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吴昌硕“高氏家藏”

今天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印。
这方印是“活”的!
我们已经介绍过吴昌硕大师,他生于1844年,此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农民起义的战火,鸦片战争的阴云时刻笼罩在每个国人的头顶,所以我们说,吴昌硕的气质、人品、学识、才情、修养,凝聚着时代所提供的特有养分。因为有经历,所以,吴昌硕大师是个有着丰富故事的人,这些故事,时时体现在他的诗、书、画、印之中。
(吴昌硕大师像)
也正是由于这些故事,使我们每当看到吴昌硕大师的印的时候,都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听到的最多的表达是:这方印是“活”的!
说到“活”,我们会想到一个古典故事“画龙点睛”,这个故事出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故事的大意是: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点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两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点了眼睛那两条龙乘云飞上了天,另外两条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画龙点睛)
学书法、绘画的朋友都知道,张彦远是唐代有名的书画理论家,他记载的故事或许有传说的成分,但却也足见艺术家们造“活”的能力。相对篆刻来说,吴昌硕也是这一类的造“活”大师。
篆刻里的“活”,一方面指一方印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鲜活的,是有内涵、有故事的,是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这是文化修养方面的,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相关,后世来者,在这一方面学习难度很大,因为时代不能再现,人生阅历不可复得;另一方面也指一方印在篆刻形式美的构建中,使用了使印面鲜活,更具动势的技法手段,这一方面,却是可以通过深入的钻研学习得来的。
(八十四岁的吴昌硕)
当然,如吴昌硕这样的大师,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后世来者,穷尽心力,大概也只能稍望项背吧。
一方“活”印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方印是吴昌硕大师的“高氏家藏”,如图:
(吴昌硕:高氏家藏)
这是一方私人收藏印,四字,白文印,中有界线,与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印大不相同。最不同者,即这一方印“活”力满满:
1、由疏密呼应营造的空灵之“活”
吴昌硕在篆刻章法疏密这一点,受赵之谦的疏密理论影响较大,在他的白文印中,虽然没有赵之谦印作中大面积方形留红,但几乎每一方印,他同样也会借助他特有的篆书书法特征留出相对醒目的留红(与赵之谦不同的是,他的留红多是不规则的,而赵之谦多是方方正正),具体到这一方印:印面四字,“氏”字字形最为稀疏,吴大师将其重心上提,在字的下部留出大面积红地,这使印面空灵鲜“活”,这份“活”来源于疏密对比形成的空灵之“活”。
(留红)
并且,这里的留红也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收缩的“家”字之下与“藏”字之上共同构建了一块留红与“氏”下的留红相呼应,这使整方印,左右两侧血脉贯通,气息流传,因为透气,有呼吸,所以更“活”。
2、界格悬针之“活”
界格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其一在于区别印面左右两边各两字的关系,这种区别使印面保持了良好的秩序;其二在于加强印面左右两边各两字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印面保证了印面四字的团聚。一般人的界格,线条基本是等粗的,而吴昌硕的界格,随着印面局势做了粗细调整,俨然就是书法里的一根悬针竖,上部的藏锋粗部强化了“高”与“家”的联系,弥补了“家”字头部占地的缺角,下部的悬针则有效地给“氏”字的留红足够的空间。
(高氏家藏)
一根界格线,活力十足!在保持活力的同时,又团聚了印面,营造了秩序。
3、“氏”字的欹侧之“活”
我们知道,平直的线条保持稳定,排叠均匀的线条提供稳定的视觉效果,但同时也会因此显得板滞、僵硬,缺乏活力;同理,方形的字形或笔画提供稳定的视觉效果,而圆形的字形或曲线以及圆形的笔画提供动态的视觉效果。因此,一方印里一定要有方有圆,有直有曲,直与方保证劲健,曲与圆保证妩媚,这是阴与阳的协调,是篆刻之美的基础。也是吴昌硕篆刻审美的底层理念。
基于这方印,吴大师的做法是力求让“高”、“家”、“藏”三字保持方正,能直来直去保持方正的笔画或部件,就保持方正与端正,在视觉效果上,这三个字是端正、匀满的,比如“高”字的五个横线几乎做等距平行,“藏”字的七根横线也几乎做等距平行处理,其作用都是为了保证字形的端正,而“家”字,除了中间一横的稳定作用之外,下面的“豕”部,吴大师则保持了线条长度的等长,如果以线端连接,基本上也是直线(虽然是斜向的,但是对称的斜线,同样是稳定的),如图:
(平稳的元素)
当然,“氏”也有求稳定的两根横线,但“氏”字的下弧线一笔,与冲破边界的一笔才是“氏”字的重点笔画,也是这一方印的“点睛”之笔,有了这两笔,这方印,才真的“活”了。如图:
(欹侧的氏字)
氏字当然很容易处理成方正字形,既便不是全方,处理成“归仁里民”的似方不方的民一样方势
(吴昌硕:归仁里民印面)
可是吴大师没有那样做,他以左弧一笔营造了整个字圆圆的动势,使整个字重心上得,而整个字的重量又全部落在末笔向外斜撑的一笔之上,毫无疑问,整个字是欹侧向左的,全印四字,三静一动,三稳一活,“氏”字的处理,是这方印的“点睛”之处。当然,“氏”字的动势与重心并不使全印不安,因为它还有二条横线,这两条水平的横线保证了安稳,更何况,中间还有界格提供的支撑,所以,全印四字又全部是安稳可靠的。
(吴昌硕之墓)
我们读了很多吴昌硕大师的印,旨在对写意一类的吴大师作技法方面的解析,而实际上,如吴昌硕这样的大师,他的作品,更多要体味的,还是他苍古奇肆,雄健朴厚的自在境界,那才是大师最重要的东西!
(0)

相关推荐

  • #篆刻#吴昌硕这方“西泠印社中人”非常有...

    #篆刻#吴昌硕这方"西泠印社中人"非常有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还因为它的确是一方上佳的篆刻作品. 如果只简单地看,它是基于汉印"均分印面"理 ...

  • #篆刻#吴昌硕七十五岁时刻过一方印,印面...

    #篆刻#吴昌硕七十五岁时刻过一方印,印面只有两字"祖望".此时的吴昌硕,真正到了"人印俱老"的境界. 仔细观察每一根线条,都劲力内含,他古朴劲健的书风促成了他古 ...

  • #篆刻#还说吴昌硕大师的篆刻!初学篆刻,...

    #篆刻#还说吴昌硕大师的篆刻! 初学篆刻,被长辈告知,如果有任何一个字的篆法拿不准,都可以翻翻吴昌硕的印谱,因为吴大师的印谱简直就是篆刻字典.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字,读大师的印谱,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

  • 读印:吴昌硕“闵氏千寻竹斋”——如何刻好粗朱文印?

    现在我们看到的朱文印,依线条粗细分类有两种:一种是细线条的细朱文印:一种是粗线条的粗朱文印.两种朱文印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审美. (细朱文与粗朱文) 但请注意,在吴昌硕之前,没有"粗朱文&quo ...

  • 读印:吴昌硕“书徵氏”

    今天我们再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印. (<蕉荫纳凉图>里的吴昌硕) 从吴昌硕言论到初学者的篆刻口诀 经常有初学者问我,吴昌硕的印,真的好,但初看印面,却常常觉得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看着原印印面的 ...

  • 读印:吴昌硕“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

    吴昌硕在篆刻史上的位置是公认的,他的名头,既在所谓的"晚清六大家"(吴让之.徐三庚.胡钁.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之列,也在"晚清四名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 ...

  • 篆刻赏析 | 吴昌硕高清印面

    篆刻艺术 百余年前,吴昌硕曾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创造性地将诗.书.画.印熔冶一炉,在诸艺中,其篆刻名世最早.他认为,吴昌硕对书法篆刻方面影响最大的并非技法,而是人文精神. 吴昌硕的篆刻 ...

  • 吴昌硕高清印面,总有一方让你痴迷!

    来源:海棠花馆 怎么样,感觉爽不爽? 然后,我们一个个来. 还是老规矩. 原打,原石,实拍,不P. 国松 槃居士 蕉石山房 健父手校 槃斋 合肥李国松健父日用大利 连氏 国松审定 怀西父 龚心钊印 张 ...

  • 读印:吴昌硕“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与多字印细节的经营

    前言:篆刻圈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刻多字印,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为什么呢?因为篆刻成功的关键在于章法,章法重在考虑印面文字的相互关系,那么,多字印就需要考虑更多组的字与字,字与边之 ...

  • 读印:吴昌硕:“丁仁友”三字印的章法

    引言:吴昌硕是现代篆刻的"活字典",所以,我们学习篆刻,应当把吴昌硕的印谱作当作"课本",一方一方仔细研读. 今天读一方吴昌硕的印,就是这方"丁仁友& ...

  • 读印:吴昌硕“七十老翁”与朱文印的大疏大密

    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这是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之后的第26个癸丑年. 1560年前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同谢安.谢万等40多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举办修 ...

  • 读印:吴昌硕“园丁课兰”

    今天我们来读吴昌硕的另一方印"园丁课兰". 好在前面我们已经读过他的"千寻竹斋",对于印的背景知识不用多讲,这方印还是吴昌硕大师刻给好友闵泳翊的私印.那么,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