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王,是对是错?是否害了亲孙子建文帝?

明太祖藩封是一回事,而朱允炆削藩的动机乃至最后的失败和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在皇位归属上的安排有关,与明初宗藩体系的关联倒未必有那么大。

  1. 朱元璋搞藩封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要理解明太祖的封藩理由,还是必须得回到明初特殊的政治、地理、经济条件下去思考。明朝初建之时,可以说西南北三面都是敌人,内部湖广、川贵不服王化的土司也比比皆是,而在经济上北方百业萧条,而中央直接从江南千里迢迢地转运军队和粮草又多有不便,因此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边寨的战略要地派出信得过的大员恢复生产,长期驻军就提上了日程。另一方面,明太祖和谋臣在讨论元亡教训的时候,认为元中后期以后宗室整体在军事力量上的弱势是元末朝纲不振,权臣凌主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宗室力量也成了明初政治构建的重要一环。

细究明初所封二十余王,齐、鲁、周、唐、伊这些坐落在中国南北关节动脉的诸王是为了保护南北经济动脉的流动,燕、宁、辽、谷、代、秦、肃、晋、庆则直接坐落在北部边防线上,和后来的九边重镇高度重合,甚至比九边重镇的管辖范围更加靠北,明初长城以北的大宁、东胜就分别由宁、晋二王节制。而这一代的明初诸王也不是后来顶个名头,光领禄米不干活的存在,而是真正领兵作战与将士共甘苦的大将。蓝玉死后太祖发动的第八、第九次北伐即分别由晋、燕二王合作领军及燕王单独领军,此外还有秦王出征甘肃,楚王征讨湖广诸蛮、随征云南等诸多亲王参与明初军事行动的记载见于史册。

这个时期拨付给诸王的岁禄虽多,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诸王自身的欲望开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抵扣王府本身军事和民政行动的费用。此外宗室开销甚大的问题到明太祖晚年已经得到了重视,为此洪武三十一年将亲王的俸禄由五万石削减到一万石,郡王俸禄由六千石减为两千石,郡王以下也各自削减不等。可以说,至少到建文即位的时候,还暂时不存在地方王府财政负担过重逼迫国家不得不削藩的动机。

因此明太祖在他那个时代搞藩封并无问题,但是我也认为明初的藩王体制终归是个过渡产物,随着国内经济情况的好转,以及边防压力的减轻,再维持如此多握有实权的宗王确实既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不利于经济民生行。但削藩对国家安全尤其是北部边防会造成什么影响,削藩后国家对剥夺了宗领实权的宗室定位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是削藩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遗憾的是不要说建文帝就是明成祖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2. 朱允炆削藩是必须的吗?

我个人认为如果当时是妻族或母族有深厚背景的其他皇子甚至皇孙上位,那么削藩不是必选项,可对于妻族、母族政治势力约等于0需要急切地加强中央皇帝权威的朱允炆来说,削藩几乎就是必选项。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明太祖晚年在太子朱标死后皇储问题上的一系列举措失当。(详情我最开始是不想谈的,但后来想想都是共和68年了何必再搞为尊者讳那一套)

事实上,明太祖在朱标死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花甲老人特有的偏执,造成其为了强行将朱允炆扶上位的一系列非理性政治行为,最终酿成了洪武年间最大的政治悲剧,并依然无可避免地将朱允炆送进了火坑。

朱标死前明太祖虽然屡行大狱,但依然是符合基本的政治逻辑,换句话说其行为是可以当做一个理性的政治人物来揣度的。但是将朱允炆强行扶正的行为,其实是完全不符合包括朱明皇室本身在内各方利益的行为,纯粹是情感冲动的驱使。细究朱标死后大明宗室的情况,马皇后嫡子尚有秦、晋二人,朱标之子除朱允炆外尚有常平王妃遗腹子,考虑到当时以蓝玉为首的明代武勋集团的整体态度,皇朝第二代继承人对家族威望的需求,上述诸人均比朱允炆合适。如果皇位最终落到上述各位头上,之后就算依然要对以蓝玉为首的骄纵不法的武将进行惩治,恐怕也不会向历史上那样株连甚大。

而将与武勋集团没有任何联系、母族也并不高贵的朱允炆扶正,不仅意味着将武勋集团与朱允炆对立起来,同样使得诸位皇子心怀不满。对前者朱元璋能狠下心来大肆清洗,蓝玉因此成为首要目标,这个太祖时代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就此成了朱允炆皇位的铺路石。而对后者,朱元璋虽然不可能因为孙子去清洗儿子,但他可以清洗和儿子走的近的武将,冯胜、付友德被处死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长期和晋王合作,明太祖死后若是此三人联手,建文帝怕是一年都撑不过(事实上“靖难”由庶出的燕王挑起已经是降低了建文的削藩难度)。但是洪武在世时,因为无上的威望武勋集团不会说什么,可您老百年后,真当大家伙不知道兄弟们当年是因为哪个小P孩被弄死的啊。

朱允炆本人这边,皇位以他的出身和才干也是承担不起的。在那段有名的太祖爷孙关于宗藩问题上的应对“首先,用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实际上这个回答问题是相当大的,我要是朱元璋,直接就问他,你一个实际庶出的侄子打算怎么用德和礼去约束礼法上是你长辈的诸位叔叔们?从历史上来看,朱允炆怕是真不知道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所以他只能直接跳到后面,直接以帝国皇帝的权威而不是宗法体系下皇族家长的身份去处理这个问题。明太祖听了后还很高兴,唉,大概真的是老了,洞察力和思考都已经大不如前。

建文帝:朱允炆

到明太祖死后,建文和诸王其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一边知道自己正统性不高迫切想要提升中央权威,另一边是皇位轮空闷闷不乐偏偏还手掌兵权,底下是武勋集团的冷眼旁观和文官想要重建传统官僚政治的迫切愿望,爆炸是迟早的事。结果就是,明朝削藩既没能逐步修正,以平缓而少后患的方式完成过渡,也没能以才干卓著的皇帝一朝之内彻底在军事、政治、财政上全面解决告终,最后实际上是中央用经济特权换取宗王军事和政治权利的妥协,这使得明代宗室既不能在军事、政治上为皇帝分忧像其他朝代一样成为皇权的助力,又没能借此甩掉财政上的包袱,可以说相当差劲了。

综上,明太祖搞藩封是一个正确且英明的决定,但是朱标死后强行让朱允炆上位,让前者导向了一个相当差劲的后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