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亿成交,当代艺术也太贵了吧
上周,在苏富比伦敦当代艺术晚拍中,班克斯的作品《垃圾桶中的爱》以1858.2万英镑成交(约合1.63亿人民币),比三年前的成交价升值了近18倍。
2018年,这幅作品的前身《女孩与气球》在拍卖落槌后不久,即掉入隐藏的碎纸机中被切碎。但这非但没有毁掉作品,反而在三年后的今天令其身价暴涨。或者也可以说,画作被切碎这件事本身完成了这一作品创作的最后一步。
英国BBC艺术总编威尔·贡培兹评价《垃圾桶中的爱》是“21世纪初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感受却是迷惑不解,我们既不理解这个作品伟大在哪里,也无法准确给它归类,它是一幅画还是一个概念?还是“垃圾”?毕竟它已经被切碎了。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是伦勃朗或梵高的画被切碎,它是否还会如此升值。
其实不只《垃圾桶中的爱》,翠西·艾敏的《我的床》、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等当代艺术作品,无一例外地被贴上“形式主义”“猎奇”“商业炒作”之类的标签,也因此引发人们的反感和拒绝。
可同时大家又分明看到,那类东西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流行全球,并堂而皇之地排挤了现代艺术,成了艺术界的主角。
我们当然要问:当代艺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当代艺术的审美性是什么?
继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后,艺术史教授王瑞芸和我们一起来到西方艺术三万年之旅的最后一站——当代艺术。
《西方艺术三万年》最后一季,看理想App上相当受大家喜爱的王瑞芸老师,将带我们一起探寻当代艺术审美建立的关键时刻,听完之后,你或许会对当代艺术的“美”多一分理解。
🎨 🖼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收听「西方艺术三万年3·当代的审美」
如果你看过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可能会发现,当代艺术的特点无法用一句话概括,因为它根本没有可依据的外部特征。
它一会儿能上天,一会儿又入地,一时是干的,另一时又是湿的,还可能是蓬头垢面,破碎恶心的……总之是毫无定型又百无禁忌,它让艺术彻底失去了固定的轮廓。
这也就意味着,当代艺术不像过去的艺术那样有明确的技艺标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判和审视,从而无法看出哪些作品是好作品,哪些人是好的艺术家。
对此,有人认为如今的艺术几乎成了一个大口袋了,人人可以随便往里装东西。
实际上,就“艺术”而言,任何新玩意儿要想装进去,手上是需要持有一张通行证的,那张通行证上写的正是它给艺术所贡献的审美性。
古典艺术往艺术这个口袋里装的时候,它提倡的审美标准是写实,是自然美,因而很快就被接受了。
而现代艺术在进场时,就是因为没有拿出审美性,才遭到了社会人群的抵制和唾骂,甚至连“野兽”这种词都用上了。
不过现代艺术很快就照规矩办事了,它宣布自己的审美性是:不再模仿自然,而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因此请面对现代艺术时,别再去要求画得像不像,而要去看画面的构图、色彩和线条美不美。
一旦亮出自己的审美性,人们就不再骂它了,现代艺术也就名正言顺地装进了艺术的口袋中。
可以说,审美性是艺术这个物种的“生物基因”,一旦获得这种基因,外表有多不同都不是问题。立体或平面,透视或变形,明暗或色彩,都只是表现“美”的手段。
因此,只要当代艺术仍然是以艺术命名的,它就必定带有审美性这一基因。
即便它看起来和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毫无血缘关系,像个彻头彻尾的异类,也不能成为它可以例外的理由。否则凭什么西方人会允许那些脏棉纱,垃圾废料,刀砍斧劈的肉装进艺术的口袋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呢?
这个问题很难用一句话来回答。
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审美性全都与“形”有关,也都有图像做对应,叫人一目了然。而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完全不反映在形式上,却反映在无形之处,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从源头开始探索,才能真正理解。
White Center, Mark Rothko作品
因此,我们需要与王瑞芸一起,用整整一季节目去慢慢呈现西方人建立当代艺术审美性的过程,并借助合格的当代艺术家做实例,让大家去看出哪种审美性的确是有的,是合理的,是有效的。
与前两季节目不同,《西方艺术三万年第3季:当代的审美》将不沿着时间顺序或国家范围去呈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流程,也不面面俱到地去谈当代艺术的各种长相,而是完全集中在“什么是当代艺术的审美性”这个关键问题上。
节目中也只会选取能呈现这一核心问题的艺术家做实例,而不会把全世界最有名的当代艺术家和最有标识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一一梳理。
因为,只要我们了解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性这一核心问题,其他的就可以纲举目张。
首先,节目中会介绍当代艺术审美性的两个来源,一个是艺术家杜尚,另一个是日本禅师铃木大拙,以及禅宗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情况。
然后选用几个艺术家向大家呈现当代艺术的功能转换:博伊斯为何大量使用隐喻?安迪·沃霍尔的复制、量产讽刺了什么?阿布拉莫维奇通过撕扯、癫狂与破坏在做何探索?
最后还要看一看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虚拟世界的新媒体与数码艺术。
了解这些基本面,我们不仅可以了解 10 多位核心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 7 场重要艺术运动的发展始末,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获得一种理解新艺术的思路和眼光,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面前就不会迷失。
了解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即使作为“外行”和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对当代艺术作品作出某种衡量,去评价这个作品是不是一件好作品,而不再是感到迷惑甚至气愤。
我们会发现,艺术从来就是一本人类生活的“自传”,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生活。 尽管理解当代艺术有相当难度,但我们也应该首先试着理解,然后再谈观点。
就像王瑞芸说的:
“对艺术史上新出现的玩意儿最好先别忙着否定和拒绝。拒绝是最容易做的,连三岁的孩子都会,难的是对不明白的东西拿出好奇心和时间去弄懂它,然后再接受或拒绝也不迟。
“前面的西方艺术史已经让我们历历分明地看到,如果拒绝那些变形和抽象,只接受写实,那么我们的西方艺术库存知识中就只能有一个品种。
“因为采取了接受态度,自己的欣赏对象就增加为两个品种了。
“如果这次也不拒绝,就会扩展成三个品种了,听上去好像蛮合算的。”
🖌
节 目 介 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