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虎||我所知道的黄梅“吃新”之习俗

邓玉虎||我所知道的黄梅“吃新”之习俗

提及“吃新”,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大多从农村过来的中老年人,都曾经历过“吃新”。至于此习俗的来历及其在黄梅的表现,却少有人知。现在,笔者将所了解的黄梅“吃新”习俗作一介绍,是否靠谱,难作定论,请方家指正。

“吃新”溯源

“吃新”习俗,亦即“尝新”的习俗,古时称为“吃新节”,源于周代,与汉族农耕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相传,它起源于人们对谷神的崇拜,是祭祀谷神的一种活动。此活动在《诗经》、《礼记》、《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述。《诗经》“周颂·良耜”中就有“杀时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牡,有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其角。以似(通“嗣”,继续)以续,续古之人(指祖先)”的句子。《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开篇就有“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之句。

为何以“吃新”方式来祭祀谷神呢?对此,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说,在很古以前的某年,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暴雨,汹涌的洪水冲毁了人们的家园,大地一片汪洋,天地洪荒。逃难的人们乘坐诺亚方舟,来到被洪水围困的一座孤岛上,靠吃草根树皮,艰难地生存下来。想开荒种谷却无种子,因为谷种被洪水冲走了。一天,从汪洋中游来一条大狗,它奔到人们身边,从尾巴上抖落近百粒谷种,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将大狗视为谷神的使者。为了祭祀谷神,也为了纪念这次劫后逢生,人们在每年开镰收割之时,都要聚集一起,举宴“吃新”,庆贺丰收,感谢谷神,并祈祷神明,保佑来年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另一种是说,古时有一只“白雾妖精”来到人间,于每年秋收时口吐白雾,将要到手的稻谷毁掉。后来,“五谷神”下凡,广施法术,制服了“白雾精”,解救了农民。所以农民在新谷收割时举行宴会,请“五谷神”率先“尝新”,以示谢意。这两种传说虽不同,但却有相同的主题词:以“吃新”方式祭祀谷神。

黄梅“吃新”的区域、日期与主要程序。

据笔者多方考证,“吃新”是我国以种稻谷为主的省份盛行的农令之节,而安徽徽州、江西福安及鄱阳湖一带的农村最为盛行。因历史上江西移民填湖广,其习俗也随之流入他省。而我们黄梅更为特殊,因其在夏禹时属扬州郡,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庐江郡,三国属吴,晋复归庐江郡,有吴头楚尾之称;加之境域内各族大多来自“江西瓦屑坝”,就更加融合了吴楚的民风民俗,以“吃新”方式来祭祀谷神,就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黄梅农村也并非都作兴“吃新”。例如,笔者所在的老德化封二乡(后为化南乡)邓渡等沿东港河畔一带的自然村,虽有“吃新”一说,却不“作兴”这一习俗;而老封一乡(即现在的关湖至分路一带)、新开周桥与蔡山段塘以及濯港等地,则非常“作兴”这一习俗。窃以为,这还是与“吃新”是“对谷神崇拜”的说法有关。因为笔者所在的区域,历来是棉产区,崇拜谷神的观念可能淡薄些,而关湖、濯港等地是稻谷粮产区,崇拜谷神的观念就强烈些。是否如此,有待考证。

在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因为它以稻谷成熟为标志,其时日也就随着稻谷成熟期的不同而不同。从黄梅关湖等地看,一般而论,大多于“丰收在握”之际,即大面积开镰收割稻谷时举行;也有少数于“丰收在望”之时,也就是少数稻谷已成熟而大多数稻谷即将成熟的时候举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当时大都种中稻,则以中稻成熟期为标志,其时日大约在立秋与处暑之间,即在农历七月上中旬。因为此时正是中稻成熟期,所以有“处暑拿镰不问青”之说。后来,不种中稻,而广种早稻与晚稻,其时就改为以早稻成熟期为标志,大约在农历大暑至处暑这段时期内。因为各地水土、气候条件不尽一致,“丰收在握”或“丰收在望”的时段,各地往往会相差几天或半月。所以,即便在同一个乡里,各地“吃新”也会有先有后。如蔡山在大暑及其后几天,新开在立秋前后,而关湖一带则在处暑前后,他们习惯将“吃新”称为“过月半”,在接客“吃新”时,往往说“接您到我家过月半”。

古时,“吃新” 的程序比较复杂。笔者儿时听一位张姓老先生讲了黄梅下乡的“吃新”过程:清代前期,“吃新”以姓族为单位举行大型祭祀仪式。其程序既复杂,又隆重。有歌有舞,有龙灯有庙会,全族集中宴饮,直到桑柘影斜时才散场,此时,家家才扶得醉人归。 

清代后期,演变成以家庭为单位,程序大体是“吃新”前几天,男丁们来到自家稻田,精心摘取颗粒饱满成熟的“娥刁”(指谷穗),捆扎成束,将一部份悬挂在门厅两旁,一部份供在中堂的桌案上,为祭拜谷神与祖先作准备;妇女则将新谷“擂”成新米,磨成新米粉,发成新米粑。祭过谷神、祖先后,全家按长幼入席就餐。食品虽较丰盛却不铺张,以新米发粑与绿荷做蒸笼垫服蒸成的新米粉蒸肉为主,配以新米饭与新米粥,佐以鸡、鸭、鱼、新黄豆打成的豆腐与葫芦、南瓜、黄瓜、茄子、豇豆、辣椒等时令蔬菜。民国时期,黄梅的“吃新”程序进一步简化,除去了一切繁琐的内容,只突出一个“新”字——以吃新谷米为主。这时的“吃新”所请的对象主要为帮忙割谷者。当时,为及时将稻抢收回家,或三户或五户实行换工制,今日甲与丙到乙家帮忙,明天乙与丙到甲家,后天甲与乙又到丙家。于是每家在开镰前,就宴请换工的各家当事者,并请亲朋上门相陪“吃新”。同时,还向左邻右舍送上“新米粑”,并说“请尝尝新”,以示乡情友情。

据笔者所知,解放后,特别是互助合作化后,农民都是人民公社社员,生活在大集体中。于是,“吃新”的程序就更加减化与简化了。“吃新”祭祀谷神的本意已不复存在,也无换工的交易。在双抡时节,以家庭为单位,加几个菜佐餐,谓之“加餐”,以增强体力,好进行双抡。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请来亲朋好友一起会餐,以增进亲情友情。所以,1999年12月出版的新编《黄梅县志》下卷《民俗编·岁时节日·时令节日》中的第8条《吃新》款写道:“早稻收割季节来临之际,农村家家户户加餐,既为抢收抢插作准备,也为早稻即将丰收而庆贺,谓之‘加餐’。”

由上述可知:黄梅的“吃新”,既有祭祀谷神之义,又有换工互助与加深乡情亲情的内容。窃以为,“吃新”于黄梅,还是一种邻里团结互助与亲友加深感情的传统风俗,是黄梅的又一非遗文化。

作者:邓玉虎  湖北黄梅人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原县楹联学会会长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