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住房变迁史 | 作者:赵向波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我们家一共搬了四次,期间还盖了两座房。如今,我们一家人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的“小洋房”,享受着小区物业细致、贴心的服务。
听母亲讲,我们家最早住在西街老村老七队(原焦作市汽车运输公司七队)东边的一座四合院里。房子是当时的济源县革委会分给我们家的,总共两间半,大约二十多平方米。爷爷、奶奶住在靠院门口的一间,大概有七、八平方米,带堂屋的一间半住着父母亲和我,屋里摆上一张床,再放上一张桌子,基本上已经没有地方了。虽说挤了点,但好歹有了安身的地方。妹妹出生后,我的姑姑又带着一家三口在我家住了很长时间,家里显得拥挤不堪。于是,父亲和母亲开始筹划着搬出去。
第一次搬家的时候,我大约五岁,我们家从四合院搬到了宣化百货楼和人民商场的后面,过去那个地方称为“尿骚胡同”。当时,家里东拼西凑借钱盖起了一座三间砖瓦房,西头一间父母住,东边那间是爷爷、奶奶、我和妹妹一起住,中间是堂屋,一间多用,既是厨房又是餐厅,亲戚朋友来了是客厅,我和妹妹放学后,常常趴在堂屋的水泥板条几上写作业。房顶起脊,脊上覆瓦,由于房顶是铺的泥,怕泥土掉下,每间屋子上面还搭了“覆棚”,也就是用铁丝在房脊和屋子的中间搭一个固定的方格网,然后在方格网上铺一层苇席或硬纸板,家里人多的搭一层厚木板,就成了“阁楼”。这次搬家,我们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算是够住了。
上小学的时候,我非常羡慕那些父母在公家单位上班的同学,不仅因为他们家住的房子是单位分的,而且他们大都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关上房门,那就是一块属于自己独立的私密空间。写作业、玩耍或和朋友说些悄悄话,都不必担心有人来打扰。那时候,我多想也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啊。等到我上初中时,妹妹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父母开始意识到:再不能让两个孩子挤到一间屋子里了。于是,父亲找了几个帮手,在东墙边盖起了一座小平房,除了供我住宿、学习,还兼有厨房的功能,虽说地方不大,夏天住在里面还很热,但我终究有了一块自己独享的空间。
第二次搬家,是在1997年,我当时正在部队服役。等到退伍时,我们家已经从西街老村的“尿骚胡同”搬到了现在的周园路西街新村。家里盖起了一座砖混结构两层的“小洋楼”。当我第一次走进自家院子里时,竟然产生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院子地面是用四方形的水泥地扒砖铺就,底层屋子全部是水磨石地面,二楼地面则全部铺着大块地板砖。楼上、楼下共有五间卧室。父母亲、奶奶、妹妹都住在楼下,我一个人住在楼上,值得一提的是,我居然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书房,感觉都有点奢侈了。家里不仅有了独立的厨房,而且餐厅、厨房是分开的,楼上楼下还各有一套卫浴系统,以前洗澡要到公共澡堂,现在在自己家里就能解决了。但为了盖起这座“小洋楼”,父母不仅花光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还欠下了三万多元的外债。
这次搬家,可以说我们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美中不足的是冬天采暖问题。当时流行的采暖设备是方桌状的采暖炉,烧的是蜂窝煤。采暖炉大都安置在堂屋,再连接几根烟囱直通室外,由于房门多,密封不严,取暖效果不好。冬天睡觉时必须盖两条棉被,就这样,早上起床的时候鼻子还是冰凉的。等到儿子出生后,我又在阳台上安装了双芯带水箱的煤炉,卧室也装上了暖气片,三个炉子一起发力,室内温度也不过十四、五度,仅仅人坐在那里看电视不觉得冷而已。三个炉子都用,光是换煤球就很麻烦,还会产生大量灰尘,烧完的煤球就成了炉渣,最多两天就得清理一次。靠烧煤球取暖,不仅费时费力还污染环境,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易导致煤气中毒),可以说取暖问题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我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买一套集中供暖的商品房。
第三次搬家是在2012年,我们家从西街新村搬到了南街菜市场附近的一个小区,第一次住上了小高层。我家在15楼,光线好,户型结构也是南北通透,最重要的是集中供暖,而且还是既干净又安全的水暖。第一年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屋子,就好像是直接步入了春天,室内平均温度二十一、二度,最高可以达到二十五、六度,进屋子就必须脱掉外套,否则就会感到很热。晚上睡觉再也不用盖两条棉被了,换上了薄薄的夏凉被。住了五六年后,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小区物业管理不行,电梯经常出问题;没有公用的自行车、电动车停放点;小区安保不到位,住户安全感不高。总而言之,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不到位。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我们又决定第四次搬家。在经过一番细致考察以后,最终确定了“新目标”。新小区环境绿化好,自行车、电动车停车棚,集中充电装置齐全,有线数字电视、互联网预留接口、地上停车位、地下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物业服务细致贴心,而且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还有专门的安保人员值班、巡逻,给人一种安全感。虽说房价贵了点,但我们还是买下了。
从这几次的搬家,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伴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住房的条件要求也水涨船高,从“够住”到“住的好”再到“住的舒适、开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富裕,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的的富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从茅草屋、土坯房、平房,搬到了商品房、高层楼房、小洋房、别墅,从“忧居”到住有所居再到“优居”,住房的变迁见证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未来我们国家还会发展的更好,百姓的住房条件还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赵向波,济源环球集团公司工作。热爱生活,兴趣广泛。
(0)

相关推荐

  • 已受理|忻州市健康西街健康小区有臭味的问题

    有拍友反映: 我是健康西街健康小区的住户,最近小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垃圾味,导致小区臭气熏天,住户苦不堪言,希望有关部门解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金句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 ...

  • “那座老宅”之十一 残垣不在

    "那座老宅"之十一  残垣不在 老宅是1997年被拆掉的. 当时负责这一片拆迁的单位是市建工局,他们有一个很是强干的班子,领头的是一个科长,好像姓赵,他带领着一帮使命感很强.很会做 ...

  • 泰州房屋变迁史

    前些时候写泰州交通工具变迁史,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很多人点赞和赞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生活的幸福往往具体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衣食行我写过了好多这方面的文章,现在就来写写住. 客观地说,从解放后到六 ...

  • 《春节特辑》-过大年

    文字醉美家乡 图片妆染生活 声音讴歌生命 作者:张国英  本期编辑:张改玲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

  • 张宽胜散文《从住房看发展》(备选作品)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 ...

  • 小巷人家(八)

    小巷人家(八) (纪实故事)   作  者:周 忠 良 图  片:选自网络    王家   中家院东隔巷有块空地,空地东紧挨着一座"深宅大院",在周边居民眼里,这应该算的上豪宅了. ...

  • “花纱公司”的变迁

    "花纱公司"大院是我从小居住长大的地方,直到1981年方才搬离.不过它早已化做尘土. "花纱公司"可不是徒具虚名.上世纪50年代,它确是国营花纱公司机关办公大院 ...

  • 已受理|忻州市健康西街杏林花苑小区东面没有斑马线的问题

    有拍友反映: 健康西街杏林花苑小区东约100米,健康西街南四巷和匡村总司路十字路口处,没有斑马线.健康西街车多,速度快,过往行人非常危险.建议交警部门在此处规划斑马线和路标,以保证行人安全. (图片来 ...

  • 200326期:住房堂屋为何要开阔

    忌宜 第2颗: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住房堂屋为何要开阔 好的住宅应正对着平缓宽阔的明堂,视野开阔.在现代房屋里面,明堂主要指的是大门进去和客厅 ...

  • 廖忠金:我家房屋的变迁|散文

    王明学:恩仇记|小小说 图文/廖忠金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排破旧的青瓦木屋,古老的戏楼,烟雾依稀的关帝庙,会龙场一片萧条.解放初期,祖父分到一个门面的街房.原木的柱头,墙壁就是竹篾上面抹上稀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