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建中汤——眩晕,头痛,黄疸,冠心病,胸膜炎,腹膜炎
25眩晕——熊东明医案
邓某某,女,50岁。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舌苔白,脉沉迟。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生姜24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水4碗煎服8分,温服。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新医学1975,(12):592]
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眩晕,多为痰饮水气,格阳不降之证。沉迟又是阴盛脏寒之脉,怎么就用上小建中汤?四肢麻木,是气血不降,循行不利,所以麻木,又因中虚而不利。沉迟者,脾胃之虚寒,还有脏寒。小建中汤怎么就治愈了呢?如我治此病,就是四逆附子加理中类,温燥药走起。有点看不懂。头晕眼花与舌苔白,只能说明上逆不降证。
26虚弱体质——矢数道明医案
4岁女孩。生来体弱,易受风邪。扁桃体肿大,经常发热近40℃,1年内反复发作,1夜犯3~4次,出盗汗。去年感冒后持续咳嗽不已,诊为小儿喘息,主诉时常腹痛。
凡外出旅行,夜宿亲戚家必发高烧,怕感冒忌外出,因发高热拒绝出远门。正气已衰,独自在家安静闲居。
体瘦颜面苍白,腹壁薄,腹肌紧张,腹直肌紧张如两只棒状。给予小建中汤浸膏粉两次,每次1克,药后感冒见好,即使感冒也立刻治愈,不发高热,夜尿逐日减少,两个月后能自己外出和朋友一起游玩,访问亲属,夜宿亦不发热。腹痛已愈,性格大变,有朝气,面色转佳,体壮丰满。(作者治验《汉方临床》11卷2号)《汉方临床应用》
27小儿习惯性头痛——山田光医案
12岁男孩,生来体质虚弱,但最痛苦者;为经常头痛而卧床不起。体瘦型,面色不佳,很软弱。脉细,两侧腹直肌痉挛。投与小建中汤,从就诊当日,只最后一次头痛。前后共治疗3个月时间,痊愈停药。(山田光胤氏《汉方临床》7卷1号)
论:两侧腹直肌痉挛,此为木郁,就是小建中汤的典型医案。桂枝龙牡汤提纲,少腹弦急,即是腹直肌痉挛。另外这个腹直肌是竖的还是横的,我还真不知道,就是横的弦急。
另外日本医家,用经方治疗小儿各种病,是一个长处,辨证也很准确,好多治愈的医案,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儿杂病。
28虚劳低热——李凤翔医案
(粟粒性肺结核)五岁女孩,三个月来下午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次,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
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剂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剂。[国医论坛1987,(1):23按语:观本案脉证,属气虚发热无疑。《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治当培补中气,调和阴阳。待中气建立,阴阳平衡,则发热自退,此王旭高所谓“土厚火自敛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29黄疸——矢数有道
一男性台湾人患者,因经商到日本访问。半年前患胆囊炎,继之肝脏肿大,发为黄疸,连续服用米粥和泻下药,体重由60公斤减至45公斤。在复发后的48日,在橱木县旅行中突然发生腹部剧痛,打针后痛止。当时诊断为胆石症引起顽固性黄疸和剧痛。
就诊时黄疸明显,皮肤瘙痒,上腹部不适和钝痛,疲劳感严重,疲惫不堪。小便色黄量也少。脉弱,腹软,呈现虚陷,无拘挛亦无硬块,下肢发冷。此患者目前忌用泻药。腹痛发作为太阴病里寒所致之故,认为甘味有补中气之意,遵《金匮要略》条文与小建中汤。
服药后精神转佳,第3日小便颜色正常,大便也通畅,第5日黄疸已退十分之九,患者感叹不已返回台湾。
尽管本患者无小便自利,若属虚寒型黄疸,虽有小便不利,但从其它症状分析,确实为虚寒者,也可考虑用小建中汤。因为病人是有机的存在,拘泥于条文,不洞察条文之真正含意,方与证不能相切,则妄为废纸。(矢数有道《东亚医学》23号)
30黄疸——陈麟医案
资某,男,58岁,1978年3月9日初诊。患黄疸一年余,肝功检查:黄疸指数6单位,血清胆红素直接反应(一)、间接反应(++),总胆红素3mg/100ml,尿检:尿胆红素(一),尿胆元1:24,诊断为“溶血性黄疸”,服西药效果不显,延余医治。刻下: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两目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此属“阴黄',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当温中健脾,补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去渣取汁,纳饴糖120克口服,每日1剂。
服7剂,饮食增进,面色转润,但大便仍溏。守原方加怀山药15克,连服20余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
按语:本案黄疸见阴证、阴脉,当属阴黄。《景岳全书》云:“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并云,“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本案用小建中汤,乃药中其鹄,果其效不凡。《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这几条黄疸医案,比较难懂。
太阴十五;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所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下,当于寒湿中求之。
31冠心病——奚凤霖医案
虞某某,男,62岁,医生。有高血压史已10余年,并有冠心病、心绞痛、胃痛史5年余。多次心电图检查:左心室肥大伴劳损。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未见异常。请奚老诊治。初诊:心前区疼痛加剧4天,痛引胃部,日发5~8次,胸闷脘痞,嘈杂暖气,喜温欲按,得食能缓,尤喜甜食,心悸气怯,常喜叉手按心,头晕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胖、泛紫气,苔白,脉濡弱,心率68次/分,偶有期前收缩,血压164/100mmHg。胃镜检查:浅表性轻度胃炎,当时再行心电图检查,提示:0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②左室肥大伴劳损。辨证属心胃痛。因脾胃中虚,宗气不足,不能贯注心脉,心胃同病所致。治则:助阳建中,益气活血。小建中汤加味主之:饴糖2匙(冲服),芍药30g,桂枝10g,良姜5g,炙甘草5g,党参15g,丹参15g,降香5g,草蔻仁5g。
复诊:服上方7剂,心胃痛已减轻,但昨起又较剧,气怯疲乏更甚。治守原法,加强益气,原方中加蜜炙黄芪30g,续进7剂。
三诊:心胃痛已基本缓解,精神好转,活动则气短。再进原方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5年后随访,心胃痛未见复发,已恢复工作3年。《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32心慌心悸——陈亦工医案
方某,女,53岁,农民,南阳市人。1989年5月10日初诊,以心慌气短、倦怠乏力2年为主诉就诊。两年来经常泄泻,一日3-4次,时腹痛,渐见完谷不化,形体消瘦,失眠健忘,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屡治不效,慕名求治。方药:小建中汤加味。桂枝12克,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生麦芽30克,茯神30克,生姜25克,大枣3枚,煅牡蛎15克。7剂,日1剂,水煎服。
5月20日二诊:心慌腹泻均减轻,守方续服30剂,一年后追访,心慌停止,体力恢复。《仲景病案学》
论:此是清阳不升,导致的心悸,是桂枝甘草汤的病理。用桂枝甘草汤,也能治愈。腹泻倦怠,都是中虚,源于木贼也。
33结核性胸膜炎——闫云科医案
连某,女,68岁。性格乖戾,喜拔草寻蛇,好怨天尤人.生活中无一日安枕无忧,无一时心气平和,常因微不足道之事大动肝火,干戈息后寻医问药,一年服药十二月,虽女娲亦难补怒气冲破之天。患高血压、疑似冠心病十余年,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如疽附骨。因其每有胸胁苦满,口干思冷等肝气郁结、阴虚火旺之状,常以小柴胡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调理。
复病结核性胸膜炎,胸水漫至第六肋,住院抗痨治疗月余.仅胸水略减而已。午后低热,饮食不思,腹满时痛,口干不欲饮。昔日狂食水果,而今食后满痛益甚,大便溏,日一二行。咳引胸痛,痰黏不爽。腹诊检查,腹壁柔软,腹肌如板拒压。视其舌,红瘦无苔,诊其脉,沉弦而细。
脉证观之,此悬饮也。若形气俱实,脉象有力,十枣汤证也。本案患者素为虚劳,因五联抗痔药、激素、大量液体滴人,阴虚火旺之体遂见脾胃虚寒之象,所谓阴损及阳是也。且肝木横逆、脾胃虚损,小建中汤适应证也。小建中汤和营卫、建中气,中气健则纳运衡常,营卫和则腹满不食、胸水寒热自然消于无形。因一派虚寒之症,故虽舌红少津,桂枝当无忌也。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山药15g红枣12枚三剂,与抗痨西药间隔30分。
二诊:知饥思食,腹满痛减,余症皆轻,精神一振。守方三剂。
患者气恼随生,胸满烦惊屡伴,之后之治,或合小柴胡汤.或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共服药26剂,再行透视,胸水尽矣。
34慢性腹膜炎——大塚敬节医案
八岁的少女,因慢性腹膜炎来诊。该少女自两个月前开始出现精神欠佳、易疲劳,时有轻微腹痛,约有七至十天一直未排便。灌肠后可排出大便,但总是不畅快。小便通畅,食欲略减,但味觉无变化。腹部略膨满并有抵抗,脐周有压痛。投予小建中汤七天量。
服后稍有精神。七天中有两次正常大便,这是两个月来首次正常排便。继服上方七天。面色渐红润,腹部膨满也轻了。再服七天,大便日一次,变得很有规律。又给予七天量。
其后患者未再来诊,但据介绍该患者的人说,该少女现在精神很好,欢蹦乱跳的。《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临床应用》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