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口碑优秀,为何票房未能大爆?过多成本花在了特效!
电影《动物世界》的每位主演都发挥出色,并以重金聘请了世界顶级的专业制作团队(曾完成过史诗电影《阿凡达》),制作了足以媲美好莱坞影片的一流特效,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7分以上),然而,最终票房仅仅5.1亿,相比于超过2亿的投资成本,可以说远达不到预期,甚至加上各种周边收益,只能勉强到"没有赔本”的地步。
理由很简单,导演完全不懂控制成本。而小众化漫改题材,对没看过漫画原著的绝大部分观众更是绝不友好。 他们看到 各个角色完全不合逻辑的行为, 只会觉得影片存在结构硬伤,充斥着许多牵强的情节、肤浅的人性、唐突的角色性格。
该片特效的视觉效果确实不差,甚至可以赞扬一声“精彩”“炫目”,然而,这些特效真的有意义么?居然全都仅仅是主角郑开司个人的“脑洞大开”,而并非实际推进的主线剧情,因此,基本上属于打水漂的无效投资,在制作方向上就走上了误区。
要知道,不论是漫威《超级英雄》系列,还是《速度与激情》系列,这些好莱坞商业大片能在全世界疯狂收割票房的关键因素,确实是背靠人类巅峰的电影工业,制作了激烈刺激的特效场面,对每个观众来说,从视觉效果和感官享受,都犹如一场充满极致感受的视听盛宴。
然而,好莱坞大片的特效,无不是镶嵌于节奏流畅明快的影片剧情本身,是影片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而《动物世界》呢?那些敌人变成怪兽、主角化身小丑,大肆杀戮、疯狂飙车的特效,居然是和剧情完全无关联,也没有任何特别帮助,而完全是如广告式硬生生植入的,最后全部强行解释为主角个人的幻觉和脑洞,当然必然让很多如笔者一般的观众大呼上当,“你在逗我玩?”也绝对不会因此就觉得值回了票价。
影片故事推进到上赌船后,本应是男主角施展强大的推理和计算能力,在死亡游戏中如何求生,藉此彰显人性在恶劣生存环境中,因为贪婪的欲望,如何蜕变为兽性的过程,
然而原本应该是精彩纷呈的“智斗”,却同样因为加入了各种敌人变身为怪物的“主角脑洞”版特效,而让影片的整体风格基调变得极为浮夸。
从欧美到香港,过往的经典赌片,无不是通过出色的镜头语言,切景的音乐音效,影片正反角色丰富精彩的面部表情,营造出层层压迫的气氛,带动观众入戏。《动物世界》却是主角频频脑洞大开,看到反派角色一个个变身为怪兽,在脑洞幻想中被自己打败。
以如此小儿科手法来体现所谓的“智斗”和“兽性”,还能不能更搞笑?简直是实至名归的“脸谱化”了。
一部华语院线上映的商业影片,偏偏以一部小众向的日本漫画为改编蓝本,强行将日本动漫式电影人物和美式电影风格拼接在一起,仅仅因为重金邀请了好莱坞团队,投资制作了如何炫目的特效,就能让无数网络影评家们吹得天花乱坠,居然纷纷声称,它居然能代表所谓“中国电影工业”的新进步了;
那么还是请先这些网络影评家们,先向张艺谋导演和他的《长城》致以十二分的歉意吧。《长城》的巨额投资和各种国际顶尖水准特效,至少是实打实的关联主线剧情,对剧情推进有重要意义,
而并非如《动物世界》这般,花费不菲的开支,制作多段类比好莱坞影片的特效,却全花在即使统统删光,也不影响任何剧情的地方。
当前华语电影市场,三分之二的票房收入都要分给院线和发行方去分账,因此有所谓"票房三倍于投资,方可回本"的公认法则。该片制片人公开采访时承认“投资不到3亿,但也绝对不少”,预计成本至少超过2亿。则该片的盈亏线至少为6亿-7亿票房。
然而,7月3日、7月4日,《动物世界》连续以全天超过30%的排片,却被不足10%排片、仅仅点映2小时、投资+宣发成本也只有6000万的剧情片《我不是药神》票房吊打,票房比为3200万:4900万,2800万:6900万。
7月5日《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后,更将《动物世界》的排片量挤压得所剩无几,当日票房1.6亿:1600万,十倍杀。该片几经挣扎,最终票房预测也一直在5亿上下浮动,最终以5.1亿票房收关。单单分账票房收益,收回不了投资成本,竟成定局。
如15年的《寻龙诀》,16年的《湄公河行动》,17年的《战狼2》,18年《红海行动》这般, 特效确实花在实打实的地方,影片票房口碑双爆,才真正能体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步水准。
而像《动物世界》这种完全脱离剧情本身、而靠重金邀请好莱坞团队,堆砌特效的“伪工业化影片”,绝不可能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只因如果我们拿这种影片和好莱坞竞争,是完全的“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最终这种只存在于网络影评家口中的“口碑好片”,任凭营销水军吹得天花乱坠,大部分观众还是根本不买账,在刺刀见红的电影市场,碰得头破血流,也就是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