辰》,爆了。

没有宣传,低调开播,如同平地一声雷,爆得让人出乎意料。

开刷后就会承认,它能爆,合情合理。

长安,天宝三载,唐玄宗养老模式过渡期。

当大家都沉浸在盛世景象中,繁华下的疮痍,盛世后的暗涌已经萌芽。

这一年正是公元744年,让唐由盛转衰的中藩镇割据的趋势已出现,距离安史之乱也只剩11年。

选择这个时间的节点是马伯庸有意为之,他在后记中也写到,

天宝三载,是一个平静的年份。在史书上,这一年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同时,天宝三载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年份,许多人——包括大唐自己——都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这简直就像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布局的开头,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

也让人想起孔飞力在《叫魂》将目光放在了1768年,

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

和后两者不同的是,《长安十二时辰》用虚构的故事,套用真实的历史年份和人物,讲述后人眼中的大唐传奇。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场景设置却很写实。

试举一例。

长安共有108坊,呈现“南虚北实,东贵西富”的格局。

皇城在北,故而实,南部偏远,因此人口稀疏。

“东贵西富”,其中东北部靠近皇城,会有高官显贵居住于此,因此有东贵之称。

片中频繁出现的平康坊中位于皇城与东市之间,高官显贵多,居民购买力强,服务业发达,因此形成了红灯区。

剧中有细节,张小敬他们找李香香时,她说“平康坊南曲中曲皆优妓”,足可看出平康坊的地位。

西市是贸易区,其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胡人。

其中狼卫曹破延就经常在西市出入。

剧中有个精心的创作,曹破延是汉人名字,汉话纯正,可见在长安城生活多年。

而他的同伴没有他在长安生活多年的经历,汉话说得生硬,连汉人名字都没有。

这些精妙的细节设定,都让我感受到《长安十二时辰》的第一国剧气质。

《长安十二时辰》精良的服道化,被交口称赞,很多人都写了科普贴,对此我就不分析了。

我要说,《长安十二时辰》遵守三一律的创作法则,六条干净利落的叙事线,极大提高了剧作的质量。

第一条线,张小敬追查狼卫;

第二条线. 李必坐镇静安司,与各种势力斡旋,助力张小敬;

第三条线,狼卫;

第四条线:林九郎等高官势力;

第五条线:龙波为首的敢死队;

第六条线:王韫秀、封大伦、元载等永王旗下的熊火帮等。

这六条线共同构筑了整部剧的张力,每条线都要有动作,才能为整部剧提供叙事动力,为整部剧提供了紧张刺激的叙事快感。

每条叙事线中做出了人物的魅力。

剧的开头,死囚张小敬能够成功出圈,源于李必的疏忽。

派旅贲军突袭狼卫,李必担心打草惊蛇,下令捂住驼铃。

这种为了避免打草惊蛇的消音处理无异于掩耳盗铃。

因为狼卫方发觉到驼铃声戛然而止,发现驼队必有蹊跷。

他们提高警惕,破坏了旅贲军的突袭。

与其说是狼卫们智商高,不如说李必的实战经验差。

神童李必缺少的实战经验,恰恰是张小敬最能打的地方。

而《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死囚张小敬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拯救长安人民的故事。

为找狼卫线索,他求葛老。

葛老要求张小敬拿暗桩交换。

出卖暗桩,不仅有违大唐律例,还会让张小敬失去所有不良人的信任,所以后来李香香扇张小敬的耳光,说他死了。

葛老给张小敬的选择,无异于送命题。

小乙不让张小敬为难,主动暴露暗桩身份,问张小敬对自己的表现可曾满意。

这段戏拍得荡气回肠,让人老泪纵横。

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这段戏是编剧的再创作。

好的影视改编,总能锦上添花,《长安十二时辰》遇见了好的编剧团队。

剧中有为大义献身的小乙,也有被长安吞噬的丁瞳儿。

与她同生共死的男人,最终还是抵抗不住囚禁的苦,选择背叛了她。

而丁瞳儿也明白了,她深爱的男人是靠不住的。

瞳儿的黑化,让人意识到剧中人对长安的评价,

在长安,你要么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要么被它吞噬。

我最爱的是,剧中开篇就通过平民百姓,展现盛唐气魄。

比如说,被狼卫杀掉的焦遂。

当狼卫问他是何人时,老爷子说了四个字“长安,焦遂”。

四个字就传达出盛世长安的自豪感。

或许会有人说,焦遂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能出入皇宫,有超级豪华朋友圈,贺知章是他老友,杜甫写《饮中八仙歌》不敢忽略他。

如果焦遂还不具有代表性,那么理发师是可以的。

曹破延剃须时,理发师看到他的衣服湿了,不问原因,直接送他干净的衣服。

担心身份暴露,拿剃刀决意杀人灭口时,理发师还以为客人识货。

有这样的理发师,是长期生活在安全富足的环境中才有的状态。

这个桥段与其说理发师的热情心大,不如说是大唐风范,造就了这样的子民。

然而,这些安居乐业的人民,却要受到以狼卫为首的恐怖分子们的侵害。

看来我有必要再写一篇长文,来好好扒一下狼卫们的皮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