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禁抗后,仔猪腹泻会增多;学会后海穴注射治疗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下痢等,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仔猪白痢通常感染10~30日龄的仔猪,以15~20日龄仔猪多发。一窝仔猪可同时发病也可陆续发病,当某养殖户或猪场有一窝仔猪发病后,全场仔猪皆可发病,且病原长期存在,如不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每窝仔猪都会发病。其发病率可达90%以上,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仔猪脱水而亡或形成僵猪,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现将其后海穴注射治疗仔猪白痢的方法介绍如下。
1 流行特点
仔猪白痢一年四季均易发病,以寒冷冬春季节以及炎热、阴雨连绵的初夏季节发病率高,尤其在气温突然下降,如遇倒春寒、突降大雪等气候变化易引发并流行。饲养管理不当、圈舍卫生条件差、母仔运动不足,母猪过老过幼、奶质差或奶过浓等原因均易引起哺乳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2 发病机理
猪妊娠期短,仔猪出生后胃肠功能未完全发育,抵抗力差,若不注意保温,仔猪易受凉而发生腹泻。母猪日粮营养不足导致其乳汁变稀,仔猪吮食后易出现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或母猪日粮能量或蛋白质水平过高,乳汁黏稠,仔猪吮食后易出现消化不良而下痢。产房卫生差,或猪舍潮湿阴冷,通风不好,仔猪出生后感染大肠杆菌而发病。仔猪饲养密度过大、饮水不卫生、开食过迟导致营养不足等都会引起仔猪白痢。
3 临床症状
初期仔猪排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绿色含有黏液而呈糊状的粪便,随病程发展腹泻次数增多,粪便腥臭而稀薄,初期食欲正常,一般体温不高,精神好,喜走动。随着病情恶化,患猪精神沉郁,怕冷,聚堆,食欲减退,排出腥臭味稀薄粪便,有时含有气泡;消瘦,吮乳减少或完全停止,被毛粗乱无光,肛门发红,排粪失禁,尾部和后肢粘附粪便,严重脱水,眼睛凹陷,伴有肺炎,经常咳嗽,呼吸加速;后期四肢无力,背部拱起,反射麻痹,共济失调。如不及时治疗,多数会在7d后死亡,少部分转变成慢性腹泻,康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而成“僵猪”。
4 后海穴注射治疗
后海穴又称交巢穴,位于仔猪肛门上方、尾根下方凹陷处。助手一手倒提仔猪两后肢,一手将猪尾拉伸,兽医用碘酊棉球消毒后海穴后用酒精棉球脱碘,持长7×30兽用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与脊柱平行刺入15~20mm,缓缓注入穿心莲、盐酸黄莲素、乳酸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注射液等任一种药物0.5~1mL,退出针头后用酒精棉球按压针孔3~5s。此方法兼有现代兽医药物治疗和中兽医水针疗法的作用,用药少、见效快,结合加强饲养管理,一般发病初期注射1~2次即愈。
5 预防措施
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仔猪最易发生的疾病是仔猪白痢。引起仔猪发生白痢的原因多,要采取“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综合防治。一是注意环境卫生,进行经常性的消毒灭源工作;二是注意仔猪防寒保暖;三是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日粮搭配要合理,预防乳房炎等母猪疾病的发生和及早治疗;四是产后5~7d训练仔猪采食饲料,在母猪泌乳量下降前仔猪以饲料为主要营养来源,可有效防止仔猪白痢的发生。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防治相结合,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仔猪白痢造成的损失,增加养猪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