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长津湖》,不必纠结深度(无剧透)
电影《长津湖》自上映以来,我一直想带孩子去看。因为想看一场纯碎的电影,不想看任何剧透,更不想带着别人的评价先入为主的去看。所以,自动屏蔽了所有关于《长津湖》的评价。
昨天,终于买到了最早的一场电影票,带着恬恬走进了电影院。在电影开播之前,我给恬恬简单介绍了电影的背景,是一场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是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一场战争。我环视了整个电影院,几乎都是带孩子来看的家长,看来,爱国主义教育已深入人心。
说到爱国主义电影,我小时候看过不少,印象中叫“百部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当时学校会组织学生每周看一场电影,比较熟悉的有《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长征》等等,抗美援朝方面的电影似乎真没接触过。
因为对电影内容及人物介绍了解不多,我甚至不确定孩子是否能看懂,是否有让她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随着电影的播放,恬恬对那个打水漂很厉害的小哥哥(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趁机科普“这个小哥哥是2000年出生的,比你大14-15岁“,增加孩子的兴趣和代入感。
可以说导演非常用心的安排了这样一个年轻的人物。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打仗,为什么一定要去抗美援朝,如果不去会打仗又会怎样“,这样宏大且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他们并不清楚,也无法理解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既有金日成和李承晚的国家统一争端,也有冷战的背景)。
但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孩子”贯穿全剧,从孩子视角看到同龄人的成长和蜕变,以及面对问题的处理方法,相信一定可以引发共鸣,触动孩子内心深处那根弦。
所以,这也是我认为不必纠结电影深度的原因之一,孩子视角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肯定与我们不同。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恬恬问了很多问题,为避免影响他人观影,我只回答了是与否以及影响孩子理解的问题,其他开放性的问题都放在看完电影后讨论。
为了不剧透,我罗列几个我们讨论的问题,也是我认为有必要带孩子看爱国主义电影的原因,不纠结深度,只从培养兴趣,建立爱国主义情怀为目的。
问题一:伍万里为什么要去参军打仗?
虽然伍万里参军的原因前期通过师长的一番言辞做了铺垫,但电影中还是做了专门的介绍。恬恬表示不能理解,年龄那么小,为什么还要去打仗?
电影中,伍万里参军的原因只是希望他的哥哥能看得起他。我告诉恬恬,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渴望和平,都希望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所以,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想法也很正常。
我还告诉恬恬:即便是当今和平社会,祖国遇到困难,一声令下,也会有无数中华儿女奋不顾身,为祖国战斗。这既是责任,也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可以适当举例说明,比如疫情)
问题二:中国人为什么去打仗?
这个问题是剧中提到的,我特意在电影结束后问了恬恬,为什么这些叔叔一定要去打仗?恬恬回答:那个叔叔说了,他们不打仗,他们的后代就要打仗。接着,恬恬反问我:后代指的就是我们吗?我不会打仗呀。
这句话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意义深刻。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平常只能通过文字或图片,带有感情色彩的给孩子讲述这些历史。如今借助电影的力量,让孩子亲眼看到和感受到先辈们的付出,这样刻骨铭心的教育意义,是任何绘本或者图片所不能代替的。
问题三:美国人为什么要给冻死的中国人敬礼?
这一个片段意味深长,恬恬从孩子视角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看完电影后,迫不及待的问我这个问题。
我问恬恬,记不记得电影中有句台词:让对手服气才是真正的硬气。电影中,那些冻死的中国志愿军或举着枪,或观望敌情,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姿势。这种与对手一站到底的决心,令美国人钦佩,令对手服气。所以,美国人才给这些冻死的中国志愿军敬礼,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可以借机告诉孩子,想让对手服气,自己要有真本事。平常家人可以包容你,但出了家门在外面,全凭自己的真本事。
问题四:哥哥为什么不让弟弟开枪?美国人不是敌人吗?
电影中,两军交战的尾声,当伍万里看到美军北极熊团的团长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准备开枪射杀,这时伍千里拦住了他,告诉他:“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那一瞬间,我脑海里闪现出很多不必开枪的理由。但必须承认,能在炮火连天,失去众多战友的时刻,还能保持理智,说出这样的话,令人钦佩。
我告诉恬恬:哥哥说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有些枪必须开”是指当祖国遇到威胁,遇到危险时,军人必须开抢,消灭敌人。而“有些枪可以不开”,只指敌人对我们没有威胁时,我们不必开枪去戮杀人类。勇敢不是建立在屠杀的快感上的。
讨论结束后,也差不多到家了。恬恬意犹未尽,又去看地图,想在地图上找到“长津湖”的位置。
我想,或许爱国的种子在她心里已“生根发芽”,带她看这部电影的目的也达到了。
没理解那么深刻就是最好的收获。
未来还长,留下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