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随笔】 亚林: 《〈孟子〉二章》之新解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细究之,原文可这样来把它捋顺: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女之不知礼,甚矣!)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予观夫公孙衍、张仪之行径,绝类妾妇之顺从,与丈夫之名节,相距何止千里?)
(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如是,就能理顺文意了。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篇文章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部分文字,多种译文,皆不得真义!
常见译文: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其实,这里意思是递进的,可译为:
一个人,常常出错,(自省自觉)之后他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茅塞顿开,心思通明)之后他才能奋发;(将担负大任的庄重)表现在脸色上,(将担负大仼的心迹)流露在言词中,之后别人才能理解(并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