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重阳诗“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何意?诗词大会难住6人

又是一年重阳节了。对中国人来说,重阳与春节、清明、端午一样,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各地有各种不同的风俗。之所以叫重阳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一天农历是九月初九,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两阳数相重,是为重阳节。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已经有重阳节的原始形式,所以关于它的文字记载是比较多的,而千年诗坛自然也少不了关于它的诗词作品。在这一天,文人们似乎都不会闲着。

在《醉花阴》里,千古才女李清照在重阳节持起酒杯,思念丈夫,写出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白在这一天却颇有同情心,写下了《九月十日即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大概是:你们过你们的重阳,菊花怎么就招你们了,你们要摘它。在边塞过重阳节的岑参则有点儿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想喝点儿酒都没有。

这些重阳诗词,记录着文人们在重阳节的喜怒哀乐。不过相对来说,重阳诗里最名的还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王维从小才华过人,15岁就上京城应试,而后长期在长安漂泊。那时他还没有到考进士的年龄,但已凭着诗文才华小有名气,成为了王宫贵族们的宠儿。虽然日子过得风光,但到了重阳节,年少的他还是会想起老家的兄弟们,所以写了这样一首七绝。

这首诗年年入选课本,字句写得也是通俗易懂,按道理默写下来应该是不难的。但它登上诗词大会时,还是难住了不少选手。当时诗词大会出的题目是填字,填的是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结果有6人答错了,场上的主持人董卿都表示无奈。

之所以会答错,就是因为茱萸这两个字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有些生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茱萸到底何意。但事实上,在古诗词里,茱萸是经常出现的。王勃的《落花落》中写有“香飘舞馆茱萸幕”,杜甫的“醉把茱萸仔细看”,苏轼的“酒阑不必看茱萸”。可见在古代,身戴茱萸是重阳节是一个习俗。

茱萸又叫艾子,现在经常把它当成中药。而古人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到了晋代已经成了习俗。茱萸对古人来说有祭祀、药用和避开邪气的功用。所以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有时候会把在手臂上佩戴茱萸布袋,有时会插在头上,还有的则做成香囊佩戴。

理解了插茱萸的习惯,其实诗词大会这道题并不难答。不过,对于这首诗,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朋友经常会搞错的:诗题“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到底是哪里?很显然这里的山东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省,王维并非山东人,他自小生活在山西永济县。在古诗词里,山东、山西中的东和西一般是指与诗人相对的方位, 王维当时在长安,而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相对他来说也是东,所以他才写成山东兄弟。

关于这种方位的问题,诗词大会也考过,当时问的是陆游 《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是哪里?选项共有3个:山西省、陕西省、浙江省。最后的答案是浙江省,陆游本就是江浙人,这首诗就是他赋闲在家时所写。这道题当时有59人答错,算是错误率较高的题之一了。

这样一番讲解后,大家是否更了解王维这首重阳诗了?其实对于诗人们来说,重阳是思乡的日子,也是收获的日子,他们会喝酒、也会赏菊。大家若是喜欢,可以再找一些重阳诗词来读一读,感受古人重阳的氛围。现在重阳节已经被定为老人节,这也是在提醒大家在这一天多陪伴家中老人。这个重阳节你会怎么过呢?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