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左眼诗歌,右眼摄影,还有一只眼拍电影
伊朗著名电影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于7月4日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
著名导演戈达尔称: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著名导演斯科赛斯如此评价:
“他是那种对这个世界拥有独特认知的少数艺术家。”
英国影评家斯科特认为:
“阿巴斯不但是十年来最受尊重的伊朗导演,
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电影大师。”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一位电影人,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摄影者。
=============
壹 诗与摄影
=============
秋日午后
无花果树叶
轻轻落下
停在
自己的影子上
“我假装不知道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对于世界电影的伟大贡献。我假装没看过他的电影。我只读他的诗歌。听说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也是位诗人时我感到惊讶,读到他的诗歌时我的惊讶更加深了一层,因为他的诗歌不同于我读过的任何人的诗歌。阿巴斯似乎应该是一个口袋里揣着笔记本的人,他会随时记下他的所见所想;如果不是这样,那他就是一个能够把瞬间发现变成一种持久的发现状态的人。仔细想一想阿巴斯写诗这件事,又觉得这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诗人西川
小小一片积雪——
漫长冬日给早春的
留念……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似乎只写短诗,比中国古代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要短,短得像日本俳句。”——诗人西川
月光
融化了
老河上的薄冰
“我想在阿巴斯诗歌与日本俳句之间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日本俳句是诗人在悟性的参与下,从时间中的自然与生活里截取诗意,而阿巴斯通过他顿悟般的捕捉,赋予生活以诗意或反诗意。也许“诗意”不是一个准确的词,应该叫'滋味’。”——诗人西川
一群樱桃树
就一棵,孤零零
半朵花不开
“放眼世界诗歌,在当代社会,像阿巴斯这样只写短小诗歌的人几乎没有。这表现出阿巴斯对待诗歌写作的克制,甚至是谦逊。”——诗人西川
我办不到
她这么告诉我
我宁可她说
情非所愿
“阿巴斯的诗歌处理的基本上是单一场景,其微小的诗歌形式所面对的世界个别地说来也是微小的。他关心贫穷的孩子、分娩的妇女、稻草人、怀孕的奶牛、狗、蜘蛛和蜘蛛网、白得彻底的雪、脚印和嘶嘶响的开水壶。”——诗人西川
白首妇人
望一树樱花:
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
“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电影里,阿巴斯都不想告诉我们世界、人生如何如何复杂,但他却指示出了人生的深度、世界的深度,另外还有美的深度。说来奇怪,阿巴斯的'深度’不是深渊的深度,而是平面的深度。”——诗人西川
那一刻
大桥
拦住月亮
洒向银色河流
“在阿巴斯兴致勃勃地近距离观察这个神秘世界的时候,他保持了他的幽默感。”——诗人西川
明月目中疑惑
今天看她的人
是否
还是千年前那些?
“我可以肯定地说,在这里,阿巴斯运用了他对世界的爱。他把我们对事物的感觉颠倒过来再说一遍的时候,作为诗人的阿巴斯就诞生了。”——诗人西川
鳟鱼
不知河的去向
只伴着它
向海而行
越想
越不明白
为何
那么惧怕死亡
红苹果
在空中
翻转千次
落入
顽童手心
白色马驹
浮出雾中
转瞬不见
回到雾里
老狗
看守着
一堆
废轮胎
不取分文
片刻而已
一生却尽
我自涕零
==========
贰 摄影
==========
阿巴斯在一次访谈中曾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我无疑喜欢摄影甚于喜欢电影。其实,电影也可以非常接近于艺术作品,可现实是电影越接近艺术,我们将越接近赔钱、越接近破产,因此,虽然两者有一些共同点,但摄影给创作者更大的自由度。”
他认为他的目光是为“去撷取自然界无可比拟美态”的冲动所引领,就算是日常最熟悉不过的风景也总能“不经意间”地去吸引他,艺术家的风景照片不仅是为了保存相框内的现实更是要捕捉风景的精髓。受过绘画训练的他认为:“我发现相机代替了画画的治愈功能。”摄影就是一个治疗性的反省与连接自我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影像是所有艺术之母。我之所以被电影吸引,应该说是因为影像总是让我着迷。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我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像的控制,以至于最终走上了从影之路。然而,我之所以当上电影导演,并不是因为电影是一种更完整的艺术,或者如人们所说的是一种综合艺术,我始终认为摄影、绘画、平面设计等艺术都有各自的独特功能,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很重要,不过我仍然认为摄影具有特殊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我认为影像是万物之源。我经常是从一幅内心影像开始写作剧本的,也就是说,我是从存在于脑子里的一幅影像开始建构和完善剧本的。
对所有电影家来说,摄影也许是一种基本需要。首先,摄影教给他们如何观察世界,使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积累影像。摄影能获取某些影像,也能舍弃某些不合适的影像,识别和选择美的事物是一项复杂和艰难的工作。只有摄影才能是我们获得这种识别能力。
在有关平衡与和谐的意义方面,摄影启发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视觉。事实上,如果说美是构成艺术的本质,美的表现形式是平衡与和谐,摄影就是理解美的本质的途径。在我看来,摄影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构图记录下自己的感觉和审美趣味。他可以将过去的照片放进抽屉,需要参考的时候就拿出来。以便比较或研究自己的美学趣味与敏感性的演进过程。
摄影能够满足人的创造欲,让人接近安宁,具有某种神奇的净化心灵的功能。
摄影的神净化作用表现在人处在孤独中,面对自己的时候….. 按动快门的“咔嚓”声没有扰乱大自然的宁静,这宁静被瞬间凝固了。神奇广袤的大自然中一切都是摄影表现的内容,被简化到摄影机里,以便人们能够放在内心深处安然地保存下来。我们以某种理想主义的方式观察事物,认为它们接近于我们想象的样子。不幸的是,通常情况下事情并非如此……比如,在阳光明媚的蓝天下拍摄的山峦当然很美,但在白云掠过的时候拍出来的效果可能更美,因为光与影的变化使景物丰富多彩……
摄影能使我们以某种神圣的方式欣赏自然与生命的存在。不应该忘记,达到欣赏自然和生命的阶段是很难的。人们应该懂得观看。懂得观察,一切都归结于观察事物的方式。秘密就存在与有关视觉的知识和观看事物的方式中。
我佩服观察,默默地观察,特别是观察大自然。我们喜欢某人时候就跟他一起照相,想他的时只需翻开家庭相册。我的家庭相册里,珍藏的满是大自然的风光。
=============
叁 电影
=============
伊朗并非电影大国,每年出品影片数量在70部左右,但伊朗电影的成就不容小视,而提到伊朗电影,人们不得不提到伊朗电影的“灵魂人物”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法国导演戈达尔对阿巴斯有着极高评价,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一生极少评价其他导演,但他公开提出在雷伊之后,阿巴斯最能代表亚洲电影成就。
▲ 《过客》海报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年生于德黑兰,最早通过电视台广告开始影视创作。阿巴斯电影生涯的转折点是伊朗儿童与青少年智力发展协会,这个文化机构是在伊朗王后的主持下创立的,阿巴斯被邀请筹建电影部门。在协会支持下,他1970年拍摄了处女作《面包与小巷》,这部充满童趣的黑白短片讲述一个孩子在买面包回家的小巷里遇到流浪狗的故事。阿巴斯早期影片都是类似反映青少年成长的中短片,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为主题,其他如《课间休息》、《经历》、《过客》、《结婚礼服》等。这些电影都具有伊朗本土特色,多取自少年题材,运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很少使用职业演员,用平实的电影语言捕捉真实人物的生活片段。
▲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海报
伊朗电影历史很长,最早可追溯到1900年,伊朗国王莫札法尔·丁的摄影师在巴黎购买了电影设备,拍摄国王的起居生活,标志伊朗电影的诞生。但伊朗电影的发展比较缓慢。二战之前,民族电影工业受到国内政局和世界局势的限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达鲁希·梅赫朱依回国拍摄波斯语电影,才掀起伊朗电影的热潮,很多新的制片厂建立起来,伊朗电影迎来第一次复兴。1950年到1965年,伊朗共出品了324部电影,德黑兰在1965年已有72家影院。但是,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电影人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文化审查和宗教审查,电影工业一度萎缩。
阿巴斯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资源的减少和环境压力,使他不得不采取更为简单的形式和迂回的主题,这反而创造了他独特的电影形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他拍摄了《小学新生》、《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家庭作业》等剧情长片。表面上看,这些影片制作粗糙且情节简单,但阿巴斯在影片中熔铸了东方哲学的智慧。他有意识地把波斯哲学和伊朗诗歌与电影结合起来,让这些故事拥有别具况味的人生哲理,赋予影片谜一样的结构和诗一般的意境。
▲ 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樱桃的滋味》
阿巴斯的电影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成熟,《特写》、《生命在继续》、《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影片开始在欧洲展映,欧洲观众开始了解这位伊朗导演的作品。1997年,《樱桃的滋味》入围戛纳电影节,影片延续了阿巴斯以小见大、大巧若拙的美学风格,讲述一个绝望的男人在自杀之前的心路历程,最终因品尝樱桃的滋味而重燃对生命的渴望,影片获得金棕榈大奖,标志他的电影生涯达到了顶峰。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正在观看的是一部电影。即便是在看起来非常真实的时候,我都希望画面旁边的两把利剑的光芒闪烁不停,为的是提醒观众不要忘记他们正在观看的东西并非现实而是电影,是我们以现实为基础拍摄的电影。我在新拍的几部影片里加强了这种做法,以后还会进一步加强。我认为我需要更加内行的观众。我反对玩弄感情,反对将感情当人质。当观众不能忍受这种感情勒索的时候,他们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就能以更加自觉地眼光看事情。当我们不再屈从于温情主义,我们就能把握自己,把握我们周围的世界。”——阿巴斯
阿巴斯那双犀利的眼睛总是藏在墨镜之后
你是否相信,哪怕是最封闭的社会空间、最灰暗的政治气候、最恶劣的极权土壤,也能生出善意与童真之花?
我信。他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阿巴斯。
图文来自网络,元培学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