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丨趣说衡阳老街系列之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探密

专家简介

许定国,省文艺理论会会员、美学学会会员、口才与演讲学会终身会员,衡阳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高师优秀教师奖、衡阳市优秀教师,主编出版《文艺鉴赏概论》《外国文学》《写作学》等。《石鼓书院大讲坛》特邀嘉宾,主讲《趣说衡阳地名》系列。近年在《船山学刊》发表王船山美学论文多篇。《王船山衡阳八景词十大谜解》《衡阳地名拾趣答客录》等文在《衡阳日报》连载。

宋代文天祥的《衡州上元记》(1273年)生动描绘他元宵节在衡阳观灯,「予从城南竟城东,夹道观者如堵」盛况。明代徐霞客《楚游日记衡州篇》(明崇祯十年,1637),盛赞衡州城「城中阛阓(街市)与城东河市并盛」,就是指「南北正街」与铁炉门河街繁华景象。有诗赞曰「雁城三千年,此处最潇湘」,中山路这条千年老街南端起点回雁峰(1500多年),北端起点草桥(800多年)石鼓书院(1200多年),堪称衡阳老街之最,其历史渊源悠远,文化底蕴深厚,集中表现在沿街区的「三大文化圈」,「石鼓草桥文教商贸文化圈」,「王府衙署政教文化圈」,「金鳌雁峰文化圈」。

01

文教商贸文化圈

中山北路,「南接中山南路,北连青草桥,长1752米,明清称北正街」(《衡阳市地名志》)。进城大街「北正街」不远有「文运街」,「酃县考棚」,直到「司前街」这就构成了第一个「文教商贸文化圈」。

由「草桥桑园」商贸文化元素与「石鼓书院文运考棚」两大文化元素叠加形成。从「商贸」看,此地是衡阳「交通运输中心」,湘江、蒸水、耒水河畔码头林立。接着是著名的「河街」集市。衡州城在此与各地货物集散交易流通,畅行天下。西边更有桑园街「米贩聚集地」,草前草后街都是「米粮棉盐」等货栈囤积处,码头发货接货舟船川流不息,衡阳城居民5万多,此处从事挑夫搬运工就有1200人。商贾云集,车水马龙,造就了「青草桥头酒百家」盛世繁华。

从「文教」看,「石鼓书院」文脉悠长,北正街进城后第一个街口就是「文运街」,「明清科举时,衡阳是衡郴道桂等24县会试之地,考棚、旅店林立,为各府县考生住宿处,取文化昌运之义」。上溯沿「望湖门」(西门)城墙又有「酃县考棚」(即今炎陵县,明清属衡州府),在这个街区半径内,更有一个省级重要文教(高考)科举机构:「督学试院」(「督学使者署」即今省教育厅),位于望湖门内。《乾隆府志》描写是「规制宏敞,堂庑深严,围墙号舍桌凳,俱各坚实完备」「号舍有二千多个座位,每座宽二尺许」,加上府学、清泉县、衡阳县、酃县四大「县学」考场,是五大考场,估计总数近万,构成了衡州府古代「高考街区」,其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关是「县试」,由「县学」主持,每年二月,考五场五天。第二关是「府试」,由「府学」主持,每年四月,也是五天五场。第三关是「院试」,由省级「督学」(学政)下到各府州(督学试院)主持,每年八月。三年两考。考三场三天。

《清会典》规定各县录取秀才名额是「大县30-40名,中县20-30名,小县10名」。录取率大约在5%左右,平均按每县20个指标,考生会有四五百人(当年鲁迅在绍兴县500多名里考137名)。衡州府辖24个县,会有约一万两千人参考,加上「送考」家人,书童等,总人数至少有两三万之众!一次考试需提前一月来办理送审、报名、担保等手续,场地有限,必然会分批安排,这样,每年的二月县试只有衡阳县、清泉县、酃县三个,考生两千左右,尚可应付。而四月,八月的府试院试,持续有来自25个县考生,加送考者几万人分几批次涌进仅6万居民的衡州府城区,这片街区每年会何等热闹!也许今天衡山「南岳庙会」盛况差可比拟。

02

王府衙署政教文化圈

贯穿城中心南北通衢的「中山路」历代就是衡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以来沿路有不少「政教文化类」地名。一是直接以「王府衙署命名」的街巷,二是「教化类」命名坊街,三是「宗教类建筑」地名,都具有珍贵文化历史遗存价值,是衡州深厚文化资源标志。大致估算相关地名,有「桂王府」街区6个,道府县级加「副省分支」官署14个,这样在明清时,衡州府就不止人们常说的「道、府、县」三级同城两县分治,而是「藩王、副省、道、府、县」五级同城两县分治。

直接以衙署命名。一是「副省级」,如明代「承宣布政使」(主管民政省长)在衡州「府署」南边潇湘门内设了「布政分司」(副省长),潇湘街下来到司前街这段「北正街」曾命名为「布政街」。还有「督学试院」(省「学政」,教育厅),在「望湖门」(大西门),「提刑按察使司分司」(主管司法副省长),在府署东,「都指挥使司」(省军区副司令),在南门外「挥府巷」。二是「道级」,清代官制在省与府之间设「衡永郴桂兵备道」,管理部分省内陆区政务,监督府县。「道署」在「回雁门」后南门正街,原桂王府废墟建起。有「道后街」「道角街」,民国叫「道前街」「道侧街」(今和平路)。三是「府级」,「衡州府署」在潇湘门内正街,西有「鼓楼」,东靠城墙有「钟楼」,顺正街而下叫「府政街」(下接布政街)。四是「县署」,机构较多,以「正街」划线,东属清泉县西属衡阳县,如衡阳县署在西门「望湖门」内,清泉县署在府署近旁。衡阳县「协署」处有「协前街」(今常胜路),协署又称武备司,即今「司前街」。「都司署」驻在协前街南边,即今「都司街」。五是桂王府,在明代的衡阳是「城中之城」。据考证,王府东起「中山北路」,西到蒸阳路,北止后宰门、司前街,南到先锋路中山南路交汇口。周围城墙高两丈,周长三里,而衡州府城墙周长才七里,王府几乎占了一半。

贯穿其南北的中轴线是今天的「和平南北路」,当时衡阳「内城」两平方公里,桂王府占一半,即有「前殿」(正殿)、「中殿」、「后殿」(寝宫)、「家庙书楼」、「小宫,世子府」、「后花园」等「七进」约800多房间,十数巍峨亭阁庙宇,外加「仁义礼智」四个城门:东门叫「体仁门」(东华门),在今中山北路人民路交叉口;南门是前门叫「端礼门」,在今先锋路电脑城处;西门叫「遵义门」(西华门),在人民路蒸阳路交叉口;北门叫「广智门(后宰门),是后门,桂王府毁于战乱,唯独这个「后宰门」世代相传(严谨史书都注解为「厚载门」),有误认为是吴三桂留下的,其实与吴无关,徐霞客这样记载:「乃绕西华门,循王墙后门后宰门外肆,有白石三块欲售」。原来王府后门就叫「后宰门」,早于吴几百年。王府正殿则留有「正殿街」地名(今人民路小学)。

明末清初战乱后,桂王府废墟上恰好作清代「道署」用地,有府文庙、府学及「宗教庙宇」群。王府建筑群在1643年虽遭严重毁坏但正殿寝宫三处尚存,9年后的1652年,李定国取得衡州大捷,在正殿洒扫,领文武群臣拜贺桂王生辰,24年后的1667年,康熙六年清廷拆解王府木料进北京建故宫,247年后的1890年光绪16年,清廷赐王府给彭玉麟作「彭公祠」,「清彭刚直公玉麟专祠」,系明桂王宫遗址,民国时此地名「刚直路」,后名「人民路」。

教化类命名坊街。在府城街巷具有特定政教文化功用的装饰性建筑还有各类「牌坊」,起着伦理教化、道德表彰、宣传弘扬作用。全县城乡大小有牌坊76座,府城内有19座,著名的如表彰王船山等七人明崇祯「壬午乡试」考中举人的「七凤鸣衡坊」(「宣扬街」,今中山南路与环城南路交汇口)。中山路从北到南,分别还有潇湘门正街「鼓楼」的「留枢参赞坊」(记明兵部尚书刘尧诲),「柴埠门」正街的「四牌坊」(记创办龙雁书院的明太仆寺卿刘稳),有「五桂坊」(今中山北路茅盖台),紧邻当年的「大清邮政局」(今常胜路),是对该街区内有五人「蟾宫折桂」考中举人表彰。接着又是「大东华门」(中山北路人民路口)的「八元坊」,典出自《史记》「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最后也是最有名的「王衙坪」(中山南路大码头横街),叫「冬卿坊」(记1480明成化年间工部尚书王诏,冬卿,工部雅称),因有王船山诞生地而闻名。

宗教庙宇街巷名。在中山路南北沿途街区,分布着大小多达数十余庙宇,又以原「桂王府」遗址处的清代「道署庙宇群」为最。专家考证是王府的「家庙」群遗留。下面由北端「草桥街区」开始到南端「雁峰街区」,即中山路沿线(不超出邻近一街道),大致按「儒、道、佛、基督」分类,约56个庙宇。

「儒教类」(政府表彰褒扬先贤)14个,举例如下:

「文庙」,祭祀孔圣人,在道署庙宇群。「濂溪祠」,在「五家巷」(五甲),今「濂溪巷」,祭祀周敦颐周子。

「李忠节祠」,在南门正街「道署」庙宇群,祭祀宋代衡阳抗元殉国英雄李芾。

「赵忠定祠」,同上,祭祀宋代右丞相枢密使赵汝愚,被奸臣害于衡州。

「彭刚直祠」,在今人民路东,祭祀衡阳清代「中兴名臣」彭玉麟。

「常文节祠」,在今「九角巷」,祭祀衡阳清代总督名将常大淳,今常胜路即由「常公祠」得名。

「道教类」(包括官方修建及民间信仰)25个,举例如下:

「城隍庙」与「关帝庙」成对相近排列,三组六个,祭祀城池保护神「城隍爷」与「关公」。府署组两个,在南门正街庙宇群,另外两县均有,清泉县组,在潇湘门内「鼓楼」旁,衡阳县组,在司前街。

「华光庙」,祭祀道教灵官马元帅,火神,俗称「马王爷三只眼」,在府署钟楼北。

「豆姆殿」(斗姥阁)两个,豆姆殿在今和平北路,斗姥阁在柴埠门横街,今胜利路。祭祀道教「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元君,消灾解厄,增寿延年。

「佛教类」15个,举例如下:

草桥街区9个,「大罗汉寺」(旃檀禅林)「音zhantang」,即「檀香」,唐僧三藏被封「旃檀功德佛」,在草桥「草后街」(王船山进城常住宿处)。另明桂王在城北「桃花冲」(今合江套七里井)建有八座佛庵。徐霞客记载「八庵连络,俱幽静明洁,呗诵之声相闻」如「华严,松萝,绿竹,天母,无忧,延寿,瑞光」等云。

城内则有「准提阁」,在「道侧街」(今和平南路)。祭祀「准提菩萨」(千手佛像),有嵌字联:「准除邪念方离俗,提唱无文尚悟禅」。

「菩提庵」,祭祀「菩提祖师」观音菩萨等,是「尼姑庵」,在「四牌楼」(南门正街铁炉门近)。

「寿佛寺」,在雁峰山。「圆觉庵」、「香林庵」均在雁峰山侧「龙船巷」。「太平寺」在中山南路末「黄青巷」对面。

「基督教」两个。「福音分堂」在「帝王宫巷」(今荷池路)。「福音堂」,在南门正街「大码头横街」(今「福音巷」)。

03

金鳌雁峰文化圈

中山南路,「南起雁峰广场,北接中山北路,长730米。旧称南门正街,城门洞和南门外街」(《衡阳市地名志》)。

在中山南北路交接处是「先锋路」,旧名「学前街,学宫路」。因为此地有著名的衡州城内唯一山岭「金鳌山」,史志记「金鳌山,府学旧址」,即衡州府的最高学府。

《明代教育史》一书在阐述我国古代「官学」校舍规制时,以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重修衡州府学记」内容举例说明「府学」规制。勾勒这个明洪武三年建(1370)的「衡州大学」,「官廨」(办公室)五区,每区九间共四十五间,「号舍」(学生宿舍)四十间,为高一丈六尺的楼房。全府总计房间二百余。从规模看,这是一所「庙学合一」的祭祀、教学、办公、食宿等设施齐全的湘南最高学府。生源来自湘南二十四县,按规定府学指标每年有四十名「禀膳生」(享受助学金),四十名「增广生」(扩招),还有「附生」(新生)等,常驻师生应以数百计。

「金鳌巷」,1986年版《衡阳市地名志》介绍「在中山南路东侧,昔日此处有一金鳌山,故名」。这八十米长的小巷,却承载着历经宋元明清七百多年风烟的三重文化内蕴。一是上述的「府学文化」,公元1259年(宋理宗开庆年),衡州建府学于金鳌山;二是「忠义爱国文化」,1276年(宋端宗景炎年),故居金鳌山前的衡州民族英雄李芾全家壮烈殉国;三是「明清王府建筑文化」,1487年(明成化23年),雍王受封,1627(明天启七年),桂王受封。衡州百余年建两座王府,在金鳌山「辟山移土」「平其基,康熙31年,奉文将王城基地各还原主」(《乾隆县志》)。金鳌山的古塔「兴化寺」迁到清泉山「古城寺」,王府建材先后分送去建筑南岳庙宇及北京「太和殿」(中国最大木结构宫殿)等。金鳌山没了,留下「金鳌巷」。

「辉吐巷」,中山南路西侧。据地名志介绍,这个名字经历多次更改,最初叫「挥府巷」,即明代衡州驻军最高指挥官(军分区司令)「都指挥使」(正三品)府邱所在地,故名「挥府」巷。明清易代,也许是「污名化」前朝,竟改成「灰土」巷。后因为不雅,改「辉吐」,但其中的军事文化内涵也没有了。

「仙姬巷」,方位同上,在衡阳是远近闻名,雅俗皆知。雅文化是以旁边的「花药山」为背景,八仙中的「何仙姑」降临,行善积德,超度凡人。俗文化则演化出八仙中的「铁拐李」跌坐巷口,以伤残瘸腿测试人心,求人为治,都没人答理,只有一只雄鸡为他啄食肉蛆。神仙感叹世情淡薄,就度鸡成仙,故又叫「仙鸡巷」。

「黄青巷」,方位同上。明代衡州藩王府在本地结了一门亲,是位朱姓姑娘。中山南路金鳌巷离此地不远,史志说「明藩邱姻戚所居,故名王亲巷」。明清时此名尚在,民国时误成「黄青」,其历史文化内涵无存。

(资料来自明嘉靖,清乾隆,同治,宣统诸《衡州府志》《衡阳县志》《清泉县志》及1947年民国衡阳城区图,1938年侵华日军参谋本部衡阳市街图局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