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第7050期 A7版:八 月 中 秋 说 月 饼
朔州民间,管中秋节不叫中秋节,直接叫八月十五,就像人的小名儿,叫着亲切。
我们小地方人,过日子节俭,过节向来豪爽大气,尤其在吃的方面,更是不惜本钱,因为老祖宗留下话了:嘴是福口,越吃越有!你看吧,节日市场上人山人海,脚尖儿顶着脚跟儿,大家一边说着“你看这人们就像不过了”之类的调侃话,一边买买买,肩扛手提,哪个不是满载而归?
月饼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专属食品,吃月饼,做月饼,送月饼是老传统。
朔州人管做月饼叫打月饼、烙月饼,也有人叫炉月饼,不管哪种说法,其实都是和做的工艺有关,过去人穷,过节应景,家里做几个月饼,把包好馅料的饼坯子放进专用的模具塑形,然后在案板上磕打出来,上锅烙熟,故名“打月饼”、“烙月饼”;后来,生活好了,月饼做的多了,得上专门的作坊做,做好了一盘一盘放到烤炉里烤,谓之“炉月饼”。以前,我姥姥家就有一套打月饼的模具,一块不到一尺长一扎多宽的厚木板,在板子的一头挖出一个圆圆的坑,坑的底部和两侧都刻有凹凸相间的花纹。除这个圆形的模子外,还有一个碗口大的模子,做出来的月饼是供“月爷”的,还有一个桃心模子,一个老寿星模子。这一套四个模子在八月十五前可忙了,一家一家轮着用。后来,人们不在家里做月饼了,那套模具变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他们挖上泥或者雪,按瓷实了,在地上磕打出一排一排的泥月饼和雪月饼,月饼上的花纹依旧凹凸分明。可惜的是,因为没有油的浸润,弃置不用的月饼模子在风耗日晒中变形开裂,直至变成生火柴烧了。
农历七月的下半月,甚至更早一些,城里、乡下,大大小小的月饼作坊开始忙碌了,人们拿着面粉、油、糖以及果脯干果仁儿等配料,纷纷涌向饼房,按先来后到排队等候。张罗一回,少说也做个三二十斤面的,豪爽一点的人家,干脆抗五十斤装的一整袋面粉,再配上其他辅料,足足可以做出三百大几小四百个月饼。十五前的那几天,满大街都是热烘烘,香喷喷的月饼味儿,那味道提醒着每个人,就要过八月十五了!马上就要过八月十五了!
我们这儿还有一个习俗就是“送月饼”,送月饼一般是八月十六正当时。晚辈给长辈送,亲戚之间相互送。过去农村养羊,集中起来由羊倌儿放,八月十六早上要给羊倌儿送三五个月饼。我们小时候,也给老师送,不多,就三五个。定亲了的要给女方家送,结婚头一年,娘家人要去给女儿送。亲家之间送月饼,那是一件大事,往往是,老早老早就开始向那些过来人打听“行情”了,准女婿给准丈人丈母娘送月饼,得大气些,这个本钱下得值,搞定这两个人,好处多了。新婚头一年,娘家爹或者兄弟到女儿(姐妹)家送月饼,礼品同样丰厚,这门子出的有讲究,一来探看一下女家的光景,二来显得娘家有人。至于礼品的多寡丰俭体现的是自家的脸面,也是对亲家的尊重和重视程度。现在,人们富裕了,不在为这些事惆怅盘算,反正礼多人不怪,光送月饼有些单调,显然拿不出手,烟酒体现的是档次,红酒洋气,茶叶高雅,再搭配个三五箱子水果饮料,到时候上了亲家门,小轿车一停,后备箱一 开,包装精美的礼品卸下半地,可真是喜庆。当然了,招待送月饼的准女婿和亲家的规格同样隆重。
至于吃月饼,那就是个意思,物质匮乏的年代,不能敞开吃,意思意思;现在人们生活那么好,紧控制慢控制,不是血糖高就是血脂高,吃月饼也是意思意思适可而止。
传统节日里的饮食是约定俗成的,虽然常年不缺月饼,但不时不节,月饼充其量只是点心的一种,只有八月十五的月饼才是真正的月饼!不是强词夺理,其中的滋味你懂得。
八月中秋,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祝愿天下百姓日子过得像月饼一样圆满香甜!■杨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