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军 妥东:郭澄清之于当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

2016年底,李宗刚教授主编的《郭澄清研究资料》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这部五十多万字的研究资料汇编,对郭澄清的个人创作、评价研究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勾勒,反映了郭澄清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郭澄清研究资料》的编选让研究者重新关注到这位被文学史忽略的著名作家,重新认识和定位郭澄清之于当代中国文学史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名的作家,郭澄清的文学创作代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变化,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创作实绩来看,郭澄清是继赵树理、柳青之后,在中国社会变革中践行“为人民写作”宗旨的卓然独立于时代的当代文学家。郭澄清的短篇小说成就甚大,有很多值得新世纪作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发行、传播、以及读者的接受层面来看,郭澄清的长篇巨著《大刀记》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然而这样一位在上世纪50—70年代成长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山东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叙述中却被一再忽略,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

事实上,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兴起,尤其是当代批评界受到海外汉学的影响以来,很多现当代文学历史上被忽略的作家也被重新发掘。有不少读者和研究者也渐渐注意到了郭澄清之于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2005年,《大刀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2014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大刀记》在各大卫视热映。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郭澄清的作品得以再次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掀起又一次阅读和研究郭澄清文学作品的热潮。事实上,像《大刀记》这样的上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得以重返当代文学的阅读场,为新世纪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对话契机。

值此之际,李宗刚教授主编的《郭澄清研究资料》出版,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系统性工作。它对我们了解郭澄清的创作发展,以及如何深入历史语境,结合作者当时的创作条件和创作背景构建一种新的对话关系,从而发掘其创作的新的价值和意义等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参考。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从个人、研究者的研究以及作者的创作手稿这三个方面呈现作家个人背景及其作品研究和接受状况。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提到的,“为了便于读者对郭澄清研究有个清晰的了解,在编选过程中,我们把郭澄清研究资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郭澄清文学道路;第二部分是郭澄清文学研究;第三部分是郭澄清手稿。”《郭澄清研究资料》基本上汇集了郭澄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个人的自述性质的资料,做到了全面、详细、精致、准确。

《郭澄清研究资料》开篇收录的由郭洪志与其爱人梁临平合作撰写的《舍命追求文学梦 根植泥土颂人民——回忆父亲郭澄清》一文,在对父亲浓浓的怀念和追忆中勾勒出郭澄清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为这本“拓荒之作”奠定了温情的基调。上编收录的郭澄清自传及其发表的文章以及同代人不同的评价,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时代语境和话题,也为我们相对完整地把握郭澄清的人生道路以及创作背景,从而建立对话、评价标准等提供了比较直接的参照。从郭澄清本人在自传中所回忆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十分曲折。他在当时艰苦的创作环境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写作去歌颂时代。可贵之处在于,郭澄清用生命所坚守的写作,在强大的外力逼迫之下,依旧保留了自己的个人表达,坚守住自己的创作底线。这一点在那个时代正是一位优秀的创作者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精神品质。

中编主要收录的是郭澄清的小说研究,包括同代人的批评和历代学者的研究资料。自1959年到2016年,《郭澄清研究资料》将近60年的郭澄清研究在不断拓展新思路、新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也清理出一条文学批评方式方法的演变轨迹来。郭澄清小说研究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上世纪50—70年代普遍侧重主题和人物形象研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开始趋向多元。新的研究方法,如审美、民族化、政治伦理、国民性、影视、乡土性等理论思路,被不断地运用到小说研究中。这对郭澄清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二,郭澄清小说研究,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短篇小说的研究成果要好于长篇。近60年的小说研究中,最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其短篇小说上。而长篇小说的研究则比较集中,几乎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大刀记》的,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研究,如对《社迷传》、《龙潭记》的讨论。尽管围绕着《大刀记》这部长篇小说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关于郭澄清本人创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却一直以来未能深入。尤其是郭澄清的创作积累以及他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价值立场,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其中蕴含的资源。这或许也是郭澄清一直被埋没的重要原因,研究者还未能清理出其内在的脉络和缘由。

下编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大刀记》《纪晓岚演义》以及作者的通信手稿,这是让研究者和读者比较喜欢的部分,是主编的艺术匠心所在和该书独具特色之处。手稿可以比较直观地体现作家的小说创作过程,从修改到成熟,再到付诸于笔墨,作者与作品的每一步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字体的变化,往往就能捕捉到作家在创作时复杂的情况。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因而观赏其成果,不但可以从欣赏笔迹的愉悦层面出发,也可以在欣赏作者的“删改”过程中,看到作家的取舍、拿捏以及营造故事的能力等。郭澄清的笔迹特别工整,在翻看其《大刀记》的创作手稿时,我们会相当惊讶,这样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竟从他的笔间誊写了五遍之多,而且前后没有代笔,均是自己一个人仔细地誊抄修改。但也有稿件笔迹相对凌乱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在写作中经历病痛的折磨时惊人的毅力。

总之,《郭澄清研究资料》不论从内容还是其编选的角度方式,都弥补了郭澄清研究中系统性的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从整体上呈现了各个时期郭澄清研究的全貌。重新发现和解读郭澄清的文学创作,既为我们重返历史文本提供了审美路径,也为当下批评与历史文本、现实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为当代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提供了新的精神契机和新的精神资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