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于杭 :反思“互联网思维”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22】
反思“互联网思维”
河南南阳 于杭
一度以“互联网”“平台”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炙手可热,那句“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被演绎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名言,似乎成了时代的“风向标”。
而今,互联网或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似乎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以蚂蚁金服停止上市和阿里被反垄断处罚为例的标志性事件,代表了舆论对这些年来狂飙激进式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的某种态度。也许,迎着互联网风口被“吹”上天的那头猪,这会儿要掉下来摔一个大跟头!
其实,哪有什么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它曾经是这个时代创新、开放的代表,而当它被资本或技术异化成了只为某个阶层或少数人牟取暴利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所谓“互联网思维”的意义。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抛弃实体而片面追求“无中生有”的虚拟经济之时,所谓的“互联网经济”也就走到了死胡同。
还回到一度十分流行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这句话上,谁买单可以不确定,那羊毛却必须出在羊身上,在只有猪、狗的圈子里,再聪明也长不出羊毛来。所以,让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起码得有羊。失去了作为实体经济的“羊”,让谁买单都薅不出羊毛来。
遗憾的是,互联网满天飞的时代,到处是失控的APP,什么行业都想让“狗”买单。当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在片面追求那个最后的买单“狗”上,整个行业也就面临着“脱实向虚”的危险。既没人愿意养“羊”,也无“狗”愿意买单,都想从“猪”身上薅一撮羊毛,岂不是天方夜谭式的怪诞吗?
还有互联网模式下那可怕的“流量为王”,几乎是雁过拔毛不择手段地攫取个人信息。不论是手机上看个新闻,还是网上购物,都要模式化的截取你的各种个人信息,否则就无法登录。这种“强迫式”的获取公民信息,无疑于过去的“劫道”。包括那些各个领域占有垄断地位的APP,买一张车票,就让你绑定一大堆你甩不掉的“优惠套餐”,而且投诉无门。
本身以便利化示人的互联网经济,在这种“模式”下,成了扰民欺人甚至巧取豪夺的敛财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呢?引起人们口诛笔伐的公愤,也就不奇怪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类似异化的互联网思维,还被各类传统行业引用、借用。比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几乎都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把最基本的男女厕所,放在了购物区的最里面,有的甚至封住了卫生间的独立入口,只能从购物区才能进入“方便区”,目的就是蹭一下你的“流量”,在不收费的卫生间外增加你“增值消费“的机会。这不就是打开互联网新闻页面,弹出几个黄不拉矶的医疗广告的翻版吗?
这哪里是什么互联网思维,分明是商业思维之下的人性之恶的集中表露。
其实,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思维,都不能偏离常识,更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商业伦理。否则,再大的风口也有停下来的时候,摔大跟头的肯定是泡沫吹得最大的那个。而离开为社会和老百姓服务的“互联网“,说得再天花乱坠牛皮吹破又有什么价值呢?
你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