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今天接着读李贺的诗。

李贺是因为“父讳”(他的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的原因没有得到“进士”出身的。如果放到现代社会,这简直是玩笑一样的理由,偏偏在那个时代,李贺愣是没有拿到他的进士“春关(进士身份的凭证)”。

李贺是参加了进士考试的,连续几天的考试,当发榜之日来临,李贺也在进士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只是在领取“春关”时,才被告知“父讳”所限,李贺不能举进士。这比那些直接落榜的人所受打击更大,落榜之人是才华不足,可李贺明明才华过人,却被莫名的“嫌名律”挡在了仕途之外,落榜者还可蓄力再战,李贺却没有办法更改自己父亲的名字。韩愈很是替他鸣不平,替他辩论说:如果父亲叫“仁”,难道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李贺雕像)

但“嫌名律”是法律,法律就是法律,结果不可更改,李贺终究只能黯然离开长安,他将一生远离进士途,这是韩愈和皇浦湜(这两位基本上算是李贺的老师)劝慰的结果,他们劝解李贺去投幕,因为韩愈就是先在汴州做了董晋的推官,后到徐州为张建封的推官,前后四年,韩愈的生活大有起色,据他自己的诗“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这显然是李贺向往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很多人的向往)。于是,他决定出京投幕,既然当不了官,挣点钱总是好的。

(寻章摘句的李贺)

但显然,李贺不适合做别人的幕僚,幕府的工作大多是实务性的,因此需要大量的精力,也需要强健的体格,李贺的精力大都用来作诗,身体也是三天两头生病。因此,当元和六年(811年)李贺结束三年的幕府生活时,刚过20岁的李贺不但一无所获,而且理想泯灭,病体沉重。摆在他面前的前途就只余下了一条路:不停“投卷”(就是把自己的作品投到达官贵人的手里,以期获得他们的举荐),从而获得任官的机会。

(孱弱的李贺)

李贺终于获得了奉礼郎的职位。奉礼郎,从九品,具体工作就是每次举行祭祀朝会时,安排君臣的位置,跪拜时,负责赞导主持。说白了,并不是什么重要职位,但总归困窘的生活可以稍稍改观,他终于放下了曾经的清高、曾经的狂傲,从高高的云端,落回到了现实中来。

他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三年,仅仅是因为生活所迫。到814年,他辞去了赞礼郎之位,回家“归卧”,他的身体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心里也不乐意再受别人的呼喝,听别人的派遣。他需要他想要的“自由”。

(不见年年辽海上)

此后,他又做过三个年头的幕僚,为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到816年时,郗士美病,幕散,李贺走投无路之下,也终究扛不过自己的身体,再回家“归卧”,直到817年一病而终,他的人生,短暂而委屈。如果不是诗,他的一生就太暗淡无光了,幸好有诗,幸亏有诗。

在辞去奉礼郎“归卧”时,李贺曾经写过一组诗,叫《南园十三首》,这组诗为了解、研究李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手资料,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这组诗,之前也挑其中的第五首赏析过,今天再读一首,是第六首,全诗如下:

(李贺小像)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首诗气象与第五首大不相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气,在这首诗里完全没了影子,代之而来的是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的慨叹。

(寻章摘句老雕虫)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汉代扬雄《法言》有:“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的话,学篆刻的朋友对这句话一定非常熟悉。但这里的“雕虫”指的是雕虫小技,整句的意思是对寻章摘句的轻视,诗人在感叹自己的青春年华消磨在了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寻章摘句指代读书。李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读书做诗上,当他辞官“归卧”后,他意识到自己读的书一点用也没有,更何况,他读书能读到“晓月当帘挂玉弓”,当清晨的残月低映檐前,“寻章摘句”读书整夜的诗人抬头望去,月亮就像是当帘挂着的一弯玉弓。一人通宵惨淡苦吟,一弯悲凉冷月作伴,何等的落寞,何等的悲凉。

李贺并没有那么老,只是他知道自己在寻章摘句上下得功夫足够深罢了。

(诗意图)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里的“辽海”,指的是东北边境,就是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到元和七年(就是李贺在北方投幕的那几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对朝廷的政令完全无视,这正是唐宪宗跟藩镇割据势力“掰腕子”的一段时期,战争频仍,遭罪的总是百姓,辽海一带民不聊生,因此,李贺为此一哭,为天下黎民哭;

这句的文章,当然指的是诗人自己。他的悲苦无处可诉,这里的哭秋风,当然不是一般文人的悲秋,而是对穷途末路无奈的悲伤,所以他没有用“悲”秋风的字眼,他不是简单的“悲”,或者他悲的表现形式更纯粹,更直接,他是哭,哭出声来,哭的原因是国家在战时,朝廷不重视文士,更重视武士,文人读书无用,李贺为此又一哭,为天下文章(文士)哭。

(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首诗在艺术上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就是第三句的玉弓,从意象上,弓是与战争相关的,从章法上来说,这恰与第三句的辽海战事形成呼应,上下片诗,通过这个意象粘连成为一个整体,这当然是李贺用心的经营,他的呕心沥血体现在他的每一首小诗上。

(0)

相关推荐

  • 李贺:秋风辞(组诗)

                       秋风辞(组诗) ◎  寒露      在北方 衰草裹紧的枯黄 一些夜晚静谧着 一些星辰亮着眼 给予的过程渐声残退 外表的壳掺杂疲惫 露是醒后的寒 一些生命后退 落 ...

  • 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今韵

    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今韵 一君木子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属于七言绝句. ...

  • 李贺首诗脍炙人口,通篇意境高远,但是却无缘入选《唐诗三百首》

    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时年二十三岁的李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河南福昌昌谷,此前他一直生活在长安,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有就是寻找机会,但是很可惜李贺在长安一度碰壁,尽管才华横溢,却没有人赏识,最 ...

  • 【三个小布丁】《唐诗闲读》精选文章目录

    唐诗闲读 三个小布丁 唐诗闲读:"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原创:三个小布丁唐诗闲读:"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原创:三个小布丁唐诗闲读:&qu ...

  • 唐诗闲读:“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今天我们来读一首韩愈的诗.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一说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因曾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和柳宗元是当时 ...

  • 唐诗闲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读唐诗,有三个人绕不过去,分别是李白.杜甫.王维.一般的界定是"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杜自不用多说了,王维则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这 ...

  • 唐诗闲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敬宗宝历2年,也就是公元826年,做了一年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生病了.这一年白居易45岁,实际上他很可能不是真病,因为修"山塘河"(苏州的民心工程)累着了是有可能的,但主要是心情不舒 ...

  • 唐诗闲读:“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一首诗说两件事:1.文学作品里常有问句,文学就是解决人生疑问的艺术:2.文学作品里常把月亮作为起兴切入点. 把人生的疑问写到诗里边,是文学的常态,比如屈原的<天问>,直直列了一大堆问题,简 ...

  • UC头条:唐诗闲读:“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六神磊磊说:如果以诗人给唐诗划分阶段的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界阶用两个诗人就可以划定,杜甫死,盛唐结束:韩愈死,中唐结束.杜甫的生前就是初唐,韩愈的死后应当就是晚唐.这大大简化了记忆难度,是个不 ...

  • 唐诗闲读:“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汤唯和吴秀波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里用了很多中国古代诗文的内容,据说,如果观众仅仅是高中文化的语文水平,就一定有一处古诗文知识点看不懂,比如有一次,教授(吴 ...

  • 唐诗闲读:“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我们觉得是时候稍稍总结一下杜牧了. 多才多艺的杜牧 相比其他唐代诗人来说,杜牧是真正的多才多艺,这一点,有点像他的远祖杜预. 杜预的多才已经到了伟大的程度:论文治,杜预注释的< ...

  • 唐诗闲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今天接着读李商隐的诗,顺带也会说点他的生平故事. 三十岁那一年(839),李商隐在弘农尉上痛苦地熬着日子,迎来送往各级检查,查收税赋账目,清点刑徒人数,甚至有些时候可能还要亲自拿起鞭子,鞭打交不起赋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