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雄:难忘大河区一中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回想起初中那段似苦涩似甜蜜、似不堪回首又似历久弥新的过往,许多尘封已久的记忆涌上心头,让人恨不得重新再走一回那难忘的初中生活。
记忆中的大河区一中教学楼是一栋东南走向的两层建筑物,进校时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层的教学楼在黄梅县大河区王枫乡已经是很好的建筑了。长长的单侧外走廊在建筑的东北侧,走廊上每个教室间都有方形的柱子,由混凝土预制的扶手和栏杆连接。教学楼外是参天的梧桐树,骄阳似火的九月,枝繁叶茂的树冠象遮天的大伞,给长长的走廊带来了清凉,走廊因此变得幽深,教室因此变得静谧。
教室靠走廊一侧有两扇门三扇窗。靠东边的山墙下是砖砌的抹了水泥砂浆面层的讲台,讲台侧面正对着教室的门,20来公分高的讲台上摆着老师的讲桌。讲桌下摆着两排并在一起两人座带抽屉的课桌,左右两边靠墙又各有两排。同学们按排分别编组,自门侧始分别为一至四组。一、二组和三、四组课桌间各有1米左右的通道,每排各有9张课桌,初一进校时人数大约是71人,不大的教室坐的是满满当当。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苦难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里就是我们学习的“苦乐场”。
进校时,由于个子小,被老师编在一组一排,有一扇窗在旁边。上课时,教室里除了老师的讲课声外再无其它声音,九月的阳光在清晨时会从窗外梧桐树的树叶间流淌下来,给教室的地上留下一个个移动的斑驳的光影.......
教室后也有一块黑板,那是我们的“学校园地”,班主任洪老师以“疾风知劲草”之意给它命名为“小草”。其实,我们班每个同学何尝不是棵小草,“在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歌声中,我们班的“小草”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强地在成长。
记忆中的初中生涯总是很饿,我们吃饭用的都是搪瓷的饭盘,又各有一把或大或小的饭勺,班长的勺子经过同学们今天考证确认是最大的,一位姓余的同学饭盘经过回忆确认有最大容量,差不多是个小号的脸盘。初中上午安排的是四节课,那时我没有手表,但每到第四节课的最后十五分钟时,我都会饥肠辘辘、腹鸣如鼓、坐立不安,全校的同学也都与我差不多。窗外传来我们期盼已久清脆的下课铃声那就是“冲锋的号令”,我们飞快地从课桌下的抽屉里取出了饭盘冲出了教室;当老师走下讲台时,先头冲出教室的同学往往已“冲锋”到距离教室二十米开外的楼梯边。如果当堂上课老师还有内容没讲完,拖堂了三、二分钟,其他班的已下课的同学早从教室外的走廊急促地冲过,隆隆的脚步声像载重汽车开过又象夏日滚滚的雷声,往往盖住老师的讲课声,老师们通常也只能无奈地咽下还想要谆谆教导的话,看着讲台下同学们期盼下课而露出焦虑的眼神,毅然宣布下课。往往也就是晚下课的这三、二分钟,食堂前排队打饭的队伍就变得很长,等待吃饭的焦虑变成了一片饭勺敲饭盘的急促、嘈杂的叮当声。
记忆中教学楼下是一片未经硬化的操场,操场西北边角落、教师宿舍前有一块篮球场地,那是全校唯一水泥硬化了的场地,这里也是全校师生的乐土。晚饭后,老师们通常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进行篮球对抗赛,甚至还举行过师生之间的对抗。年轻气盛的同学们在观看老师的比赛后,认为老师的篮球技术不过如此,有了“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想法。师生间的对抗赛因此进行得异常激烈,平时敬畏的老师而今可以平等地抵抗、冲撞,同学们都憋足了劲;老师们自然也不愿失去了师道尊严,在老师们强令将体育蔡老师作为学生外援的情况下,学生队还是技差一筹。
男生寝室在篮球场与教师宿舍相对的另一侧,窗户正对着篮球场,门口也有一排长廊,因为能避雨,这里放着同学们的自行车,自行车通常是家长用旧淘汰下来的二八式“载重”车,通常会放满长长的走廊,只留下门的出入口。寝室也是老教室改成的,两个班共用一间,我们一年级两个班就住在同一个寝室里,里面横七竖八地摆了二十几张上下铺的高低床。每人一张床是不够容下所有同学的,个子大的同学,二人一张;象我个子小,更“不幸”,和两个小个子同学睡在了一铺,其中包括学习委员和一位吴同学。有一次睡梦中竟然将同床的学习委员挤下了床,以至于班主任认为我和吴同学两人“都不会睡觉”,把学习委员安排到别的床上,从此我和吴同学终于享受了大个子同学的待遇,两人一床。大寝室、二三人一床的住宿环境,现在想来更增添了同学的亲密,每天下完晚自习后、熄灯前十几分钟的时光被我们称之为卧谈会,一天的趣事在这时会被谈起,每天我们也就带着快乐安然地进入梦乡。
毕业时,记得学校的大门侧贴有一副对联:“十年寒窗磨翰墨,一招比武显英才”,旁边的围墙上贴着长长的被各高中录取同学名单的光荣榜,我是落榜的“孙山”,火热的八月中旬是放榜的日子,不识愁滋味的我也觉得无脸见人,没有勇气立即去看榜,却在十余天后的一个下雨天,在学校门口看到红色的“光荣榜”被雨淋下一角,耷拉地挂在大门旁的围墙上,滴滴嗒嗒的雨象眼泪流到了我的心里。也就在那一刻,我像得到了甘露的小草获得了重生的力量,至此而后勇,心中暗暗有了“天空才是我以后成长的方向”的决心。
初中的时光一晃而过,一张张懵懂的面孔最后印在了一张毕业照上。看着毕业照上一个个三十多年前似熟悉又似陌生同学的脸,几位同学经过近半个月的癫狂,大家绞尽脑汁、群策群力想起了每位同学的名字,又将往事一件一件从记忆中找出。感谢班长、感谢微信,我们终于在微信群中聚集在一起。生活不易,境遇不一,但真情难忘。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同学,已经分头在各个城市中小集,期待着春节假期在家乡重逢。
秋风清、秋月明,尽管生活在异乡二十多年,我还是思念家乡的清风明月;生活不易,成长艰辛,我还是那棵在大河区一中的生长过的小草有着落地就能生长的能力。感谢我的家乡、感谢我的学校、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谨以此文致我的初中生活。
作者:余卫雄 黄梅县大河镇余苏村人,现居武汉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