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徐强:家人安康,便是春节

这是一篇旧文。

时光改变了人们的模样,时代改变了社会的模样。不变的,是人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挂牵。

少年不识愁滋味。待到年逾不惑,我才懂得亲人老去和离开的滋味。大千世界,纷纷扰扰,追名逐利,争抢不休,惟有亲人与亲情就在身边,无需争,也无需抢。福泽天赐,不知珍惜,将追悔莫及。

衷心感谢小丽的朗读。

二〇一八,愿君诸事顺利,阖府康宁。

徐强,2018年2月13日,于贵港求知斋

如果有谁从万米高空俯瞰春运期间的神州大地,我想,那必定是一件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事情:在长达40天的时间里,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天南,从地北,往各个方向分散、汇聚,跋山涉水,行色匆匆,好像恒河沙数的蚂蚁,在一张巨大的烙饼上寻寻觅觅,弯弯转转,此情此景,何等浩大,何等壮观!即使在万米高空,也有满载着游子的航班频繁地来回穿梭,呼啸而过……有人说,中国的春运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宏伟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在路线各异的迁徙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但内心里,其实每个人的方向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回家,过年!

家是什么?甲骨文的“家”字,是房子里面有猪。年是什么?甲骨文的“年”字,是一个“人”头上顶着“禾”。这两个字的构造表明,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牲口和粮食是很珍贵的财产。那么,回家过年,也许就意味着对一种富足生活的体验或者说憧憬吧。当然,“富足”的概念和标准,总是因人而殊的。富人不必说了,即便是穷人,也会有自己的相对“富足”,渴望处境一年比一年好。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永无停息。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之强、对家的眷恋情怀之深,世所共知。186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何天爵(Holcombe Chester)在《真正的中国佬》一书中写道:“中国人一般是出于万般无奈,或者是在迫不得已的非常时刻,才离开自己的家,进入他本人所认为的一种流亡状态。因此,往往在还没有动身出发之前,他们早就精心地盘算好了打道回家的各种计划。……他们的真正事业和最后的归宿,还在他们出生的小山村中的那一个永恒的家。”“中国人这种极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自从产生之后,几千年以来便世世代代被丰富着、扩展着、加强着……它被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对乡土的回归。”何天爵在19世纪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在21世纪的中国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而且,对于数量庞大的外出打工者来说,这个美国传教士的描述,尤其符合他们的生存现实。在外边辛辛苦苦地流淌了一年的汗水,历尽人间冷暖,饱尝世态炎凉,辞旧迎新之际,赶回家里和亲人吃顿团圆饭,说几句贴心的家常话,那种温馨的情景,想起来就让人暖和。家就是港湾,家就是牵挂,家就是梦想的起点——不管梦想是否实现,家永远都是恒久不变的归宿和寄托。家人不在乎你的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家人只在乎你是否平安。天大的委屈,在爸爸的笑容面前,在妈妈做的热乎乎的饭菜面前,都会烟消云散,随风而远,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追寻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早已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过年也不单单意味着大吃大喝,但是,过年依然让人想家。对家的眷恋,就是对温情的眷恋,对安宁的眷恋,对幸福的眷恋。其实,家不一定要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才能抵达,即使远隔万水千山,只要拿起笔,拨通电话,打开电子邮箱,家就在信纸上,家就在听筒里,家就在网页中,家就在你身边。春节也不仅仅是短短的几天、十几天,有空多与家人联系,问一声冷暖,报一声平安,说说近况,聊聊心事,谈谈打算,一家人安安康康过日子,一年365天,就天天都是春节。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对自己好一点,因为这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见。”我每次读它,都会莫名地感动。如果每个人都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那么,整个社会将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的春节,也将是恒久而幸福的。

本文图片均为网络资料图片

配乐朗诵:贵港市作家协会/贵港市大布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西贵港市行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作者/朗读者简介

徐强(左),1975年2月出生,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现任贵港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总编辑助理,是《读者》杂志著作权许可使用签约作家、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贵港市作家协会主席,曾获2012年贵港市“十大杰出青年”、贵港市第四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港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二届广西“书香之家”称号。作品入选历年中国杂文年选。著有随笔杂文集《下辈子做一条狗》(中国文联出版社)、《当狗站起来的时候》(漓江出版社)。新书《说文解字》《蠹鱼笔记》即将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