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向性与潜移默化的日常状态
上次因为时间太晚,所以复制了陶陶说的话就完事了。这几天一直想说但是实在是忙到脚打后脑勺,时隔几天,幸好还在。
回顾一下陶陶的主题意思:既然你明知不对还去做,那就不该去抱怨。
我也就说说这方面的,我的一点看法。
我的父母在我看来是十分优异的。相比较而言,我的父母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是超过我的。所以到现在为止,在我看来,我父母能够给予我很大包容的原因便是他们不断的学习。当然不是因为包容了我就是学习,而是在对待事物的观点的看法。
当然,我的父母也会随着一些潮流观点而改变立场,在我看来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我小时候愿意看球,家父也就会陪我看一看。离开家多年,家父早就不像以前的时候那样看球,但是在闲暇之时也会看一看比赛。父亲并非那种某个队的球迷,自打姚明退役之后,父亲可能很少特定的去为某只球队欢呼。过年回家,家父告诉我他现在喜欢勇士的比赛,因为流畅,而且赢球。
随着时代的改变,去改变自己的思路,我觉得并非是坏事情。
当然我也并非优秀,我只是觉得我至今没干什么坏事,没事在自己的地方扯扯皮,还算是不烂。所以我觉得在我的成长历程当中,我父母的学习性,让我有些体悟。
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着不回老家,父母还是选择支持的原因。不是我混的多好了,而是他们在换思路看待。
说说当时的那篇文章,大体就是父母拼了老命,孩子却在享受生活。这种文章自然是会受到关注。关注点就是,自己弱势的关注点。人嘛,都会觉得自己委屈,就算这个事情在自己身边没有,也好像自己受到了委屈。就像小时候我看《老男孩》看哭了,就觉得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切那般。实际上狗屁,就是代入感太强。
但是实际上是,有无数个人有这样的代入感。所以这些文章可以获得阅读量和关注度。可文章说的事情是对的么?就是放屁。就这四个字,就是放屁。
当这种观点受到认同的时候,才正是病态的时候。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量力而行,而是让他们享受然后自己拼命。一方面说自己爱着孩子,另一方面要表现出自己的辛苦。这种说好听的叫做表里不一,说不好听就是臭不要脸。如果身为父母觉得这件事情是错的,还要坚持这种错误的状态,那就是在误导。你可以不去那样做,又要受制于道德的约束;但是那样做了,却又让自己矛盾重重。那这种教育的方向就是错的。
这会将潜意识的意识形态带给自己的孩子,而后在自己的孩子成长后,这种意识形态只会默默的生根发芽。
说到底,自媒体是需要良心的。另外,在这个自媒体没什么良心的年代,希望每个人能认清是非。不是随随便便几句话触动心弦就是好东西。但偏偏繁杂的东西能在你的印象中种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这种负面情绪自然是越来越让你变得焦虑。
如果说,真的有这种情况,该是如何。选择很明确,要么既然是爱,那就深爱。自己的孩子,拼了命也要给他好的条件,让她好好看世界。要么,明确的告诉他,想要你自己的生活,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唯有见过,才能走过,只有走过,才能成长。
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因为一旦选择,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就算是考试,当你涂好了卡,交好了卷,你就已经没有改变的余地了。
所以教育的方向说白了还是父母来定的,这条路怎么走,是在经历了自己二十几年的人生路中,展现给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父母认为对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让他多看多见多想多听,就算没有条件去看世界,也可以多看看书。这可不是谈恋爱感动一下子的事情,这是言传身教的影响。
虽然难以保证所有父母都能够去找对一条多好的路,但只求这路一路向阳。
所以说这和谐社会多重要,以后孩子的教育也有保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