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国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

推荐语

  “红楼梦一书感慨着历史的无奈,感叹世事和人生的空幻,有着末世历史文化无法阻挡的悲剧情结。”

一本《红楼梦》,问世以来,以其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与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也赚尽了世人的心。

《红楼梦》是高深莫测的,我们在浩淼的烟海中苦苦寻觅其文化底蕴与思想奥妙。作者身处康乾盛世中后期,目光却转向了种种奢华表象背后的没落。阅读小说时交织着美妙失落等各种复杂的感觉,充满诗情的笔墨将文字描绘得美丽绝伦。流畅飘逸的叙事风格,沉稳有序的骨架结构,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透着一种文化的圣洁与高雅,充盈了整个红楼世界。“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由鼎盛到衰败,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让我们领略出人生、社会、文化之间所融合出的奇丽风景。

敲开大观园那重朱红的门扉,人间天上的景致尽在其中。大观园是曹雪芹心灵深处的一个梦,他用至情的生命创造了寄寓真善美的大观园。每一处亭台楼阁的轩落,都隐含了诗性的纯美,也承载了红楼女儿的悲欢离合。曹雪芹自身的人生境遇经历了一场梦幻般的变化,在饱受世情风霜后,使他的思想更加的沉稳深邃,感悟更加的透彻通达。想象着曹雪芹在一间陋室里,一盏孤灯下,回忆自己如梦的一生。悲从中来,研泪和墨,用灵秀之笔,融合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将《红楼梦》升华到最完美的境界。

人说大观园之主水是沁芳溪,而沁芳溪是一个悲剧的象征,它流淌在大观园的每个角落。沁,浸也。沁芳,表落花流水之象。落花流水,多半是伤春之象,寄寓了万般闲愁。花本是美好事物的代表,春意盎然的象征。红楼梦中用了大量的花象征大观园中的女儿,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随流水去,春尽人散,似乎为他们的命运奠定了悲情的基调。曹雪芹用谶言式的谑语、诗词、戏曲预示她们的悲剧命运,仿佛都是宿命的安排,人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软弱无力,任由你如何的挣脱,最终都走向消亡。曹雪芹在经历彷徨和幻灭后,带着惆怅的末世情怀,精心构思了一个稍瞬即逝的红楼一梦。那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宫殿,展示了风灵神秀之美,也展示了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大观园中,我最喜欢潇湘馆的几竿翠竹,林黛玉当初也是这样说。而林黛玉的潇湘馆就是一个悲情文化和个人悲剧命运的完美结合体。“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皆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如此雅致的潇湘馆,也只有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才适合居住。“居有竹”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清雅境界,东坡爱竹,板桥爱竹,竹林七贤,多有超脱飘逸之风。“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泪也无?”千竿翠竹是她高洁的心性象征,也见证了她的爱情。她的潇湘妃子由来,也是与湘妃竹相关。尤其在她的《秋窗风雨夕》中更是呈现一种清冷的意境,秋景秋情,寒竹潇潇,一阕诗文,催人泪下。这就是黛玉,一个才情横溢,拧得出水的悲情女子。

世人读红楼都觉得薛宝钗是个比林黛玉更世俗的女子,可曹雪芹却给了她一处好的居所。蘅芜苑,“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 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的那些异草……”书中是这样描写蘅芜苑的,虽不及潇湘馆的幽雅,却把屈原寄寓美好理想的杜若蘅芜等香草带来了蘅芜苑,屈原笔下的女子与屈原的悲愤失意似乎也可以在薛宝钗身上找到,香草美人的传统也从这里可以找到。岂不知宝钗亦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仙姿,她冷若冰霜的外表下有着蠢蠢欲动的热情。潇湘馆、蘅芜苑等大观园中的建筑是悲情文化和个人悲剧命运的完美结合体。园中的女子,都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黛玉和宝钗的才情,最为出类拔萃,代表着诗和礼两个不同的文化流脉。

我很喜欢曹雪芹在书中描绘的许多富有古典韵味的唯美画面,黛玉葬花的悲戚,宝钗扑蝶的活泼,湘云醉卧芍药的洒脱,甚至丫鬟晴雯撕扇的率真等,都给人唯美的享受。

曹雪芹运用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诗性笔法描绘的大观园是一个追求美、展示美的世界。红梦中执著一个美好的梦,又试图从梦中解脱,充满了对个性和理想的追求。书中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在贾府的豪华底触隐含了深沉的悲凉。世人解读红楼梦所蕴涵的意义往往会超出作者的主观思想,一本书,可以读出千种滋味。

事实上,曹雪芹对儒释道三教思想是有一定的超越之处,但在曹雪芹的意识深处,依然对传统文化认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回归,其中溶入了先秦的蒙昧高远、秦汉的古朴疏阔、盛唐的豪迈博大、两宋的婉约雅致。红楼梦一书感慨着历史的无奈,感叹世事和人生的空幻,有着末世历史文化无法阻挡的悲剧情结。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路远原创,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来自中财论坛会员计酬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