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音频学《论语·公冶长篇第8章》孔子对子路、冉求、公西华的评价说明什么?
音频学《论语·公冶长篇第8章》孔子对子路、冉求、公西华的评价说明什么?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赋:兵赋,指向民众征收的军费。“治其赋”,意为管理军事。千室之邑: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指当时卿大夫的领地。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大的,称百乘之家。宰:家臣。赤: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宾客:古时贵客如国君上卿称宾,国君上卿以下一般客人称客。宾客二字连用,泛指客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问:“冉求怎样呢?”孔子说:“冉求嘛,有千户人家的封邑,有百辆兵车的大夫的采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宾客,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与孔子的对话说明什么呢?从孔子对三个学生是否做到了仁的回答来看,孔子讲学,极为重视对学生仁德的培养,他认为仁是人生的全德,是学问修养的最高标准,所以,从不轻易肯定某人为仁。“不知也”,隐含着尚未达到之意。从孔子对三个学生特长的介绍来看,他虽然没有肯定子路、冉求、公西华为仁,但是,却非常具体地肯定了他们各自的才能。可见孔子的教学,既立足于仁德培养这个大目标,引领弟子们终身追求之;又着眼于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专长,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附:
【原文】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之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赋:兵赋,指向民众征收的军费。“治其赋”,意为管理军事。②千室之邑: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指当时卿大夫的领地。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大的,称百乘之家。④宰:家臣。⑤赤: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⑥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⑦宾客:古时贵客如国君上卿称宾,国君上卿以下一般客人称客。宾客二字连用,泛指客人。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问:“冉求怎样呢?”孔子说:“冉求嘛,有千户人家的封邑,有百辆兵车的大夫的采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宾客,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