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儿的教育其实更难?因为她的成长是一场与社会的对抗

我们做辅导班的,免不了与各类家长打交道,按理什么都见惯了。

但有一对父母还是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他们家有个独生女。

首先是不差钱,一口气报了好几个班,名副其实“大款家长”;

其次是难搞,报班前坚决地要与授课老师深度交流,试听课堂,感觉对了才行。

老师也是人,也有好奇心,再加上想与他们套套近乎,就问起这么做的原因。

聊完之后,我沉默了,想要养好女儿太不容易了。

家长两人都是事业狂,完全没有时间带孩子,早早把女儿送进住宿小学,平时交流很少。

一次难得全家休息一整天,围着聊天,说到想给女儿报个少儿编程,问她有没有兴趣试试,没想到孩子语出惊人,

“妈妈,编程会不会太难了,我们老师说男孩子才适合学这些,我做不好怎么办?

刚好是大厂程序媛的妈妈当场就炸锅了,想直冲学校跟老师去“干架”。

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对家长报班前,都要先探探老师有没有“男女智商有别”的思想,会不会用“真笨”这样的方式打压孩子。满意了,才下单。

你不教育女儿,社会的噪音就会抢占先机

为什么我们说的不是养育难,而是教育更难?

养育,各有各的难处。

而教育,女孩的世界里总是有更多阻碍的声音。

谁希望自家女儿是个天天憧憬有个霸道总裁,因为一个善良眼神就爱上她的傻白甜?

倘若家长不花工夫和时间好好引导女儿,那些刻板印象和扭曲的价值观、情爱观,就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女孩们的思想,防不胜防。

毕竟当下“爽剧”当道,各种“青蛙变王子”“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网文网剧充斥网络,它们才不管是不是有人会被带歪,只要调动大众的口味,赚取流量,就够了。

所以女儿难养,指的是从小要花更多时间去聊天引导、去陪伴。不然,孩子长大了,根本不愿意听“高高在上有距离感”的家长的话。

祝福不是诱惑,先成为自己的避风港

“男生要奋斗,要学会承担责任。”

男孩的一个教育优势,在于天然有督促的舆论环境,因此父母更重要的在于“身教”,立个好榜样。

“女孩嘛,读个好大学,有份安稳的工作,找个好丈夫嫁了,平平稳稳过一生就好。”

这话可以看做一种朴素美好的愿望,有份铁饭碗的确是好事,(除了不婚族)嫁个好丈夫也是一种祝福,但谁也无法保证一定做到这些

只听到这些声音的女孩,会以为一生都有避风港。

社会中,外行易被内行骗。换到这里也成立,一个自己无法独立的人,又怎么识别出一个靠谱的人呢

婚前意外怀孕,匆匆忙忙结婚,以为可以安定下来,却发现对象并不靠谱,过得憋屈辛苦。

这样的事完全不在少数。

家长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所以教育路上的修行是,一直耐心地告诉她,要学会承担,要锻炼出能承担一切的肩膀。

一定要独立,是不用依靠任何人,包括父母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能力。因为父母也会老去。

独立≠凡事自己扛,无论男女,有个互相支持的人都很好,但前提是双方都是拥有能力的独立个体。

被社会印象绑架的女孩,和部分女孩家长

除了诱惑,还有另一种主流声音,就是否定,来自各个年龄各个方面。

“女孩子上了高中学习就跟不上了。”

先不论事实如何,重点在于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想不出来。

而一旦相信了这些话,就容易耗费许多精力去自我否定,甚至还没开始就想要放弃,就像上文中不敢学编程的女儿。

想着“我不行”,行动上更容易“真不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菲定律。

一个人的信念,会对事情的结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学习语言,每个人的天赋都有先天不同,不分男女。假若有大数据研究显示,女性的思维模式和大脑活跃区域更适合学外语,那又如何呢?

这并不是说明聪明与否的唯一指标。没有人有资格对那些男孩们说,“你们比较笨,就算现在英语成绩还不错,以后也学不好的。”

倘若家长抱着不看好的心态,那又是一个“刻板印象代代传承”的版本了。

倘若家长自己不认同这些观点,那就好好抓住“第一教育者”的优势,要表达出来,让女孩保持自信。即使家长或许内心深处还有这样的想法,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父母不力挺,就要独自对抗成长

其实这点在我看来,是不论男女的。并且上面所说的,也从来不涉足性别对立,只是基于社会期待下的教育方法事实差别。

如今,很多人想要个女儿,调侃着穷养儿子富养女,但这个“富”,绝不是物质上的溺爱,而是“时间陪伴与耐心引导”的富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