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摆不定到下定决心,希特勒入侵丹麦挪威

著:利德尔·哈特
译:小小冰人

波兰沦亡后,随之而来的是六个月虚假的平静,但突如其来的雷鸣结束了这段平静期。这道晴天霹雳不是出自暴风云中心,而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边缘。希特勒政权的一道闪电击中了挪威和丹麦这两个和平国家。

1940年4月9日的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英国和法国海军昨日驶入挪威水域,在那里布设雷区,阻止与德国从事贸易的船只驶入。报上的评论对英法海军这种积极行动大加称赞,还对破坏挪威中立的正当性做出辩解。但当日上午的广播让报上的新闻过时了,因为广播里报道了更惊人的消息:德国军队正沿挪威海岸在一连串地点登陆,另外,他们已开入丹麦。

德国人肆意妄为,完全无视英国海上力量的优势,不禁令盟国领导人为之愕然。英国首相张伯伦当日下午在下议院发表声明时说,德军已在挪威西海岸的卑尔根、特隆赫姆,以及南部海岸登陆,他补充道:“有报道说他们还登陆了纳尔维克,可我怀疑这个消息不准确。”对英国当局来说,希特勒居然敢冒险在那么遥远的北方登陆,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知道本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就在事发地点附近,掩护布雷行动和其他预定措施。他们认为纳尔维克(Narvik)肯定是拉尔维克(Larvik)的笔误,拉尔维克位于挪威南部海岸。

但当日日终前,一切都清楚了,德国人已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及包括纳尔维克在内的所有主要港口。德军同时实施的每一场海路突袭都取得成功。

英国政府因德国的这场胜利沮丧至极,随后又产生新的幻想。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先生,两天后在下议院说道:“依我看,希特勒先生犯下个严重的战略错误,我那些经验丰富的顾问亦有同感……斯堪的纳维亚发生的这些事情让我们获益匪浅……他在挪威海岸实施了一连串登陆,这样一来,整个夏季他就不得不从事战斗,而他对抗的盟国不仅拥有具备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向战场投送战斗力量也比他更容易。我看不出他占有何种优势……我认为我们的死敌被激怒后犯下了战略错误……这就让我们掌握了很大的优势。”

随之而来的实际行动却配不上这番豪言壮语。英国人的反击措施缓慢、犹豫、拙劣。英国海军部战前对空中力量不屑一顾,可轮到他们采取行动时却变得极为谨慎,不敢冒险把军舰派往干预行动有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水域。地面部队的行动更是差劲。虽然英军为驱逐德国侵略者登陆数个地点,可仅仅过了两周,他们就重新登船撤离,只在纳尔维克留下个立足点。一个月后,随着德军在西线发动主要进攻,纳尔维克这个据点也放弃了。

丘吉尔建造的空中楼阁轰然坍塌。这些幻想建立在对局势、对现代战争的变化(特别是空中力量对海上力量的影响)的根本性误解上。

丘吉尔把挪威描述为希特勒的陷阱,谈到德国这场入侵是“希特勒被激怒后”采取的措施,这让他的结束语更具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战后发现了关于这场战役的文件档案,最惊人的事实是,尽管希特勒肆无忌惮,可他宁愿让挪威保持中立,最初并不打算入侵该国,直到被盟国意图在该地区采取敌对行动的明显迹象激怒后,他才悍然入侵挪威。

探寻双方幕后事件的经过是件很有吸引力的事,虽然充满悲惨和恐怖,但能看出这些具有强烈进攻思维的政治家,是如何容易相互影响,并造成破坏性力量爆炸的。第一项明确措施出现在1939 年9 月19 日,据丘吉尔回忆录称,他向内阁提出在挪威领海布设雷区的方案,以此“阻止挪威人把瑞典的铁矿石从纳尔维克转运到德国”。他辩称,这项措施“对削弱敌人的战争工业极为重要”。丘吉尔事后告知第一海务大臣:“内阁,包括外务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似乎强烈支持这项行动。”

这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表明内阁没有慎重考虑手段或此举可能招致的后果,就倾向于支持目标。1939 年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的想法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更加鲁莽。不过,英国外交部人员施加了一种克制性影响,让内阁听到了反对侵犯挪威中立的意见。丘吉尔沮丧地写道:“外交部提出(尊重挪威)中立的理由,很有分量,我的意见没能通过。我使用种种方法,在各种场合坚持我的观点……”讨论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报纸也刊登了支持这种观点的文章。这引发了德国人的焦虑,他们开始采取对策。

从战后缴获的档案看,德国方面第一件具有重要性的事情发生在十月初,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对挪威人有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深感担忧,他向希特勒汇报了英国占领(挪威港口)可能造成的战略劣势。雷德尔还指出,“在苏联施加的压力的帮助下,控制挪威海岸的若干基地,例如特隆赫姆”,有利于德国实施潜艇战。

但希特勒搁置了这项建议。此时他全神贯注于西线进攻方案,意图迫使法国求和,因而不愿卷入任何无关紧要的作战行动,也不想分散资源。

苏联十一月底入侵芬兰,给英国和德国带来一种更加强烈的新刺激。丘吉尔意识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打着援助芬兰的幌子攻击德国侧翼:“我欢迎这种新的、有利的气氛,因为这样就可以切断对德国至关重要的铁矿石供应,实现我们主要的战略优势。”

丘吉尔12 月16 日的一份报告,列举了他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所有理由, 还把该措施称作“一场重大进攻行动”。他承认此举可能会招致德国人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因为就像他说的那样:“如果你对敌人开火,那么他肯定会还击。”但他接着断言:“要是德国入侵挪威和瑞典,对我们来说,所获超过所失。”他完全没有考虑那些国家一旦沦为战场,斯堪的纳维亚人民会遭受怎样的苦难。

大部分内阁成员仍对侵犯挪威的中立顾虑重重。尽管丘吉尔强烈请求,可他们没有批准立即实施他的方案。不过,他们授权三军参谋长“为派遣一支军队登陆纳尔维克制订方案”,那是通往瑞典耶利瓦勒铁矿区的铁路终端,也通入芬兰。这样一场远征的表面目的是支援芬兰,而真正的主要意图是控制瑞典的铁矿。

当月,一位重要访客从挪威赶到柏林。他就是挪威前国防大臣维德孔·吉斯林,现在是强烈支持德国的挪威纳粹小党派的领袖。他一到达柏林就拜访了海军上将雷德尔,还告诉雷德尔,英国很快会占领挪威。吉斯林计划组织一场政变推翻挪威现任政府,因而请求德国提供资金和暗地里的帮助。他说,挪威一批重要军官准备支持他的政变,其中包括纳尔维克驻军司令桑德洛上校。待他掌握政权,就邀请德军进驻挪威提供保护,阻止英国人开入挪威。

雷德尔说服希特勒亲自接见吉斯林,他们12 月16 日和18 日两次会晤。会谈记录表明,希特勒说他“希望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彻底保持中立”,因为他不想“扩大战场”,可“如果敌人企图扩大战争,他也会采取措施,以免遭受威胁”。同时,希特勒承诺为吉斯林提供经费,还保证他会研究为吉斯林提供军事支持的问题。

尽管如此,德国海军总司令部191 月13 日的战争日志表明,时隔一个月后, 他们虽然对“英国企图在挪威政府默许下占领挪威”焦虑不安,但还是认为“最有利的解决方案是保持挪威的中立”。

那么,山的那一边发生了什么事?1月15日,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致信达拉第总理,谈到在斯堪的纳维亚开辟一片新战区的重要性。他还拟制了一份方案,打算派一支联军部队登陆芬兰北部的佩萨莫,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夺取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和机场”。这份方案进一步设想了“行动扩大到瑞典,占领耶利瓦勒铁矿区”的可能性。

丘吉尔发表广播讲话,声称中立国有义务加入反对希特勒的斗争,这当然引发了德国人的焦虑。4 总之,太多公开的暗示表明盟国很快会采取行动。

1 月27 日,希特勒给他那些军事顾问下达了明确指令,要求他们为必要时入侵挪威拟制一份详尽的方案。为这个目的组建的特别部门2 月5 日召开首次会议。

当天,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在巴黎召开,张伯伦和丘吉尔一同出席。此次会议批准了以两个英国师和一个规模较小的法国师组成联军“驰援芬兰”的方案,为降低与苏联开战的可能性,这些军人“伪装成志愿者”。但会议就这支军队的派遣路线问题发生争执。英国首相强调了登陆佩萨莫的困难,以及登陆纳尔维克的优势,特别是“能够控制耶利瓦勒铁矿区”。这才是主要目标,只有部分力量会继续前进,为芬兰提供援助。英方观点占了上风,会议决定,这支军队三月初起航。

2月16日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德国“阿尔特马克”号运输船运送英国战俘从南大西洋返航,遭到英国驱逐舰追击后躲入挪威一片峡湾。丘吉尔直接给“哥萨克”号驱逐舰舰长维安下达命令,要求他进入挪威水域,登上“阿尔特马克”号,解救英国战俘。两艘挪威炮艇在场,但没敢插手干预,挪威政府随后抗议英国侵犯其水域,英国方面则予以驳斥。

希特勒认为这种抗议不过是愚弄他的一种姿态,坚信挪威政府就是英国的帮凶。两艘挪威炮艇无所作为,吉斯林报告称“哥萨克”号的行动是一起“预有安排的”事件,这一切强化了希特勒的信念。据德国海军将领说,“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对摇摆不定的希特勒决心入侵挪威起到决定性作用。就这样,一颗火花点燃了火药的导火索。

本文节选自《两次世界大战史套装(一战史+二战史)》

20世纪军事思想巨擘 利德尔·哈特 传世经典

一部享誉世界、经久不衰的两次世界大战战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