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前几天我一直纠结要不要买月饼,今天终于决定了,仪式感要有的。
我:纠结的原因是?
我跟她聊天,很少给建议,也不太做什么评价。基本不会说这样的话:别省钱,该吃啥就吃啥,别亏待自己。孩子:杏花楼的不舍得买,40刀,美心的更不舍得,100多刀。
我:那你买了谁的?
孩子:台湾的,只要十几美金。
老公:台湾月饼很不错的,可别瞧不上,就是没牌子,在上海也很难吃到的。
孩子:真的吗?的确哦,好像从小到大是没怎么吃过。
我:哈哈,妈妈正在吃杏花楼的鲜肉月饼。
孩子:讨厌。
一个星期前,孩子撩我视频(我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主动撩过她,即便特别想她,也忍着。)孩子:我跟你说哦,有个事情特别生气,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总让我做些很低智商的事情,而且他英语不好,每次鸡跟鸭的说了半天,真浪费时间。
我:哦?宝贝,是人傻让你生气了,还是事傻让你生气了?
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很少关注事情,都先处理情绪。根据我的经验,当情绪被允许表达了之后,她就能有脑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并且充分解读她表达中的意思,反馈的时候呢,跟卖蛋饼阿婆学了一招:你要一个蛋还是两个蛋,而不是你要不要蛋?我不会说这样的话:你刚刚到一个新环境,总是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再说了,不要跟上司对着干,对你将来的发展不好,他会给你穿小鞋.....。这种干涉、建议、倚老卖老等等的表达,其实就在说,我不相信你能自己处理好事情。事情发生的多了,孩子就产生了依赖,甚至真的被人欺负到了。孩子:主要是最近在想自己的课题,一直也没找到好的方向,其实手头上也没什么事情,但是他这样做就总是打扰到我的思路,一帮他做实验,就是一天,昨天都干到了晚上12点。(还有情绪,还在抱怨。)
我:哦,妈妈理解这种感觉,有时候妈妈做课件的时候,也是这样,看着在那发呆,但脑子里一直在转,如果被打断了,再续上,估计要一个小时后才能进入状态了,何况你还是创新呢?
表示理解的时候,一般不会就这两个字,基本上都会描述一段具体场景,表达我真正的理解,而且还经常在末尾给她上个价值。孩子:就是嘛,你看你也是这样的吧,我觉得他就是故意的。而且做实验的数据,都是他向教授汇报,不让我汇报。(有情绪,但引发情绪的点出来了)
我:咦,这就有点意思了,也就是说事是你做的,功劳是他的了。
孩子:对呀,今天,就整理一下数据,2分钟的事情,他都不肯,非逼着我赶紧做完,下午好跟教授汇报。
我:那你做了吗?
孩子:还没有.....
我感觉到孩子此时特别委屈。我也特别心疼,MD,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但冷静了一下,我觉得不能表示出义愤填膺的样子,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我:宝贝,这样的状况,在职场里很正常。我们一直教育你做一个好人,帮助别人的人。但还记得妈妈说过吗?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智慧的狠人。
孩子:记得。
我:再说玩技术,咱目前还要向人家学习,但是玩脑子,嘿嘿,咱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计谋了,妈妈相信你有这个智商。(其实我还是说了些有的没的,没啥建议,充其量就给了信心。)
孩子:其实吧,也没到那个地步,给他做做就做做了,重要的是他傻,跟着他学不到东西。不过我马上就要换组了,我们不是一个研究方向,只不过他总是蹭我的劳动力和时间,就很烦。(情绪过掉了,开始反应真实的想法了)
老公:宝贝,当心别人是「扮猪吃老虎」。
1、MIT有傻子吗?孩子大学的教授跟我们说过,你家孩子啥都好,就是起点太高了——孩子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我们明白教授担心的是什么;2、孩子的心很软,又特别肯帮助人,高三的时候,自己的睡眠本就很少了,还帮助同学分析题目,孩子说,希望周围的人都好,那我就会更好,磁场能量都足足的。我:所以,一是咱们可不能轻敌哦,二是如果你真的很烦,就要运用点小手段了,这方面妈妈可以给你宝贵意见,最终是否采纳,主动权在你手里。
每次我准备给她提建议的时候,都像给客户提建议时的那种语气——小心翼翼又加点调侃,关键是最后一句话,选择权主动权一定要交到孩子手里。我们教育她的方法一直都是:主动选择,主动承担——关于这一点,后面的沟通语境还会说到。孩子:12点前我要把数据给博士后的,今天就先给他吧,妈妈,我知道了,我有办法对付他的。
我:好的,等你有空,把你的办法告诉我,咱们交流交流,相互学习学习。
二年前,孩子在美国UIUC暑期科研,那年大四,不准备毕业了,决定延毕一年。那时,我才知道,居然大学有「延毕」这回事,其实就是留级或者休学一年。孩子跑去美国做实验了,一是要积累实验经历,二是她在国内本校刚完成一个实验,可能会发一篇文章,如果文章发出去了,对日后申请美国常春藤学校有重要价值。所以,孩子想等等,当时跟我说,目标有了,就不急一时长短。UIUC是孩子自己联系的,并且跟UIUC的教授谈好服务6个月,这样教授就能免学费。孩子:妈妈,我可能要提前回来。
我:哦?发生了什么?
说到跟孩子沟通,有个重要原则要掌握,大概率,不要在第一句时就下判断。孩子:你知道我国内的那个实验,有可能会发在《nature》上,师兄让我回去,因为实验是我做出来的,很多数据要去整理,可能还有一个小的补充实验。
我:《nature》啊,可以!可以,厉害的......,那你的问题是?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好的事,那就回来呗。可一想不对,既然是好事,孩子自己也有判断呀,而且只需告知我时间就行了,为什么会说「可能提前回来」,她在犹豫什么?很多不是放松的氛围,比如感觉到孩子跟你正儿八经的说事的时候,我很少用第一反应去接话。一是从孩子2岁开始,老公就不停的给我心理建设:要相信孩子,要相信孩子自己是有判断力的,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才能看见。不要轻易插手,凡是不涉及到生命安全的,身体方面不伤害到头的,都可以让子弹飞一会——要等事情发生,而不是让事情发生。二是只有停下来了,才能在脑海里闪现「为什么」,然后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或者问句。孩子:我跟这边的教授说好6个月的,现在只有4个月,现在提前回去不就等于我不守信用了吗?
我:你在做人的信誉和获得的巨大利益之间纠结?
这时候,不能犹豫了,否则让孩子觉得跟你商量个事很费劲,显得我这个妈令不清、没脑子,再说了,作为妈怎么会不懂孩子呢?还有,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价值观,我感到很骄傲的是孩子能想到这一点。但说实在的,说出这个问题时,我也很纠结,真的是巨大利益,一篇文章哦,何况是《nutare》上发表,何况孩子还是本科生,这是多少研究生博士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况且,我深刻的知道孩子当时做这个实验是多么的煎熬,多么的不容易,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今天终于有了结果.......。有机会,我会详说这一段,此刻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面临失败、面临挫折的时候,无需打鸡血,说鸡汤,什么加油,什么我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等等之类的都属于「看人挑担不吃力」的屁话,那样会适得其反的。孩子:对呀,学术界的圈子很小,我将来报学校的时候,现在的教授还要给我写推荐信呢。国外教授的推荐信含金量很高的,前提是说我好话。
我:那妈妈认知窄了,这里面有一个关联,两个利益,信誉好了,推荐信就好,圈子小,说不定教授彼此之间不仅认识还有学术方面的交流。
你是在平衡哪个利益更重要,那我要问了,你不回去,或者你回去的晚点,文章就跟你没关系了吗?这不应该吧。
这时候,要帮孩子厘清厉害关系和思路,其实沟通本身就是自我大脑逻辑的一种梳理模式。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想问题想了半天,就是理不顺,但一旦跟别人聊天,在不断的陈述当中,思路就渐渐明朗起来。孩子:师兄刚刚「威胁」我,说如果我不早点回去,第一作者也许就不给我了。(孩子委屈了,还伴有哽咽,这可是孩子学习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哦,第一作者和其他作者差十万八千里了。作为妈妈,我的心抽紧了。)
我:宝贝,如果想哭,就哭吧,别忍着,妈妈陪你哭.......。
这师兄咋能这样呀,这句话没出口,硬是给憋回来了,告诉自己,深呼吸,千万不能激动,不能情绪上头,否则智商跌一半,我不断的提醒自己。这种时候,我想跟各位家长说,让孩子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哭,表达脆弱,给孩子一个释放自己的出口,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本分。什么是家?家就是退路,家是可以倾诉一切脆弱、软弱、悲伤、无能....的地方,是不求你给我方法,但求能包容我的一切、懂我此时此刻感受的地方。因为从小到大,她们包括我们自己做孩子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如果表现脆弱,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会被别人嫌弃,甚至认为脆弱是坏的、是糟糕的、脆弱的人会被别人抛弃。如果你不坚强,你不砥砺前行,就得不到好的成绩,如果你不强大,就不会拥有你想要的结果。好吧,可事物都是两面存在的。这些消极、抱怨、脆弱、无助等等出口在哪里呢?我:宝贝,这样,你问师兄要个最晚的时间点,目的是能拖就拖,但关键点是,现在就给师兄打电话,乘着此刻你情绪还在,你跟师兄哭,把我们刚刚说话的内容大致整理一下,边哭边跟师兄说你的困难,你难受的地方,你想保持住信誉,是为了好的推荐信,不要遮遮掩掩的,没什么丢人的,是谁都想利益最大化的,是谁都会平衡性价比的,关键是让别人怎么能理解,所以此时哭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我哭着跟他讲吗?
我:对的。
孩子:我又不是他女朋友,他凭什么理我呢?(我差点笑出来,憋住了)
我:妈妈告诉你,这个方法肯定能凑效,大多数人,都不会,甚至不懂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脆弱、需要和感受,他们不敢,没这个勇气。
相信妈妈,你做到了,他反而会更尊重和敬佩你。
孩子:我试试。
结果是孩子拖到了5个月才回来,而且那头跟UIUC的教授也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困难,教授表示理解的同时还为孩子开了欢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