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蓝田的山岭原川(1、名胜古迹篇)
徜徉在蓝田的山岭原川(一)
文丨刘少青
蓝田,美玉的故乡,这里有着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
终南山的东南部有座山。
她是座名山。
既有华山的险峻阳刚,又有黄山的妩媚秀丽。伫立玉皇顶,东眺西岳华山,北望渭水茫茫,南观群山连绵,西瞰古都长安。诗圣杜甫形容她“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刘玑赞美她“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 秦汉隋唐时期,它是京畿往来东南的交通要冲,许多文人墨客,迁谪骚人在此留下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是唐朝大诗人韩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而遭贬潮州,行至蓝关古道受阻大雪而抒发的悲叹。他的侄孙,被称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修炼成仙。現存的碧天洞,成仙岭,舍身崖,林英嘴,铁瓦庙都是传说中有关湘子炼丹修身,羽化成仙的遗迹。
这山出神仙。
一是种玉的杨伯雍,一个是葬母的孝子王顺。
贫苦青年扬伯雍在山顶搭庵施茶,三年如一日,感天动地。太白金星变身老翁两赠玉种,并让他转告穷人须晴日在山中青烟缭绕处采玉,伯雍亦因玉成就美满姻缘。又因周礼认为“玉之美者为蓝”,因此就演化成“玉种蓝田”的美谈。李商隐《锦瑟》诗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名句,引用的就是这一典故。因此蓝田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的县名,蓝田县也被授予中国玉原产地的美誉。
蓝田玉多称“菜玉”:质地坚硬,色彩斑澜,光泽温润,纹理细密,一玉多色。有翠玉、墨玉、彩玉、汉白玉、黄玉等种类。
历代诗人题咏蓝田美玉的诗词很多:东汉班固《西都赋》有云“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唐诗人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揭露了官府强征青壮男丁蓝溪釆玉的暴行。唐诗人李贺《老夫釆玉歌》中悲叹:“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揭露了统治阶级仅仅是为了“琢作步摇徒好色”而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红楼梦》中史湘云《咏白海棠》诗中云“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则是借蓝田玉咏怀。
秦赢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命丞相李斯篆文,以鱼鸟刻之。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谱》中记载:“秦传国玺,以蓝田水苍玉为之”。秦朝这枚“传国玉玺”成为后世各朝证明正统而你争我夺的国宝,引发了多少勾心斗角,明枪暗箭,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故事。
传说明皇李隆基给贵妃杨玉环的定情物“玉带"就是用蓝田玉雕琢的。由于玉环小名曰“芙蓉”,故玉带也叫“冰花芙蓉玉”。
因此,这山又是座玉山。
古时候,玉山下有个叫王顺的青年人,其母去世,他不畏酷暑严寒,不辞辛劳,三年如一日从山下一担一担担土上山葬母,感天地,泣鬼神。母葬后,他在山上修炼成仙。白居易诗赞“夕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说的正是他。父老乡亲为纪念王顺,弘扬孝道,就把此山改名王顺山。现在玉山还有孝母祠等遗迹。
所以,这山还是座孝山。
这河有个性。
不随大流,与众不同。中国的河绝大多数自西向东流。可从蓝田境内终南山流淌出的滋水、浐河及鲸鱼沟却偏偏任性地从东向西流。尤其是滋水,还有一个很大气的名子:霸河(后改“灞河”)。灞河有四大源流:清峪、流峪、同峪、倒沟峪,它们在玉山镇汇流后始称灞河。灞河有辋川河、浐河两大支流。109公里长的身躯,弯弯曲曲婉蜓如巨龙,孕育了华夏远古的先祖。
这岭很闻名。
1963年,在蓝田县城西北十公里的洩湖镇灞河右侧高地陈家窝,发现距今约50——60万年的老年女性下颌骨和十枚牙齿化石。1964——1965年在城东十六公里的灞河左侧高地公王岭,又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的亚洲北部,至今唯一见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猿人头盖骨化石,还有石器工具、42种动物化石及猿人使用火留下的灰烬和炭屑。工县主要是粗糙的石制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及石核、石球、石片等200多件。动物化石有鬣狗、野猪、三门马、剑齿虎、剑齿象、短角丽牛、大熊猫、爪兽、毛冠鹿、猕猴、巨貘等。
一百万年前的秦岭没現在这么高大雄伟,暧湿气流长驱直入蓝田地区。加之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气候湿润,水草丰美,林木茂盛。釆猎、捕捞条件具备,有完整的食物链条,适宜猿人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散居于灞河中下游的陈家窝、涝池河、沙河、红河地区。
这庙不一般。
骊山山顶九龙头有一座不同凡响的庙叫人祖庙,也叫人宗庙。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
据说远古时,在骊山南麓蓝田西部有个华胥国。首领是女性,叫华胥氏。华胥氏踩了雷神的大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了对龙凤胎:伏羲与女娲。兄妹长大成人后,有一天,母亲华胥将逝,临终对儿女说:不久将有巨大灾难降临人间,你二人要结为夫妻拯救人类。我死后,你们葬埋我后快上骊山九龙头避难,言毕咽气。葬埋母亲后,兄妹二人登上骊山九龙头。不久,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败,气得用头猛撞世界之柱不周山,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折神鱉巨足撑起天之四极。并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五色石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用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剩下一块丟到青埂峰下。谁知此石经过炼獄之苦后,灵性已通,自惭形愧,日夜悲号,后被神仙点化,脱胎成人,降生贾府,与金陵十三钗相伴,成为大观园里的贾宝玉。
这就美丽的神话《女娲炼石补天》。
却说女娲补天后,面对洪灾留下的一片狼籍,看看荒无人烟的寂静世界,为传承人间烟火,繁衍人类,实现母愿,兄妹二人遂指一对石磨向天祷告:若石磨从山顶滚下合二为一,二人即成婚。说完,二人各持一扇石磨从骊山九龙头同时南向滚下,谁知滚到山下沟底的石磨竞然严丝无缝地合在一起,于是兄妹二人秉成天意结为伉俪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成为人类祖先。这便是“滚磨成亲”的神话传说。現今磨盘沟里还真有一块酷似磨盘的大石重叠在一起。据说形容男女般配结成夫妻的成语“天作之合”就源于“滚磨成亲”的典故。而婚礼上的“一拜天地”就是对天地作证的感恩,还有过去洞房花烛时新娘头顶的“红盖头”,也源于伏羲女娲婚配时女娲的害羞与难为情。
神话毕竟是神话,传说而已,不信也罢。不过史料和实物却是铁板钉钉,《太平环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载:“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有“蓝田有华胥陵、尊卢氏陵、女娲氏谷遗地,史称三皇旧居”。据说华胥氏传嗣炎帝黄帝,史料称“黄帝昼寢,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所以华胥氏被誉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华胥氏崩,入葬故里蓝田孟岩。与华胥氏有关的古迹在蓝田还有:阿氏村(娲氏村)、女娲堡、女娲台、补天台、磨合山、人宗庙、华胥谷、画挂台等。
华胥——华夏——中华,一脉相承,可以说“华胥氏"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
近年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各界人士在这里隆重举行“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便是人宗庙的庙会,人生人海,焚香叩拜,纪念伏羲女娲。
这寺影响大。
在今普化街南,灞河左侧山腰有座寺,.自古就有“圣访仙居”之称,这就闻名中外的悟真寺。
它始建于隋,鼎盛于唐 。当时有殿宇庭堂四千多间,僧众一干余人,山场田地五千多亩,占地六平方公里,白居易“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也才游了寺院群落的十之五六。
隋唐时,这里高僧云集,仅百年间,从全国各地名寺大院来此的名僧近二十人,皆为德高化广,神智超异,帝王归敬,道俗尊仰之辈。但真正令悟真寺史上留名,斐声海内外的是善导大师。他因年轻时常住悟真寺故号“终南大帅”,又因口中常念佛号“阿弥陀佛”随出光明,尊称“光明大帅”。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悟真寺开创净土宗,使悟真寺成为中外闻名的净土宗祖庭。唐时,日本,朝鲜的学问僧及留学生多批次来悟真寺学习,把善导大师的著作带回本土弘扬广大。至今,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佛教徒还奉善导为祖师。现在日本十多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多家寺院命名“善导寺”,而以善导别号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 更多达百家。善导大师五十岁后多住京城长安 ,著书立说,弘扬佛法。所写“弥陀经” 十万卷,三年蠃得倾城归信,士女奉其数无量。一时间“家家敬观音,人人称弥陀” ,屠户改业,满城断肉。 可以说善导大师是悟真寺的魂、神、灵、命。无善导则无悟真寺,反之亦然。
悟真寺是座文化宝贵。古今题咏的诗词无数,仅唐宋时的白居易、王维、韦应物、孟郊、贾岛、王安石、苏舜钦等诗人留赞的诗词多达四十余首。特别是自称“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的“诗魔”白乐天更是留下了一百三十韵,一千三百字的长诗,无疑为悟真寺锦上添花。
这庵很特别。
它坐落在一个形似卧鱼的小岛尾部,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南有青山耸立,周围河水环流,故名水陆庵。
庵初为秦藩王朱怀卷的家庙,后成为悟真寺的下院,是举行“水陆大斋”“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庵由山门、前殿、中殿、配殿、后殿组成,整个殿宇高屋建瓴,飞檐翘角,富丽堂皇。五间宽的后殿里的彩色群像集绘画、建筑、音乐、雕塑为一体,无论圆雕、浮雕、楼刻都无与伦比,精美卓绝。所塑亭台楼阁、飞龙舞凤、花竹虫鱼、飞天走兽,尽管造型、身姿、表情、服饰各异,但都形象生动,细腻逼真。
与别的庵不同是她里面没有尼姑而全是和尚,这是因为历史上悟真上寺遭毁,和尚全都集中到了水陆庵的缘故。
水陆庵彩塑尽管以佛祖的出生到涅槃的生死过程为主线,佛祖一出生就行走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口占箴言:“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突显其无视天、地、人三界的高贵与法力无边的自信,但孔丘、释迦、老聃共奉一庵本身就体现了治世、治心、治身的统一、兼容。说明佛教传入东土的过程有吸收融合当地人文世俗的本土化发展完善的趋势。
现在在此举行的水会音乐,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唐代宫庭音乐,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而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普化的全岭村有被国家指定的唐乐传承人。
这川出“诗佛”。
从悟真寺翻过山梁进入一片较宽阔山川,因诸谷水流如车辋环輳,故称辋川。辋川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
辋川的出名不仅因其风光旖旎,还在于古代名人多隐于此。唐名相宋之问早年居于此地。唐天宝初,奸相李林辅执政,王维因为李政见相佐,心情抑郁不得志,便买下宋之问在辋川的别业,遂徙家蓝田,在辋川过起“参禅信佛”,半官半隐的生活。“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他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年移家辋川山林隐居之因。
王维依据辋川山形水势植花木,堆奇石,筑亭台,造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二十处景观,把二十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兼具耕牧渔樵的的综合性园林胜地。
他醉心林泉,寄情山水,厌恶政治,一心向佛。“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是其内心写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山中春夜图!“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夜幽林在其笔下竞如此清幽绝俗,空明澄净!
诗人常与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泛丹往来,鼓琴唱合,为辋川二十景留下四十首五言绝句,取名《辋川集》。王维还画《辋川图》,首创水墨山水画,被称为“画界南宗鼻祖"。
诗人,亦是画家。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诗佛”,也是“画宗”。存诗400余首。
他生话在辋川,创作在辋川,去世后葬在辋川,他与蓝田的山水溶为一体。
他已成为永存人民心中的蓝田人!
离王维别墅不远处还有溶洞。
锡水洞,据传说是一高僧用锡杖通开而得名。洞顶乳石倒挂,洞壁石乳流波,石柱,石抱,石笋罗列其中,彩灯映衬下熠熠生辉,美仑美焕。其中“晚霞驼玲”“仙女沐浴”令人叹为观止。整个溶洞,犹如地下水晶宫。附近还有凌云洞、耗子洞、黄龙洞、碧天洞、龙洞等洞窟。
这泉明皇赐名。
辋川南五公里终南山下有汤泉,始于汉,盛于唐。玄宗时大兴土木建成“玉女、融雪、莲珠、澈玉、濯缨”五池。玄宗始名“大兴汤院”,分别供官绅、军人、妇女和平民淋浴。明皇与贵妃最早在此沐浴,后见这里洗浴者多,为了不与民争利,才移驾华清池。
汤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许多患者多年的沉疴痼疾在此浸泡、喷淋、畅游、蒸洗、按摩后消声匿迹。特别是阳春三月桃花水,泡洗更有奇效,“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就是古人对汤泉的肯定。碧水湾、天潭温泉是主要洗浴场所。
温泉附近有石门关、棋盘山、光武帝刘秀避难洞、刘秀与殷丽华沐浴化为双鱼的传说及佛山寺、龙泉寺和八里原上的真武庙等古迹。
焦岱村的汉代“鼎湖延寿宫”遗址,是汉武帝时上林苑最东边的一处离宫。
这原很神奇。
原上有白鹿,沟里有鲸鱼。“白鹿原上听鹿呜,鲸鱼沟畔观鱼跃”。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原上,人们以此为祥瑞,是以得名焉”。故人们把白鹿也叫神鹿,传说凫峪的鹿走沟畔就是白鹿羽化成仙的地方。据说隋文帝登基前请风水先生择宝地建都,选中了城北龙首山,负责建都的大臣因耳背误听成白鹿原,于是派人在白鹿原四周下桩并准备择吉日动工,鲸鱼闻讯恐负帝名,连夜西逃把河水拉成一条深沟,逃到西安西郊鱼化寨,这便是鲸鱼沟的来历。鲸鱼沟两岸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不少文物。
白鹿原是是汉唐时上林苑的一部分,古时王公贵戚常来此狩猎,诗人白居易曾为白鹿原赋诗一首: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白鹿原古时草木茂盛,风景优美。一天韩湘子路过,见此美景啧啧赞叹,遂邀其它七仙来此赏景,面对巍巍南山,耳听鲸鱼沟溪水潺潺,八仙深深陶醉,留恋忘返。于是后人称此为“聚仙坊”。
白鹿原孟村镇蒋寨村东有一古寺,建于西魏时期,唐初被武则天建成清凉宫,成为高宗皇帝避暑、疗养和幸游的一座离宫。《长安志》载:“清凉寺,清凉废宫也”。唐文明八年(883年),武后于此置僧寺,以旧宫为名。后有一文士在《题故清凉寺》诗道“清凉寺本清凉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可见当时清凉宫多么壮观!
(一、名胜古迹篇)
未完待续,请您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 刘少青:蓝田白鹿原人。自幼酷爱文学,尤喜散文、小说,诗歌。以追求清新、流畅、明快、生动、活泼、形象的文风为己任。在丝路原创文学、滋水美文、西部文学、乾陵文苑等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
转载授权请联系主编 微信:mxy2722801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滋水美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