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最忆乡间卫生所
(一)
谈起乡间卫生所,还得追溯到少年时代。我的家乡地处长江边缘,地势低洼,每遇多雨季节,总是内涝外患,因而抗洪筑坝、挑堤护坡便是家常便饭。父亲在异乡卫生所工作,家无劳力,村里每年冬季摊派劳力上提护坡,只好让我这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去滥竽充数。那时,我是干提“岁修”工程中最小的一位民工、挑着沉甸甸的混土,一步挪着一步融流在爬坡的人流中:无语的溯风移动着我的身影。我们沉默地承受着痛苦和压力、没有怨言,没有流泪。二十多天以后,我终于倒了下来,持续的高温,畏寒、大便带血、昏迷嗜睡,浑身上下出现许多瘀血点:身体处于极度虚弱。工地医生说我是得了流行性出血热。一种恐怖与绝望的气氛笼罩在我这个弱小的生灵。祖母见我气息奄奄,对我父亲咆哮:“还不赶快送往医院………”多亏医生离手,从死神那里把我拉了回来。祖母很难过地看着我的瘦弱身体,与祖父商量说:“孙子已经挑了两年坝,再不能让他去,吃不消,就叫他跟你去所里学医吧!”祖父听我一阵阵咳嗽,便点了点头。于是,我就驮了一床被子进了医院的门。我所说的医院,其实是一所乡间卫生所,五柱头六间茅屋蹲在百里长堤脚下,看上去像个工地工棚。五十年代中期,这个卫生所只有两乘中药柜、一架褐色的铁碾和一个半新半旧的捣药铜臼,这是卫生所全部家当。四个医生,担负着三万多人的小乡防病治病重任。那天,我一进门,一个身着很旧的白工作服中年医生,胸着挂着一个听筒,蹲在火炉前面用扇子在扇火,火炉上的铝锅里煮着玻璃连射器和熏成黄色的布包。我不经意地又往药房里一望,见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正在捣药,“咚、咚、咚”的捣药声驱逐了置身在卫生所周围的二十多户村庄的寂静,一阵草药芳香味也弥散在小小卫生所。
那个围着火炉消毒的是这个卫生所唯一的西医,他姓李,是由部队转业复原安置到这里来的,他勤奋好学,吃苦肯干,自学成材,由部队卫生员成为防病治病的能手。由于他技术精湛,服务态度又好,四乡八里地的农民都找他看病。有一个年过半百的病人,来卫生所是由两个人用竹床抬来的,一下竹床,病人缓缓挪步,而且身子前倾,颤颤兢兢,后来步子逐渐加快,慌慌张张,步态不稳,难以“平衡”。李医生给他作详细检查,初步诊断为帕金森氏病,怕诊所有误,介绍他到武汉同济医院请专家确诊。那位教授很惊奇地说:“一个乡间卫生所,什么检查仪器也没有,能够判断出这样的疑难病症,真是了不起啊!”
(二)
卫生所四位医生,有三位是中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言辞,常处于沉默和安静状态,眉宇间透出静穆和慈善。他们看病,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全凭他们掌握的诊断基本功检查病体,判断病况。两年后,我当见习生,坐在刘老中医诊断桌对面,学习他如何临症,他正给一位躁动不安的中年妇女把脉,并详细询问了病情,然后又叫我复把脉,并给我讲解:病人舌边红,脉象沉弦而有力,可能是肝气郁滞,肝火盛而导致的。刘老用了疏通肝气的柴胡、生麦芽等药,第三天病人上门报讯,病人的肋下不痛了,大便通了,腹部也不胀了。中医师犹如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通过观察舌苔以及脉象,就可以判断出病人体内血液循环滞涩等情况,其办法多采取“清瘀”或“疏通”,来改善血液循环……在那段日子里,我恨自己才流学浅,该学的东西却没有很好学到手。不要看到卫生所那几位老实巴交的老师,尽管没有什么学历,也没有什么职称或学位,可他们却没有一点架子,只要病人一声呼唤,就乐呵呵地、不分昼夜为病人服务。凭着他们几十年的经验和一颗责任心,使许多病人甚至是危重病人,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竟而达到治愈。
(三)
那天,我坐在西医内科一条长椅子上候诊,当轮我前面的老太婆看病时,医生只是简单地问一下病人的症状,也不让病人详细叙述病程。医生胸前虽然挂个听诊器,好像是商品摆设样品,甚至连病人也不看一眼,就毫不犹豫地开出X线、B超、肝肾功能检查等化验单。化验结果来了,医生就开了三张处方,叫病人拿药去。
病人的女儿问医生,她妈到底得的什么病?医生不耐烦地说:“自己看化验单去…”紧接着是老太太后面的几位病人,看病的过程就成了一个器械到另一个器械的机械运动,而感受不到医学的温度。
那天晚上,我碾转反侧,好长时间没有睡意,思绪把我拉回到当年的那个小卫生所,那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和谐气氛确实令人回味。我真有些杞人忧天了,如今有些医生长期依赖器械和化验来看病,简真成了“器械”的奴隶。不可否认,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医生对疾病的诊断速度和能力,但不意味着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问、触、叩、听”的看病基本功不要了。盲目检查,也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和痛苦。如果一旦离开这些仪器,医生就束手无策,连小小的卫生所的医生都当不下去了。
几十年虽然过去了,当年卫生所那鄢老中医那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医生看病,首先是望诊(气色),然后是闻诊(气味),再是问诊(医贵问情),最后是切脉。四个缺一,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医生。”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胡越,笔名河边柳、荆芥,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80余万字,格律诗词300余首。诗文入选多种选本。作品《一个村庄的记忆》获“华夏情”一等奖;《黄州访古》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河道弯弯》和续集《细流涓涓》《晚霞集》。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