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汤:心血管通,脑血管通

组方: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血脉通畅:1,气要充足;2,血要充足;3,脉道通畅。调理方式:补气,补血,疏通脉管。即三通汤:

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打通心脑血管的通脉饮);桂枝9克,甘草6克(张仲景的桂枝甘草汤);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大补心气心血孙思邀的生脉饮);白术12克,茯苓12克(健脾第一方四君子汤)。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辩证施治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本病属于中医“卒心痛”范畴,包括“厥心痛”、“真心痛”。

  【辨证分型】

  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感寒益甚,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伴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痰浊闭塞:胸部憋闷沉重,痛引肩背,多为体胖之人,伴见头晕腹胀,恶心纳呆,心悸气短,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多弦滑或沉迟。

  瘀血阻滞:暴怒之后卒然心痛剧烈,痛有定处,如锥如刺,伴胸闷气憋,心悸气短,唇青舌暗有瘀斑,脉沉涩、结代。

  阴血亏虚:心胸烦闷而痛。头晕口干,五心烦热,尿赤便干,舌深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促、结代。

  阳气虚损:心胸满闷而痛,动则尤甚,畏寒肢冷,面白唇暗,体倦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结代。

  【辨证论治】

  1.寒凝心脉

  [治法方药] 散寒活血,宣痹通阳。乌头赤石脂丸配服苏合香丸。

  2.痰浊闭塞

  [治法方药] 豁痰散结,通阳泄浊。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3.瘀血阻滞

  [治法方药]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味。

  4.阴血亏虚

  [治法方药] 滋阴补血,活络止痛。桃红四物汤送服六味地黄丸。

  5.阳气虚损

  [治法方药] 温阳益气,活络止痛。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加味。

  【经验方剂】

  1.五灵止痛散

  [药物组成] 冰片、五灵脂、炒蒲黄。

  [用法] 散剂,每瓶5克,口服,每次0.3~0.6克,痛时即用,开水送服或舌下含服。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 气滞血瘀型心肌梗死。

  2.心灵丸

  [药物组成] 麝香、牛黄、熊胆、蟾酥、珍珠、冰片、三七、人参、水牛角干浸膏。

  [用法] 舌下含服或咀嚼后服,每次两丸,每日1~3次。也可在临睡前或发病时服。

  [功效] 活血化瘀,益气通脉,宁心安神。

  [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头痛眩晕等症,以及心绞痛、心律失常及伴有高血压。

  3.环心丹

  [药物组成] 麝香、蟾酥、三七、人参、珍珠等。

  [用法] 每次6粒,舌下含化服,每日1~2次。

  [功效] 活血行气,开痹定痛。

  [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心悸气短。

  4.邓铁涛验方

  [药物组成] 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

  [用法] 水煎服。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五爪龙或吉林参(另炖)6克。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

  [功效]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主治] 痰浊壅塞型。

  5.活血养心汤

  [药物组成] 丹参30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

  [用法] 水煎两次,分两次服,每日一剂。

  [功效] 活血化瘀。

  [主治] 瘀血阻滞型。

  【其它疗法】

  1.针刺疗法

  (1)取内关、心俞、厥阴俞、神门等;耳针取心、皮质下、肾上腺等穴。均用中等强度刺激。

  (2)针刺膻中、内关,留针20~30分钟,捻转3~5次。

  2.敷贴疗法

  通心膏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药物组成:徐长卿、当归、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葛根、玄胡、红花、川芎、桃仁、姜黄、郁金、参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酸镁、透骨草。

  3.推拿疗法

  按摩腹部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

  4.灸法

  气海、关元、足三里。大艾炷灸3~7壮,每日一次。用于心阳不振或阳气欲脱者。

  5.刮痧疗法

  患者取坐位,疼痛剧者先取仰卧位,术者首先在刮治部位涂以活血化瘀作用的刮痧介质,然后以中等力度刮胸部穴位3~5分钟,刮至局部出现痧痕为好。继刮手部穴位,刮至局部潮红。然后患者转侧卧位,术者以较重力度刮背部穴位,刮至局部痧痕显现。具体穴位如下:

  背部:心俞、厥阴俞;胸部:膻中;上肢部:间使、内关;下肢部:足三里。

  6.水浴疗法

  用水淋浴,每次5~10分钟,水温40℃左右,以无不适为佳,出浴休息10分钟,再疗5~10分钟。以20~25天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另一疗程。

  7.气雾剂吸入

  (1)寒心舒气雾剂(含肉桂、香附等):对准舌下喷雾,每次喷1~2下。具有温通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热心舒气雾剂(含牡丹皮、川芎等):对准舌下喷雾,每次喷1~2下。具有凉血清热、活血止痛的功效。

  8.中成药

  (1)速效救心丸:主要用于瘀血阻闭心脉所致胸痛不解者,一般10~15粒舌下含服。

  (2)冠心苏合香丸:主要用于寒凝及痰浊所致胸阳痹阻,胸痛剧烈不解者,一般每次一丸,每日2~3次。

  (3)失笑散:每次3~6克冲服。

  (4)五灵止痛胶囊:每次1~2粒,痛时服。

  9.中药针剂

  (1)血塞通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静脉滴注。

  (2)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静脉滴注。

  (3)参附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40毫升静脉注射,后改为50~100毫升加入等渗液500毫升静脉滴注。

  (4)参麦注射液60~1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2次。

  10.食疗

  (1)薤白粥: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粳米100克。薤白同粳米煮粥,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

  (2)桂心粥:桂心l~2克,茯苓10克,粳米 50~100克。用粳米煮粥,桂心、茯苓加水煎汁,取汁入粥中同煮,沸后即可。

  (3)芥菜粥:芥菜头4个,粳米50~100克。洗净芥菜头切成片,与粳米适量清水煮成稀粥,熟后食用。

  (4)山楂荷叶粥:山楂15克,荷叶12克,糯米100克。糯米加水煮粥,同时放入切碎的山楂、荷叶,以文火煮烂后,温服。

  (5)加味桃仁粥:桃仁20克,生地黄30克,桂心3~5克,生姜一块,粳米100克,白酒适量。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粳米研细待用。用适量白酒将生地黄、生姜和桃仁绞取汁液。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后放入桃仁、生地黄、生姜汁,粥熟调入桂心末,搅匀,空腹服食。

治疗脑萎缩非常有效

处方:紫河车10克,龙眼肉10克,桑葚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丹参10克,当归15克,蒲黄15克,远志12克,郁金12克,熟地20克,灸甘草6克
加减:兼有痰方热,加竹茹、半夏、胆南星。失眠加酸枣仁,龙骨。肢体活动障碍加全蝎、瓜蒌。头痛严重加细辛、僵蚕
主治:脑萎缩,出现记忆力减退,判断思维及人事能力下降,头痛,性格改变,反应迟钝,且经CT扫描检查皮层萎缩,脑沟变宽,脑室扩大等

疗效:收治25例,临床治愈2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药最少24剂,最多57剂

脑梗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由赵厚睿老讲授,学生丁佳佳,姜瑞整理而成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一讲中医如何治疗脑梗。 脑梗在西医来说是指脑缺血或脑出血引起的中风偏瘫,中医认为脑梗属于中风的范畴,中医统一当做中风来治的。中风一般人都知道,它得了之后就会出现偏瘫,出现半身不遂。所谓半身不遂,是指左半身或右半身的肢体活动障碍,还有的伴随口眼歪斜。一般来说,偏瘫的那一侧,就是病变的一侧。中医对于这个问题认识是“不通则痛”,或者说“不通则病”。经络不通,所以气血就流通不畅,导致病变一侧的肢体不能被气血所濡养,久而久之,就偏瘫了。古人也知道是大脑的问题,只不过他们将大脑和这个五脏六腑联系在一起了。因为五脏六腑的功能和大脑的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分析这个疾病的时候是常常联系五脏来说明大脑的功能。比如说偏瘫了之后,有的时候会出现腿抽筋,会出现手抖,中医认为抖动就叫“风”这,是“肝风内动”导致的。

那“肝风内动“的原因有什么呢?有的人是年龄大了肾虚引起的,因为肾精是储藏在肾中,也就是小腹部,也藏在肾所主的骨髓当中,肾主骨。也藏在脑髓当中,因为脑也是骨,脑袋里面是骨髓。所以肾精不足的人骨髓不足,肾中小腹的精气不足,脑髓也不足。不足之后就引起肝血不足,因为精和血是互化的。现代医学也证实了中医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现代医学认为血是由骨髓造血而完成的,红骨髓造血。所以肾主骨髓,然后生血。《黄帝内经》上叫“髓生肝”,其实就是精生血的意思,肾藏精水,肝藏血,那就是肾水生肝木。所以说肾精不足会导致肝风内动,这是最常见的,老年人就特别容易得这个病,特别是肾精亏虚的人。
还有肝本身有问题的人,平时气急躁,焦虑,这种人容易出现肝阳上亢而化风。还有“心肾不交”的人,何为“心肾不交”?在中医的理论中,心属火,肾属水,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阴平阳秘,阴阳平衡,达到一个平衡的健康状态。“心肾不交”就是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心火不能制约肾水,肾水不能制约心火,导致心火上亢,心火亢动的时候会引动肝风内动,会引动大脑的抽风,抽筋。还有很多原因我们也要考虑,比如说胃火亢盛往上冲引动了肝风,还有阳虚生风,像肾阳虚,肝阳虚也容易引动虚风。我们不一一列举了,基本上五脏六腑都有可能遇到。那我就说一下,我们经常是怎么去考虑吧。
治疗的时候是怎么考虑呢?首先,是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除了偏瘫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表现,根据症状表现来区分到底属于哪个脏腑的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是什么?比如说,中风偏瘫了之后,脉象特别的弦紧有力,幅度也很大,同时出现面红、舌红、嘴唇红,脾气暴躁,烦躁不安,容易失眠或者做噩梦的症状,这种情况是肝的实火症,要从肝来着手。这个是要搜索很多四诊的信息来综合分析判断的,这就是中医的一个思维。因为讲的内容很多,我就将我经常见到的几种类型跟大家讲讲,如果按照教科书全面地讲的话,那大家还不如去翻教科书。我就按照我见过的、治过的这些案例大概地总结一下,也不是面面俱到,仅供参考。
中风偏瘫,有一种说法是,在三个月以内治疗效果
比较好,如果超过三个月以上的话,那治疗效果就很不好,就很难起效果,这个有道理,但不是绝对的。中医治疗时要辨阴阳,重视患者阳气的多少。如果这个人舌质淡胖,有齿痕,特别是淡润,就是淡白而润滑,舌面上有水分,舌苔可厚可薄,但是一定有水分。这种情况,可以判断为与阳虚水湿有关系。脉象多数沉按的时候是软弱无力的,或者是尺脉、关脉,以尺脉为主,兼以参考关脉。如果沉按、重按无力的话,那就是阳气虚损,然后导致的虚风内动。这种情况显然是要以温阳补气为主。一般还会见到大便稀溏,不太喜欢喝凉水或冷水,甚至于有些怕冷,这是脾阳虚的表现。或者腰腿比较冷,夜尿频多,明显的记忆力下降,这是肾阳虚的表现。中医讲的阳虚特别关注脾和肾这两个脏,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脾肾阳虚,治疗时一般用附子理中汤或者是真武汤,或者补阳还五汤合上四逆汤。这两类方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判断进行选择,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水饮的话,就合上五苓散。如果有一点痰浊的话,比如说早上起来喉咙有痰,可以合上温胆汤,或者合上二陈汤都可以。
一般来说,不管是缺血,还是出血性的脑梗,或多或少都会有瘀血。所以一般都要加上活血化瘀的药。像补阳还五汤本身就照顾到了这一点,用桃仁,赤芍,红花,地龙来活血化瘀。除了这些还可以加别的活血化瘀的药,根据情况选择地鳖虫,或者是用丹参,川芎,甚至郁金。郁金是有两层含义的,一个是活血化瘀,另外一个就是疏肝理气。好多中风偏瘫的人,都不自觉的会有些烦躁,或者是郁闷,郁金用上去确实要好很多。
阳虚患者还有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子,广东的黄仕沛老师特别喜欢用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大量的黄芪。他把古今录验续命汤稍微地改进了一下,加附子,加麻黄,麻黄量非常大。如果阳气虚,气虚的话,那他加黄芪的量也很大。用这个方子我治疗过一个偏瘫了半年之久的老太太。老太太将近七十岁,她是推着轮椅过来看的,在当地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没有效果就出来了,然后才到武汉来治。西医也没什么好办法,中医扎针针灸也没什么用。然后到我这里,我就是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加上附子,加上黄芪。我当时麻黄用了70克,黄芪用了120克。附子的量不大,只用了15克。本来她是一点知觉都没有的,吃了三天的药之后她的手脚就能动了。可能是因为麻黄的作用,麻黄有兴奋神经和兴奋小血管的作用,刺激了四肢末梢神经。这种持久的刺激会慢慢地推动她的神经肌肉会苏醒过来,所以这个坚持用是可以恢复的。虽然说三个月以上很难,但用这种方法效果很确实明显。她符合阳气虚的辨证,所以有效。
如果是属于肝的问题,比如说是肝郁热兼有阳气虚的病人。这种偏瘫的人腰腿以下浮肿,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身体很沉重。这种人我常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上附子,加上仙灵脾、巴戟天、鸡血藤、夜交藤。这个方为什么要这样开呢?我们要看《伤寒论》对这个方的描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胸闷”是指胸口憋闷。“烦”,中风偏瘫了之后,本能地觉得很烦躁,再一个就是很多人就是因为有烦躁才会中风偏瘫的。“惊”是指心神不定,有的表现为抽搐。偏瘫相当于抽搐了,半身不听使唤了。“小便不利”,可以表现为大小便都不通。那如果是小便不利的话他就会水肿,水肿就跟这个中风有关系了。
我们再来看这个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小柴胡汤去掉甘草,加桂枝,龙骨、牡蛎,茯神,铅丹,大黄。桂甘龙牡汤是阳气虚,亡阳而惊狂的一个方子,小柴胡汤是疏利三焦,调节肝胆,疏泄肝胆气郁的,所以这个方用途非常广泛。患者表现为胸满烦惊,肝火旺,三焦不利,另外有浮肿,有浮肿是有阳虚。另外晚上睡不着,是阳气虚而外浮上浮,就是心肾不交。用这个方是非常对症的。另外有心肾阳气亏虚,就要加附子,另外加了仙灵脾、巴戟天,治标的药,就是治疗大脑不安神的,可以用夜交藤。夜交藤本身又能安神,又能够活血,通经络,治疗腰腿疼,关节疼。这样一个方法就能够迅速地改善中风偏瘫的症状,让患者能够睡得好。睡不好对大脑是一个损伤,就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为什么要加附子呢?一个是因为心肾阳虚可以加附子。第二个是因为绝大多数中风偏瘫的人的经脉都不通。我们就用温热的药来打通它。附子这个药是通行十二经脉,无往不利,大辛大热大燥,所以辛散走泻的力量非常猛。我们常常用来补肾阳的时候说附子配干姜,因为附子是走而不守,全身三百六十五络它都可以窜动,走动。用上干姜,干姜是守而不走,守在中焦,守住里面的元气,而不会乱窜。两个药搭配了之后,那就是既能够守中、温中,也能够走窜于全身,温暖全身的经络,来打通经络。所谓温通啊,叫温通气血。所以加上附子之后事半功倍,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之前有个学生的爷爷中风了,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症状,我就用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了补肾的药,效果非常好。吃了两三天之后,他爷爷的水肿就消除了,睡眠也挺好,精神明显地好转,我让他爷爷继续吃,确实有很好的效果。后来又治了很多例都是有类似的机理,用同样的方法,恢复得很快。
还有一个经常见到的中风脑梗的类型是肝阳上亢。表现为头目眩晕,也容易出现颤抖,头部摇动啊,手抖,还有的眼皮子跳,像这种动风的症状很明显。脉是弦紧有力的,这种情况可以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我用天麻钩藤饮用得多一些,因为天麻是息风的,就是对抖动有特别好的效果。对这种头晕也有很好的效果。钩藤也有这样的效果,能够息风止痉。石决明能够潜阳息风,夜交藤也是,益母草也是,都能够息风。所以这个方用得多,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味,可以加温胆汤。因为我们中医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和理论。就是说人的大脑的病变常常跟痰浊有关系。因为脑袋的筋是痰浊把经络堵住了,所以脑袋就不清醒,所以合温胆汤,效果会更好。
这种情况要不要用附子是一个问题。我认为适当地加点附子是可以的。喜欢用附子的人似乎会被大家认为是火神派。我也学习过火神派,但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火神派,但是我非常认同火神派的理论。因为人身是一团阳气,阳气旺了生命力就旺盛,阳气衰人的生命就枯萎。所以,中风偏瘫无论什么情况下我觉得都可以少用一点附子,有时候真的阳虚就多用一些。用一点就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前面说了附子的功效。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思路结合到一起。
我见到的还有一部分是单纯的脾胃气血虚的中风偏瘫。治疗就从脾胃来着手,患者表现没有前面那么多很典型的症状,就是偏瘫,胃口一般,精神也一般,没有怕冷,也没有怕热,也没有喜欢喝凉水,也没有喜欢喝热水,都是一般的话,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调脾胃气血的角度来着手。气血要补,要通,所以在八珍汤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一点通络的药,当然前面所说的这个附子也可以考虑,就是四逆汤都可以加进去,附子、干姜、甘草都可以加进去。
我已经讲了以上几种最常见的类型,然后再讲一下中风偏瘫,脑梗的针灸治疗。针灸是必须要用的,可以用体针,也可以用头针,用耳针,用眼针,用足针,用掌针,都可以,这些效果都非常快。特别是眼针,彭静山的眼针疗法,那个效果对于中风偏瘫是立竿见影。当天扎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后,患者的手就能抬起来,这个确实是效果很快。我也给我家里老人用过眼针,效果确实可以。
不过我给中风偏瘫的患者用的最多的还不是头针,也不是眼针,用的最多的就是足针。足针是脚上,脚底板的穴位,它比手上的穴位还要敏感。因为脚掌的面积比手掌还是要大一些,它的穴位更加精确一些。大家可以查相关的资料学一下。另外就是董氏奇穴的中风偏瘫的针。还有传统针法里面的贺氏针法也非常好,我也用。中风偏瘫针灸用得越早效果越好,但不是说瞎扎,那不一定有效。我们要选用这些有特殊作用的足针、手针、头针。我有时候教患者家属自己回去扎,最好是天天扎,我这里一个星期扎一次,回家自己天天扎。那也有效,效果也很好,恢复得更快,比单纯吃中药要好很多。针药结合在这个疾病上面的运用体现的是淋漓尽致。大家在吃中药的时候,尽可能地把中医的综合疗法都用上去。有的甚至还用外用药,就是外敷的,效果都非常好。
那么这个疾病,最后一点,我们提及的就是我们要鼓励患者勇敢地去锻炼。因为医患配合才是最好的,康复训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人我们给他治疗,能恢复了八成,还有两成恢复不了,需要靠他自己每天锻炼,每天拄着拐杖去一步一步地训练腿部的肌肉,让他多说话。他的这个口齿不清,有的中风偏瘫了确实是不能说出话来,我们通过扎针之后就让他努力地去练习。还有锻炼抓握力,用手去扶着栏杆,去训练抓握的灵活性和力度,这个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患者我们都要求他一定要配合。以上是我分享的一点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