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里的 磋磨
磨,是个比较概括的说法,通常是指有别于半机械化的砣的其它加工工具,主要是由手持完成的,材质多种多样。
手持工具加工,力是无法稳定输出的,所以,相对于砣具产生的痕迹固定的宽深比,磨产生的宽深比往往不稳定和多种多样。
因为手持工具加工,相比砣具的固定性,施力更加的灵活和转向随意,沟壁、沟边的痕迹更加丰富。
我们要从这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中提炼出相同的地方,就能更好地识别磨。
有三种不同加工方式
第一是石核刻划,石核刻划:使用石英、玛瑙、黑曜石、燧石的石片或石核等锐利工具,利用工具的锐角或者刃部,以单点或者多点接触的方式对玉料进行加工。刮蹭的特点是利用工具的硬度高、锋利的特点,不加解玉砂,直接对玉料进行刻划加工。
那么这样的刮蹭,表现出来的痕迹特点就是沟边粗糙模糊,沟底破碎,整体线条呈现出放射状粗糙长凸脊和长凹槽,毛刺交织的现象。
这种工艺痕迹,一直到西周,乃至春秋都能看到。只是随着砣具的进步被逐步替代,随着工艺的进步被层层覆盖乃至不可见。
2砂岩锉磨:使用多晶质矿石,如砂岩、页岩等,形状多种多样,片状、条状、块状都有可能。加工的方式仍然是不加解玉砂,以面接触的方式单向或者往复加工。
砂岩,在锉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点是:
不规则的细条状凸脊与细条状凹洼
作用在西周一面坡工艺上,就会看到,沟内边陡峭规整,沟外部呈现出沟边的边界变的模糊不清,放射状痕迹。
但远不及石核刮蹭造成的放射痕迹那么锐利
3介质研磨:是用木头竹片或者铜铁等工具,加解玉砂进行往复加工。
这就与砣具加解玉砂留下的痕迹极其相似。这里的关键词是解玉砂、往复加工。这种加工方式常见于西周玉器上的直线,例如柄型器的弦纹,玉鱼的鱼鳍上的直线等。
磨的特点
第一、凡是不加解玉砂的刮蹭也好,锉磨也好,无论是硬质石核还是多晶质砂岩,都属于硬碰硬。都会在沟底产生长条状凸脊和凹洼,长短之别,粗细之别而已。
即使是石核 砂岩的复合加工结果,也一样,顶多是因为砂岩的作用,长条状凸脊少了,长条状凹洼依然会存在。
第二种,就是如果在手持工具和玉器之间,加了解玉砂
就是所谓的研磨。研磨由于解玉砂的游离状态,就不会再看到长条状凸脊和凹洼了。看到的反而是沟底的破碎感,晶团状凸脊与凹洼。陡峭的、没有放射状痕迹的沟边。
到了春秋时期,砣具的熟练运用,实际上刮蹭已经被逐步取代,变的很少见;而砂岩的修磨成了完善塑形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