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散文】刘少青:停不住的脚步——记文化学者张效东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44期︱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停不住的脚步——记文化学者张效东」
作者/刘少青
张效东,一个十多年如一日,行走在蓝田川塬山岭,孜孜不倦的寻梦老人。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文化传承者。
他年逾古稀,但腰板挺拔,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作为一名教育局退休干部,本应养尊处优,颐养天年。他却主动承担起继承、创新、弘扬“四吕”《乡约》,恢复王维辋川文化遗迹的历史重任。他的愿景是:以具有国际影响的王维辋川文化和四吕乡约文化为纽带,统领整合文姬纪念馆、戈牌红色文化、公王岭华胥陵史前文化、蓝玉文化、蓝田烹饪文化,集萃蓝田文旅景观群落,以点带面,组网联动,实现县境全域旅游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找准症结,定准方向后,张老师制定了他的三步走目标,即:寻找、宣传、重建。
一、寻找
张老师说:“为发展旅游业,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建造仿古建筑,寻找发展途径,有的地方不惜抬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咱们蓝田得天独厚,有王维这张名片,有蓝桥美丽的传说,有四吕的思想精华,这就是我们的文旅文化发展的金钥匙。”
为搜寻文化遗址,破解千古之谜,他不等不靠,一顶草帽,一根木棍,翻山越岭,攀崖探涧,实地走访当地群众,进行拉网式排查,深入考察。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喝一口矿泉。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他带领他的团队,餐风饮露,长年累月在山沟沟考察探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二十景遗址全部找到,蓝关古道的四关位置也已证实,他们的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少学者专家教授对他的结论坚信不疑,高度认同,赞不绝口。
为寻找证据,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翻阅,参考史志记载、古今游记文章和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翻阅有关地理水文历史资料,在弄清古今地形、水文变化的基础上,确认每一个景点的位置和范围。经过几年来艰苦细致的工作,已初步廓清并确认了辋川二十景的原址,蓝关古道的前世今生,四吕的文化影响。
二、宣传
在考证已初见成效的今天,他又把重心转移到宣传推介蓝田十二大文化上。近四年来,张老师举办主持讲座六场。带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团体、央视、报社、民间协会、北大、哈佛、港澳台及多所大学教授和各类文学社团,亲临蓝田各景点现场宣传推介,达几十场次,扩大了蓝田山水名胜,古迹文化的知名度,提高了蓝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张老师成了宣传蓝田的桥梁和推介蓝田文化的红娘。央视《蓝田白鹿魂》纪录片里评价他是“蓝田最有学问最严谨的先生”。
在蓝田的山岭川塬,经常可以看见他脚蹬足力健,腰插杨声器,头戴自备耳麦,手拿一沓资料的身影。
桥村村头,面对北宋“四吕”兄弟的一排纪念石碑,他给身后一群专家教授学者绘声绘色地讲解历史……。
青泥岭上,他指着悬崖峭壁旁草丛中仄歪残破的石径,给研学旅行的学生讲解那堙没在历史云烟中,蓝关古道上众多的古迹和轶文趣事。
辋川河谷中,他拨开时光落下的尘埃,给央视九套十套频道的编导、嘉宾、摄影,津津有味地介绍白石滩、金屑泉、鹿柴、宫槐陌、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等景点的考证发现过程。
一群群专家学者、教授、文学爱好者,大中学生,外国友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桥村四吕故里拜谒乡贤故居,感受《乡约》文明;去辋川寻梦,重走诗佛王维当年的足迹。
三、重建
说到重建,张老师不无忧心地说:不可能了,太散了。加之沪陕高速把辛夷坞从中间截断。原蓝田县水泥厂、七九四厂、向阳公司十四厂把白石滩、欹湖、金屑泉、裴迪小台、王维故居不同程度地挤占和损毁。蓝关古道被三一二国道和一条58年后修的水泥路改道,完全复原不可能了。
但是,作为蓝田文化中双子星的王维与四吕,是蓝田人的名片和图腾,具有唯一性、顶级性、世界性。张效东仍然为建设王维、四吕《乡约》文博馆奔走。
老子曰: “能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这句话是对张老师最好的总结。
张老师是令人敬仰的仁者。他用“念书、教书、写书、编书”八字概括他的生涯。书,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自幼就喜爱古典诗词。为写《历代蓝田诗选析》,他一头扎进省市及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书籍。他是《蓝田县志-教育志》主笔,他主编巜蓝田文化普及读本》《蓝田地方文化概览》,著有《蓝田教育史话》及大量论文、调查报告等。这几年他又成了《蓝田文化研究》的主编。他从书中吸取营养,受到启迪,获得智慧,书成了他进步的手杖和阶梯。
张老师更是谦逊低调的智者。张老师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他用详实可靠的史料,及先秦时蓝田县治在白鹿原上,古时度量衡及名学者的结论等铁证,驳斥了“蓝关在商县”的观点。
他旁证博引,证明了“韩愈侄孙韩湘和在我县蓝关附近碧天洞修道成仙的韩湘子并非同一人的事实。关于汤峪温泉到底何时发现利用,他用无可辨驳的文献记载,准确无误地证明是唐初而非汉初(有说秦时)。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针对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小说巜白鹿原》中,引用牛兆濂《登华岳南峰绝顶》诗中,把“踏破白云千万重”误写成“踏破白云万千重"不合平仄格律问题,并借此批判社会上的不正文风,陈忠实看后致歉张老师并对他严谨的学风表示钦佩。
张老师为人谦和低调,从不张扬,不为名气所累,不为邪风所动,痴心不改,砥砺前行。
马福荣、刘向东、蔺玉昌、王晓兰是张老师好友,有感于这几年他的付出与成就,写了篇《张效东,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自觉坚守》。改了四次,搁了两年,张老师硬是不让发表,第五次在四好友坚持下,张老师在让其删除大量溢美之词后,才放手。
这一点,从他写的巜贺新郎-书成》一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薄薪不惮丰与薄。更无须,煮字疗饥,媚俗献谄。忍见时风靡浊躁,心旱更甚天旱。最可怕,文明荒苑。自古圣贤崇诗教,献锦薄,期汇甘霖返。聊洒下,雨数点”。
今天,年逾古稀的张效东先生依然在为蓝田地方文化研究而奔忙。他给后学们树立的不仅是一个精神的标杆: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洁身自好,甘于清贫,谦逊自律;更是一粒种子,在发展蓝旅文化的这个园地里,在他的精心培育和默默耕耘下,这粒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最后,请允许我用张老师的学生、好友刘向东的评价做结:“张效东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师,这不仅因为他的治学严谨、博学多才,更在于他淡泊名利、正直不阿的高贵品质”。
▼
关于作者
刘少青:西安蓝田白鹿原人。自幼酷爱文学,尤喜散文、小说,诗歌。以追求清新、流畅、明快、生动、活泼、形象的文风为己任。在丝路原创文学、滋水美文、西部文学、乾陵文苑等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
▼
▼
▼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