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世上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吗?
文/学乃身之宝
1.
当我们听他人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亦或是诉说自己受挫的各种伤感时,也希望自己能“感同身受”,有所共鸣;
当我们看到感人的场景,亦或是动人的剧情时,也会希望自己“感同身受”,有所感动;
……
那么,以上所说的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吗?或者说,你相信它的存在吗?
2.
在我看来,我不相信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以上的场景或说法,都只是理解而已。理解后,有所收获,有所共鸣,有所感动。
因为,自己没有真正经历过,如何有一样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呢?况且,即使是有过同样的经历,也很难有一样的“感同身受”,因为个体是不同的。
就像,都是离婚的女人。说起自己的遭遇是一样的——离婚。但因离婚而对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是完全不同的。她可能觉得离婚是一种解脱,获得身心自由;而另一个她可能觉得离婚让自己陷入种种的自责,无法摆脱痛苦。
因此,世间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儿。
3.
那既然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儿,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呢?
强调"感同身受",是为了让我们能走进他人的内心,以丰富我们自己的内心。
丰富内心,即丰富人生。
人生不单单是过自己的,如果能看见,且理解到他人的活法,对自己的人生具有借鉴意义。
就像我们看到敢于挑战自我的人,就会有想挑战自己潜能的冲动。
强调"感同身受",是为了让我们的人际关系融洽,以提升我们的情商。
其实,感同身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
而学会换位思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好方法。有时,我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换位思考。
比如,领导最近老是和自己过不去,部门经理怎么天天和我作对,他俩情绪化非常严重。如果你能从侧面了解到,领导和部门经理这几天家里有事,心烦,才有情绪化。这时,你的不满会缓解很多。因为你知道,遇事都会让人心烦。
如果再进一步,你能够放下对领导和部门经理的不满,去做一些安慰,或者帮忙提提意见,更显示出你的高情商力。
而这就是换位思考带来的益处。
强调"感同身受",是为了让我们有所成长,自我成长是需要他人影响的。
我们说,对他人“感同身受”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做到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理解,而这个理解是从自己的角度、立场和观点出发的,即为自己的“利益”,那么,必然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这个“益”可以让我们成长,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成长。
比如,我们听了一讲有关突破职业发展瓶颈的分享。虽然分享者从事的工作和我们不一样,遇到的瓶颈和我们也不同,但他们如何突破职业瓶颈的方法却是我们可以学到的。更何况,方法更具普适性。
4.
虽然,我认为世上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我更希望人与人能相互理解,走近彼此的内心,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并成为真实的自己。
人生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首先,我们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让我们有理解他人之心的愿望,并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这有助于我们情商的提升。
比如,我们安慰人,最讨厌的就是听到这样的话。当你失恋时,和朋友诉苦,说这些年自己在这个男生身上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一场空,还没等你说完,你的朋友就说“别想那么多了,过去就过去了,说明你俩没缘分”。
这种不让你把话说完,就上来安慰,看似好心,其实是办了坏事。
因为对方就是想倾诉,而你做到倾听就好。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情商高的表现。因此,想要提升情商,从学会倾听开始吧。
其次,我们尽可能去读书、见人和历事。
因为我们不能什么事都亲自去感受,去经历,而通过读书、历事和见人,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间接经验,而这些间接经验为自我成长提供养料。
书中人物的经历,对事情的感受,我们慢慢琢磨和理解;在经历的事情中学会应对挑战,面对现实,以及解决问题;在见人的过程中,看到不一样的人生,以及人生的多种可能,这都会促发我们开启自己的人生——我们该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再次,我们心怀善良和真诚,才有可能更接近“感同身受”。
善良让我们谦卑,愿意为他人留出时间去理解,去感受他人;真诚让我们真实,期待从他人内心来汲取,来滋养自己,而这样才能更可能接近“感同身受”。
正如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所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敲响。”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