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言青语22】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爱想不开了?
【青言青语22】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爱想不开了?
在两年前有一次大会发言,我提到过,现在的学生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纠正型问题,比如说迟到、早退、吸烟、恋爱、打架等,这类问题需要纠正,学校运行多年有成熟的应对措施;而另一类问题则是“发展型”问题或“成长型”问题,也就是说孩子不违纪,不犯错,但是他不开心,不高兴,厌学,压抑,沉默寡语。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育环境越来越好,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成长型”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不用百度搜索,只要问问身边的人,就会听说哪个学校有跳楼的,哪个孩子不想上学了,哪个孩子离家出走了……当过去的新闻变成司空见惯,人们听闻后也不过叹息一声: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想不开了呢?一旦出事之后,都会去追究谁的责任,这本身就不是一方能够引起来的,不论谁的责任,孩子出现问题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我也试着分析一下产生原因:该陪伴时没陪伴,该放手时没放手;该关注时没关注,该引导时没引导;该努力时没努力,该丰富时没丰富,该承受时没承受。
该陪伴时没陪伴,该放手时没放手。这主要是针对孩子家长们说的,在孩子低龄的时候,是该让孩子寄宿的,虽然大人工作忙,但是忙为了什么呢?还是孩子。试想一下,一个小学四五年级或者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一周回一趟家,你可知道这一周的寄宿生活,孩子遇到了哪些委屈想诉说,遇到了哪些快乐想分享?别的孩子回家吃饭的空隙就说出来了就算不说,家长一眼也能看出孩子开不开心来。而寄宿的孩子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见一次家长,兴奋冲昏了一切,做得好顾不上表扬,做得不好也不忍心批评,吃好喝好孩子又得去上学了。就这样在孩子最需要家长陪伴的时候,家长是缺位的。这也不能完全怪家长,现在社会离异、单亲的家庭那么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与之相对的是该放手的时候不放手,到了高中了,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了,进入叛逆期了,你得给他相应的自由,但有些家长放不开手。在吃穿上大包大揽,整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同龄人都笑话和排斥,当然这也是次要,重要的是,孩子没有任何发言权,孩子永远活在家长的权威之下,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孩子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他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被父母摆布的木偶。我见过一个家长,女儿在学校表现不好,当面就是响亮的一耳光,当时老师的面,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这一记耳光打掉的是她的尊严,在以后怎么面对同学老师呢?
该关注时没关注,该引导时没引导。这主要是对学校来说的,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教育出现新问题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努力去纠正现在出现的问题。但很多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社会共性的问题,比如说适龄孩子多了,学校就可能出现大班额,照顾60人和照顾30人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30人一节课可以提问题一遍,60个人光批改作业任务就加重一倍,只能匀出更少的精力去打理课堂,当有些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有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或者是发现不了。除此之外,升学压力的存在,不管教育主管部分如何强调不许排名,家长们还是会自己想办法排名,来评价老师,在这样的推力下,教学成绩被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点上。当家校把所有精力只放到成绩提高上时,孩子就只能是单腿走路了,老师们更喜欢去给你讲一道你不会的题目,而不是拿来大把时间陪你耐心地聊天。就算孩子出了问题,学校的思想引导很难跟踪上的,尽管每所学校都有心理老师,但是按师生比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该努力时没努力,该丰富时没丰富,该承受时没承受。孩子为何想不开?因为没有成就感与认同感,这种无助最大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惰性造成的。在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攀比着玩游戏和吃穿,而学校和家长最终考核的依据是成绩,那么他必然将自己推向另一面。我自己在高中上学时,一度颓废,成绩垫底,切实感受过,我虽然不努力,但不证明我没有压力,越颓废压力就越大。解铃还须系铃人,先努力还是先有信心,必须有一方先妥协,肯定是越努力越有信心。还有就是该丰富的时候没有丰富,人生很漫长,一时的成败不是一生的成败,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也要保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玩游戏除外),当我们在学习受挫时,书法可以让我重拾信心,当我在歌唱受挫时,舞蹈可以让我重拾信心,总之,有自己的一个补充机制。受挫能力差是现在孩子的共性问题,不允许别人批评,当你做得不够好时,为什么还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做错事时,宁可撒谎也不要逃避惩罚,这样扭曲地成长,怎么能长得开?我做过一个课题“体健、礼成、智达、文萃”,对这类情况还是很有效果的。
孩子想不开,非一方所致,也非单方努力能解决。需要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共同努力,多沟通,站到孩子的方向上,一起面对挫折。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孩子身上无小事,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