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2:童年有过兄弟的人,大多不会孤单
自从苏轼出名后,眉山当地就出现了不少传说,比如《归潜志》中记载:昔东坡生,一夕眉山草木尽死。其实,这种造神运动不仅古代有,现代依然存在。
苏轼出生时,眉山草木到底死没死没啥好讨论的(他出生于寒冬腊月,草木死了也正常),他出生后,家里接连死人倒是真的,两岁时,大伯父苏澹死,三岁时,大哥苏景先死。
四岁时,苏轼迎来了弟弟苏辙,实际上苏辙只比苏轼小两岁零三个月。当第一眼看到这个毛茸茸的孩子时,苏轼或许是惊奇的,他更想不到这个人的命运日后和他如此紧密相连。
一直到七岁时,苏轼才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然后八岁时开始上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学习场所道观中,同学中有日后著名的道士陈太初。
好吧,我终于明白了苏轼为何一辈子和道士、和尚纠缠不清,走到哪儿都有道士来找他,原来人家从小跟道士读书的。
有一天,从京师里来了一个人,带来了一首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正当师傅张易简看得津津有味时,八岁的苏轼也跑过去凑热闹,问道:“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人啊?”
张易简说:“童子何用知之?”苏轼理直气壮的说:“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张易简大为惊奇,于是跟他详细讲了这首诗的内容。
原来,这是一首歌颂庆历新政的长诗,里面提到了十一个当时著名的大臣,其中包括晏殊、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这些名字是不是很眼熟?)
讲完之后,张易简告诉苏轼:“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小小的苏轼或许还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一定记住了这四个人的名字。
九岁时,弟弟苏辙也开始跟随张易简读书。从此,这两兄弟未尝一日分离,直到出蜀后。关于他们童年的故事,我们看一段苏辙成年后的回忆文字: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我们想象一下那副画面,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放学后,手牵着手,到处游山玩水,饿了摘野果,渴了饮林泉。田园牧歌式的童年,给了他们多少灵魂的滋养啊。
在苏辙心里,哥哥永远是他的偶像;而在苏轼心里,弟弟永远是他的知音。童年有过兄弟的人,长大了一定不会缺少朋友。说到这里,我又开始羡慕苏轼了。
(特别声明:本《东坡故事》连载文章依据孔凡礼著《苏轼年谱》而编写,尊重史实,拒绝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