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丨宋文治山水《万壑松云图》技法解析

欢迎阅读书画联盟内容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析, 由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宋文治讲解, 经郑伟建先生记录撰文。本文来源:宋文治艺术研究会。原画用径县生产“镜片”创作。采用横构图,以“深远”法处理空间关系。在技巧上,这幅画吸收了前人“小青绿”山水画法,以墨线勾勒为主,笔根笔肚等卧笔皴擦运用较少,着重以色彩的轻重及色差变化,表现山川的体量感。这幅画的层次结构较为复杂,敷色技巧和画面收拾整理,与前面介绍的三幅相比,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宋先生创作时,收拾整理画面十分细致,他习惯对既成画面反复斟酌推敲,不断充实画面的内容,使作品更加苍润深厚,饶有趣味。他曾经说过:“一个高明的画家,收拾画面要能够加得进去,又放得下笔。”就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的后期,应该尽量使作品的内涵丰富,画面充实饱满;但又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加到一定的程度要能够收得住笔,不至于使画面雍塞、沉闷、累赘。在画面的收拾整理方面,宋先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从这幅作品开始,将着重介绍宋先生敷染和收拾画面的过程:梅兰竹菊

书画联盟小店288画墨稿以墨线勾勒山石,左下角的近景山石原本是作为陪衬处理的,因此可以后画,先从中景及右边的山石画起,画到近景时与松树要对比着画,边画边看,边看边加,表现出山石与松树互就互让的形态。右边石纹较疏,左边就要密一些。注意松树的画法.枝干刚劲,依山势横向伸展,松针顺着枝干横向排列。较远的山头待大体结构完成之后再补出小树、房舍,并加些苔点,注意疏密和结构的变化。画面结构大体定位之后,用淡墨湿笔画出远山,并将山石的根部及暗处用淡墨染一染,表现出山间云雾弥漫的感觉,将山头的明亮部位挤出来。落款在中国画的构图中也是重要因素,它牵涉到画面的轻重关系即总体平衡,画家在创作中往往最后落款,作为画面的点缀。但在这幅画中,款书的字与勾勒的线条具有对比的作用,因此宋先生在墨稿完成时,先在画面的右下角将款落上,把位置固定下来,在后面的敷色和整理过程中,题款也作为画面形式的一部分,统筹处理(图一)。

(图1)“小青绿”山水的特点是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色,轻濡薄染,色彩透明而鲜亮,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敷色前先将画面打湿,用底纹笔蘸清水在画面上平涂,再用吸水纸将画面上过剩的水份吸去,使画面的水份均匀适中:将石青颜料调得较薄,用狼毫笔蘸色罩在山石上(图二)。这时如果用羊毫笔敷色,因为本身画面湿润,而羊毫含水量大,染在画面上色彩容易溃漫,不易掌握。敷色时应注意色差变化,由远即近,渐近渐深。渗出山石轮廓的颜色用吸水纸吸去。

(图2)▼点击图片或文字阅读书籍▼

黑道风云无岸的海平印人生用赭石兑少许墨,染山根、山坳和云雾(图三):注意云的形态留出空白,渐渐将原先的大片空白压缩变小。界线分明的地方用水拖一拖,形成云雾流动的感觉。云雾不是全部都用赭墨染,在一些局部,特别是尖锐的顶端可以用一点青色,显得画面活泼多姿。

(图3)远山用赭墨打底,再用淡石青罩山头,整个山体也用石青再罩一遍,局部提重一些,似有光线的明暗感(图四)、用赭色在远处加出一层山头,使画面的色彩活泼,但应注意与构图和基调协调。

(图4)冰雪画,卡尺50Ⅹ50

书画联盟小店999用酞青蓝兑墨染松针,并用淡石绿罩一层山体(图五)。敷色时,每次色彩染得较薄,一层层加上去,如同用墨的“积墨法”,这样画面显得细腻。如果一次染得太重,会显得粗糙,盖住下面的墨线,尤其“小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等覆盖力强的矿物颜料为主,不宜太厚。用适当的墨色染房屋和亭子的顶部,在青绿色调中,淡墨比其他颜色更容易协调。

(图5)收拾画面(图六):用赭色提松树的枝干和房屋、亭子的檐口等处,原先的画面还显得沉闷,可用储石染山体的局部,提石纹的线条注意赭色提线不要提得太满,不是所有的墨线都要用赭色复一遍,一些部位还可以用较重的青色加皱加点,使画面活泼,富于变化。

(图6)至图六此画已基本完成,但审视画面总觉得还嫌单薄,不够饱满:宋先生认真斟酌之后,在画面的下部又加上了一些松树,使原本作为山头点缀的几棵松树扩展成一片松林,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远处山上的小树也加得更为丰满,使得远近的空间关系更为合理(见封三彩版)。松树用色近深远淡,近处偏绿,远处偏蓝,为了使画面气氛更加统一,远近山体又用石绿再梳理一遍,作品愈显得生动、协调。本文系转载,来源:宋文治艺术研究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