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蝴蝶妈妈”魂,纸尖生花,她让苗族剪纸生生不息……
苗族非遗是一本浓墨重彩的“文化智库书”,苗族人以神话古歌历史为魂,将心中瑰丽多姿的世界熔铸进音乐、舞蹈、服饰以及建筑艺术中,那里既有对祖神的千古追思,更深藏着一种万物有灵,恣意而活的生命观。
在苗族的众多非遗文化中,苗族剪纸不像北方的窗花剪纸艺术,起初是依附于苗族刺绣而存在的一种工艺,为苗族刺绣增添了一种繁复立体的华美。
苗族剪纸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
近代以来,渐渐有民族艺术家发现了它独特的生命力,开始将它从刺绣中分离开来,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呈现。
在这些艺术家中,蒋红麟女士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
【视频▲】
第一次见她的剪纸,就被她剪刀下的灵动而不失严谨的剪纸世界所深深吸引。
每一个回旋、伸展,每一寸光与影的交错共生,似乎都为无生命的纸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力。
纸张就像春日的新芽、夏日雨后的藤蔓肆意生长……
蒋红麟女士,出生在青山碧水的黔东南凯里,缘于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十多年前就开始收藏苗绣、银饰等苗族日用品。
为了更加深入感悟苗族文化,她还专门去跟苗族老手工艺人学习苗绣的图形创作与刺绣技法,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发展,逐步形成独有的剪花艺术风格。
多年来,通过点滴积累,去芜存菁,蒋女士对大量的藏品进行发掘、分类和梳理,将苗族文化的图形艺术与深刻的人文内涵融合传承并创新创作。
她的剪纸作品将古老的民族艺术复活到现代的美学世界中,让苗族文化从古典籍和博物馆中走出,融入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生活里。
2016年,她成立了北京苗祖国际文化传媒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创立公司一年后,她就在北京创立了第一家以苗文化为主题的咖啡厅——苗祖咖啡。
她以苗绣、蜡染、剪纸等苗族工艺作品精心装点着咖啡厅的每一个角落,把它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媒体平台,并不定期举行以苗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沙龙,传播苗族文化。
长期的努力,也让蒋红麟的苗祖咖啡厅成为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京的文化窗口。
多年的打磨也让她沉淀出了自己独有的剪纸风格,一件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也让她收获了来自时尚界与文化界的关注。
2019年12月,她应邀参加爱马仕“想象之手,传承不息”(Lasting Tales From imaginative Hands )苗文化艺术展,展出多幅苗族剪花作品。
2020年10月,蒋红麟受到中国美术馆邀请,参加了贵州省“守望乡愁”美术作品展,并作为苗乡非遗使者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苗族文化与时尚的结合与创新”话题进行专访。
去年11月11日,她成功在北京“麒麟空间”举办了个人的“蝴蝶妈妈”雕花蝶梦剪花展。
【视频▲】
这些作品都以苗族神话“蝴蝶妈妈”为创作灵感,千姿百态的承古创新应用中,纸尖生花……
你很难想象现场展出的56幅剪花作品都是她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里没有困境中的阴暗沉闷,你看到的都是心灵的富足、充实和一种坚强挺立的生命姿态……
这一系列作品,不仅为她赢得了业内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也让更多人领悟了苗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蝴蝶是苗族剪花的传统图腾,象征生命与美好。
在苗族中部方言中,流传着蝴蝶妈妈的故事。
传说枫树芯孕育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和溪水泡泡恋爱,小水泡陪着蝴蝶一起游方唱歌12个日夜之后,在浅水滩里两者成为了一家人,并生了12个蛋。
蝴蝶不会孵蛋,由枫树枝变成的姬宇鸟帮助蝴蝶孵了12年,孵出了苗族人的始祖姜央,以及龙、牛、老虎、大象、蛇和蜈蚣等天地生物,蝴蝶也因此成为中部苗族神话中的“万物之母”……
依托苗族神奇的古老传说,蒋红麟手里的剪刀都有“2把刃”,一把是日积月累的美学沉淀,一把是苗族艺术的瞬间灵感,它们共同剪出了一个神秘梦幻的“心灵世界”。
剪花的纹样组合顺应灵感和心境,剪花的过程充满未知和期待,当剪完展卷,连创作者自己都会释心而喜,而这正是苗族剪花的魅力所在。
蒋红麟女士的作品即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完美诠释,她也用这样的创作,持续推动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与时尚接轨,与国际同步。
一张素纸,一把剪刀,即可变换生命万物,苗族非遗值得我们开发和品读的“宝书”其实还有更多……
感恩每一次时代变化的节点上,能有蒋红麟这样的民族艺术家带我们再一次心动重逢这种美好——不遗忘,就让它们“重生”而活……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