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度7寸6分,华夏儿女要了解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1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一统中原,以王号自称以不足显其业,他自认“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创皇帝,为秦始皇,为了巩固皇权,他颁布了许多法令,其中就包括“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这种大型改革,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是为首例,丞相李斯废除了六国各种生僻的语言文字,规定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说文解字·叙》中说道: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除了文字,度量也需要全国统一,中国有句俗话“半斤八两”,,古代的半斤就是八两,一斤为十六两。相传鲁班制造木杆秤时,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七星雕刻出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李斯又添“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

当时的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这种奇特的称呼是为了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能缺斤少两,少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古人比较迷信,众人口口相传,成了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

不过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李斯在定度量时,特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就写下了“天下太平(小篆体)”四个字,也没有给出准确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秦始皇问责,就将“天下太平”拆分了,一共16画,于是就定下了16两为一斤,他还制定了铢、两、斤、钧、石一系列的单位。

至于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呢?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时间难以确定,但至少也有3000年,《韩非子·喻老》载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说明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象牙筷子。

筷子的发展跟饮食文化有关,相传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吃饭也在野外,为了赶时间,兽肉刚煮好就伸手去抓,奈何肉太烫了,大禹就折断两根树枝夹起来吃,新石器时期,文字还没有发明,古人也无法记录发明筷子的过程。

不过筷子是随着饮食文化发展而发展,这点是无可厚非的,《礼记·曲礼》中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

中国的筷子跟中华文明也息息相关,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然后是太极、阴阳观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合二为一,意味着完美的结局。

最后就是筷子初7寸6分,虽然历朝历代的度量不同,但始终规定“7寸6分”,这是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一双简简单单的筷子,也是暗含了古人的大智慧,如今完美在餐桌上依旧还能够听到有关于筷子的禁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