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先生笔下的昆明映象

昆明,从我第一脚踏进这座城市起,已经居住了近二十年。它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平坝,为云南第二大坝子。曾经的稻田万顷,现在是高楼林立。“昆明”一词源于古代少数民族昆明族的族名,属氐羌人后裔中的一支,族群之名派生为地名。

昆明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00多年的建城史。元代著明政治家,成吉思汗西征时的帐前侍卫赛典赤,至元十一年被派到云南建立行省,他奏请设立云南行中书省,云南首次以省级行政单位出现,行政中心从大理迁到昆明。曾经的滇国王都,南诏上都,大理东京,南明滇都,正式成为了省会城市。赛典赤主滇期间,规划市镇,修建学府,大兴水利,惠及后世。五百里滇池,水源35条河流,排泄口只有一处——海口。雨季泄口泥沙淤塞,海水倒流,淹没田舍,倒灌入城。治水大军,北部九十九泉引入盘龙江,修建后人称为“春城头上一碗水”的松华坝。赛典赤骑着毛驴上任,一生廉洁自律,造福百姓累死。后人描述送葬的场面是这样写的“远近闻之,如丧父母。”“号泣震野,百姓巷哭,连日不绝”,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人,人民群众是不会吝惜眼泪的。

昆明人普遍的特点是淳朴、厚道、包容。和昆明人打交道,说话诚实而坦白,初听起来有点意外,有时突如其来的真话甚至像假话,初次相聚的信赖,像他乡相遇的故友。他们不去看远处模模糊糊的东西,而是认认真真做眼前清清楚楚的事情;他们不去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烦恼;他们不为自己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懂得生命只在于今天,把一代人做的事,干得扎扎实实,一代接着一代干。

昆明人爱说老乡,但他们不太提京城里的大官,也不说富豪榜上的商贾,直接说:郑和、聂耳、兰茂……是我们昆明人。1371年,郑和出生在昆明滇池畔的晋宁县,从小在滇池边长大,常在湖中游泳,会说阿拉伯语,聪明伶俐,机智深远。十二岁进宫受宠,才德出众,慧能超群,被皇宫高僧道衍所召,接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自1405年至1433年,他以熟悉双种语言,前后二十八年,率二百余艘远洋船队,两万余名将士,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劈波斩浪,七次远航印度洋、大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八十多年,比麦哲伦环航全球早一百多年。郑和是第一个从滇池走向世界的昆明人,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航海家,是世界海洋第一人。他的航海之行没有用武力征服威胁任何一国,而是将中国的丝瓷产品、农贸产品、百工技术,传播到其他国家,为所到之处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他奉旨最后一次出使西洋,返回途中,辞世于印度南部西海岸,时年63岁,赐葬于南京牛首山。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拓展,为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我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走了一趟,在东南亚等许多国家,把郑和奉为神明,立庙祭祀,立碑纪念,立馆展览,难怪昆明人引以自豪。

约五百年后,1912年的一天,昆明甬道街72号那家成春堂药店关着门,门上贴着“本店一周内谢客”的告示。那天在药店二楼的店主聂鸿仪的主卧里,随着一声清脆的婴啼,奏响了一支欢快的生命交响曲。这户人家的孩子从小喜爱音乐,乐感十分强烈,耳朵十分灵敏,这个孩子就是聂耳。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东北,铁蹄伸向华北,聂耳带着满腔激愤创作了三十七首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是当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候,以铿锵有力的音符,发出愤怒的号角,唱出民族的心声。当时,这首歌不仅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的电台经常播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建议这首歌为国歌,同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作为国歌唱响。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昆明人为此感到振奋与骄傲,把聂耳就读的学校取名为昆明学院,还办起了聂耳音乐学院。

昆明人在交谈中,自豪地还提起一个人,他叫兰茂。我拿着这个名字,读《中国药学史纲》,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兰茂所著《滇南本草》对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兰茂在祖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兰茂自幼天资聪颖,酷爱本草,走遍滇南,遍尝百草,采集标本,绘制图形,搜集单方,几十年如一日。后隐居乡间,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四面八方求医者络绎不绝,他看病无论富贵贫贱一视同仁,医德高尚,名扬四海;医术高明,药效奇特。省内外广泛使用的“复方黄石感冒片”“灯盏花注射液”“复方抗炎片”是根据此书配方生产被广泛使用。《滇南本草》成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2年。全书约10万字,介绍药物544种,附方600多个,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的高度认可和学界推崇,并被东南亚各国所采用。兰茂的医学著作还有《医门揽要》,上卷论脉法,下卷论方症。他涉猎广泛,爱好音乐,颇有造诣,著有云南第一部声律启蒙读物《声律发蒙》,在中国音韵史上树起里程碑。兰茂爱好文学,撰写了云南第一个南曲剧本《信天风月》,晚年以诗为伴,他的价值被千秋颂扬。昆明现在还有多少兰茂似的人物,是社会的财富,人才并不全靠培养,更是发现并真心扶持。昆明滇池里的金线鱼赛过长白山的人参,昆明地区种类繁多,药效独特的药材是云南天然药库中的奇葩。

昆明的云,是天上流动的诗歌。我在昆明见过一次难忘的彩云。那是十年前,临近中秋的一个上午,西藏来了一个党外人士代表团,我领着他们参观官渡古镇的十相自在塔。八百年前一位云游四方的高僧建此塔的初衷是,护佑所在的昆明,吉祥圆满,眷属和睦,夜梦吉祥,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正当他们在塔前盘腿端坐,仰望天空时,忽然,一位年轻人大声喊道:“快看,彩云显现了。”大家向上仰望,只见火红红的一轮红日,高悬在蔚蓝的天空中,把四周团团块块的云朵,烧得鲜红、朱红、橘红。这时,太阳的右边一朵云轻轻地飘了过来,遮住了阳光,因为这云层薄,四处漏出来的丝线般的光线随着太阳迅速移动,强烈的光芒把分散在四周的云朵依次照亮。云是水做的,阳光透过水汽,随着云层移动,毛茸茸的云层不时轻盈疏落,屈卷轮滚,飘散聚合,色彩形状变化莫测,刚才是粉红色,一会又是浅绿色,又变金黄色、铁灰色、灰白色,有时几种色彩交相辉映。太阳像牛车轱辘那么大,像炼化的铁水一般红艳,迅速地在云层里窜动。代表们精神振奋,双手合十,朗朗祈颂,祝愿这彩云给昆明人带来吉祥安康。昆明的云如锦,如画,如诗,如歌,离奇变幻,灵动飘逸,有重如铅锭的乌云,轻如披纱的残云,有巍然屹立的停云,哀哀怨怨的愁云。

昆明的花,是春城亮丽的时装。描述“春城”状貌的诗句数不胜数,首提“春城”者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最常用、最贴切、最出名的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新。”翻开历史,杨慎生于四川,36岁“被逐罪臣”离开京城来到云南,在西山脚下,滇池湖畔住了30多年,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来自他所写的《廿一史弹词》第四段。昆明街头,夏天可以看到穿着皮衣的行人,冬天可以看到穿着短裙的姑娘。从家家户户的阳台到大大小小的公园,从吃饭的圆桌到行车的马路,到处是花的世界,时时闻到花的香味。挂着铜铃、驮着物品,由城里回乡的驴马,头上插着鲜花;在城郊肥沃的农田里,犁地的牛头上插着鲜花;穿着绣花布鞋、披着五彩大绸巾的新娘头上也插着花,现代婚礼中迎接新娘的豪华车队,都被鲜花装饰着。花是春天的颜色,春天的标志,春天的情感,春天的报告,昆明是实至名归的“春城”了。斗南更是全国知名的鲜花种植基地和市场集散地,这捆花今早还在昆明,中午就在北京的会议室中摆放着;这束花早晨在昆明,晚上在巴黎机场将它送给客人。昆明花的品种太多,很多连园艺家都叫不上名字来;昆明花的色彩太艳,很多连画家都调不出颜色来;昆明花的形状太奇,很多连作家都找不出词句来描述。

昆明的水,是城市灵动的明眸。昆明是个水城,穿城而过的有盘龙江、大观河、宝象河,还把滇池当枕头睡,又怀抱着美丽的翠湖。四周山上的溪流如蛛网,泉眼如蜂窝,据说城市蓄水面积和威尼斯差不多。单说滇池,远望烟波浩瀚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天地,水鸟贴着水面低飞觅食,小舟载着帆叶若隐若现;近看,排浪裹着白色泡沫翻滚着冲向岸边,带着腥味的海风清新扑面。滇池宽阔的水面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既有湖泊的秀丽,也有大海的雄浑。

在滇池喂鸥是人生一大快事。昆明人都记得,1986年秋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一群海鸥,小巧而清俊的身子,尖尖的红嘴,通体雪白的羽毛,宛如天仙,蔚为壮观,几乎遮住了昆明小半个天空。此后,到滇池过冬的海鸥逐年增多,它们一层层、一片片从湖面陆续起飞,转眼,遮天蔽日,满天都是悦耳的鸣叫声和不停拍打着的雪白的翅膀。有时又齐刷刷地飞落,漫天飞降,纷纷扬扬,像一场大雪将湖面完全覆盖。滇池大坝是昆明人亲近海鸥的最好场所,那四五公里长的堤坝,地面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空中海鸥翻飞,欢声鸟鸣,人们手里拿着面包、饼子,掰下一块块投向空中,成群结队的海鸥飞速地从人们头上掠过,敏捷地衔走。

“海鸥与老人”的故事,在昆明家喻户晓。一位平凡而善良的老人从大批的海鸥飞抵昆明起,每年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来新鲜的面包,来到滇池畔喂海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人认识海鸥,海鸥熟悉老人,从最初的人往空中投食、鸟在飞中抢衔,到海鸥落在老人身旁、老人亲手喂。后来老人不幸去世了,大批海鸥仍然云集在老人常到的堤坝附近,飞舞啼鸣,不忍离去。好心人将老人的照片放大装在镜框里,插在湖畔,成群的海鸥飞过来,或轻轻地落在镜框上,偏着脑袋左看右看,恋恋不舍,或在旁边上下飞舞,吱吱啼鸣。

从古至今,唐、宋、元、明、清历代学者鸿儒、文人墨客,以雄文华章、诗词歌赋、碑刻楹联,倾情讴歌昆明的风景名胜。元代王升的《滇池赋》首次提出昆明八景,被称为昆明元八景。以创作“八景诗”来赞美一地的风景,是我国的文化传统。清咸丰年间,昆明平民画家张士廉作了一组《昆明八景图》邀请文化人前来配诗题词,以诗配画,诗传画意,画展诗情,这八景流传至今。1991年新闻媒体发起“昆明新景大家评”的活动,1992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昆明十六景”。其中既有老“八景”中的古迹,也增加了新的胜景,昆明的美是天下美中的最美。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180字的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这是精神的;距离市中心40公里的石龙坝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水利发电站,这是物质的。中国大部分城市夜晚尚处于黑暗的时候,昆明的夜晚却大放光彩,中国大部分市民早餐稀饭、馒头的时候,昆明的许多市民开始泡咖啡,吃面包。

在昆明,不登西山看日出,到了昆明也枉然。我曾在普陀山看过海上日出,在九华山看过云中日出,在峨眉山看过山顶日出,都各有特色。但记忆中,最瑰丽、最壮观、最难忘的一次看日出,却是在昆明的西山。昆明人把西山比喻为睡美人,从城里看,西山的造型特别美,它就像一位仰卧的美人,面庞清秀,乳峰丰润,腰身细长,飘动的长发渐行渐远,最后隐藏在滇池边雾蒙蒙的天际,线条柔和优美,姿势恬静淡雅。难怪明代被流放于云南的状元杨升庵在西山安居度年,建于明朝的升庵祠就坐落在山下的丛林间;云游大侠徐霞客在西山歇息流连,并在他的游记中细致描述了此间的迷人景色;还有传说,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从南京逃难到云南,也曾在此挂单驻足。

我在西山龙门看滇池,也是一个早晨,纵目远眺,滇池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水平如镜,东方的云霞越来越红了,渐渐地,整个滇池和天空都仿佛着了大火似的,火红一片,那水与天仿佛都被大火熔化到一起,分不清界限,转瞬就在这红海深处冒出一个更红、更亮的圆滚滚的火球,越冒越高,不经意间明亮的火球跳出红色的滇池水面,稳稳当当搁在水上。不久,天空水面的颜色变得橙红、橘红、粉红,太阳在云层里辐射出万道明亮的光柱,西山、滇池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美丽的金光。看着眼前的一幕,瞬间,时间停止了,心情点亮了。

如果曾经把教育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昆明有一文一武两所名校。陆军讲武堂,共和国的首位元帅朱德委员长,南亚两个邻国的国防部长出自这所学校。西南联大,“两弹一星”的骨干力量,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众多两院院士出自这所学校。如果把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昆明有双塔烟雨、筇竹罗汉、曹溪印月,都是历史人文景观的融汇。如果自然景观作为城市的名片,昆明有石林奇观,九乡洞天,睡美人山,都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独一无二。昆明市是一座让人不惜笔墨书写和大加赞美的城市,今天自然、生态、气候、文化、风情作为资源的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的时候,昆明要拥抱宾客,拥抱世界。

来源:云南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