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国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国为何只是被掣肘而没有分裂?成败是它
导语:楚国自立国开始就实行分治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度类似,为何只是被掣肘却没有分裂,从楚国分治制度角度分析,成败都是分治制度
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强国之一,其鼎盛时期,地域最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的国家,楚国是除了秦国之外,第二个拥有统一中原实力的国家,那么楚国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呢?楚国到最后也没有分裂呢?
当然原因是众多的,楚国变法不彻底,吴起变法在楚悼王死后就宣布流产;楚国人才制度不合理造成人才外流;楚国政策不连续,没有像秦国那样“奋六世之余烈”;楚国在对外战略中,频频失误,错失良机等等,但笔者认为,楚国的分治制度是其不能统一天下、也没有分裂的最关键原因之一,我们先来了解下分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度
我们都知道西周时期实行的标准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点,就是阶层划分的十分清晰,在周天子之下各大治下的诸侯王都有着很大的自治权,就这样的自治权的加持之下,诸侯王可以在自己封地内呼风唤雨,基本上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他就是像周天子一样的存在。
尤其是到了周朝的后期,也就是战国时代的时候,诸天子已经成为了形同虚设的一个天下共主,诸侯王也纷纷越过周天子开始以王位自居,诸侯国的权力比之之前更加强大,所以说分封制度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这个弊端稍有不慎就是致命的,那就是在诸侯王拥有着极大自治权的情况之下,一个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王朝很容易分崩离析,毕竟权力就像是毒药,一旦容器出现裂缝,那么毒药就很容易扩散,所以在权力方面的争夺,各个诸侯王前仆后继的,因此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秦国的秦武王一举消灭了周朝,从此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全部成为了七大诸侯国的天下。
可以说,西周的统治是成也分封败也分封。除了西周之外,在战国七雄当中也有一个国家,它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是非常类似的,那就是楚国的分治制度,可是在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那就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最终以分裂作为了王朝的结局。
可是楚国并没有走向分裂,哪怕是国内的各大势力之间的权力再怎么膨胀,哪怕是他们之间再怎么水火不容,楚国最终也仅仅停留在掣肘的层面上并没有走向分裂,那么为什么极其相似的政治制度最终却获得了不一样的结局呢?
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为什么楚国从立国开始就实行分治,就像是西周从立国开始就实行分封制那样,却为何没有出现周朝最有中出现的那种分裂的局面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看一下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分封制度的基本特点
关于分封制度的基本特点,笔者以上已经提到过了,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度它不仅是给予了诸侯王极大程度上的自治权,更重要的是这些诸侯王平时只需要向周天子缴纳赋税并且在战争的时候维护周天子的安危就可以,这样的义务实际上是非常小的,所以说在分封制度之下,我们可以看作是权力大于义务的。
当中原地区被周朝平定之后,战争并不时常发生,实际上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争斗几乎都出自于周朝内部,因此在那种情况之下,诸侯王并不需要经常性的动用自己治下的军队,他们只是需要向周天子缴纳赋税。
但是到了周朝后期,周天子渐渐地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权,这样的赋税也名存实亡,所以在没有义务的驱使的情况之下,诸侯王手中的权力更加容易膨胀,同时他们虽然属于周天子这样的一个天下共主所支配,但是他们本身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在分封了土地之后,在获得了封号之后,他们的很多利益都不需要周天子给予,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在国内的一些运营来获取实际利益,这就让诸侯王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也就是说,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和各大诸侯王之间虽然保持着一种比较紧密的关系,可是各大诸侯王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除此之外,周天子在将绝大部分权力分封给诸侯王的时候,单凭借着他对于周朝中心地段的控制并不足以抵御一切的突发状况。
同时,如果想要周朝强盛的发展,就离不开诸侯王所创造的利益,由此来看,周天子对于诸侯王的依赖程度要比诸侯王对于周天子的依赖程度要高。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天子对诸侯王的依赖就会成为诸侯王手中的把柄,以至于到后来的时候周天子虽然对于某些诸侯国的行为非常愤怒,但是想要征讨他们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就比如说楚国自立为王,那个时候才是春秋时期,周天子对于各大诸侯王的控制权还没有削弱到极致,但是凭借着周天子本身却并没有办法发动任何的进攻,他只能够依靠他治下的各大诸侯王,可是在那个历史时间段内,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为周天子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所以周天子也就只能忍气吞声的看着楚国称王。
所以说在分封制度之下,它不仅是要面临着分裂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它对于这种分裂毫无办法,这也就导致了它最终必然会出现分裂。
楚国的分治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很大不同
而楚国的分治制度则与西周的分封制度的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分治制度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给予楚国立国以来在自己国内诞生的贵族以强大的权力,这些贵族可以说是楚国土生土长的老氏族,在楚国拥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他们也享有很大的权力。
第二点,是给予那些被楚国消灭掉的诸侯小国以王族分支的帽子,让他们变成楚国王室当中的一员,并且保留他们原先的部分实力,同时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楚国王室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楚国的分治制度虽然在形式上与分封制度非常的类似,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种本能上的分封,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国家权力划分出去,并没有将国家的土地划分出去,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某些势力的地位。
比如说我们上述提到的那些老氏族,他们因为在楚国的地位非常的崇高,所以本身就具有着其他势力所不具备的权力,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像西周那样,因为建立了一个王朝而主动地将国家的权力分封给某一部分人。
举一个并不是十分恰当的例子,比如说在东汉的时候,我们知道东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当中是外戚专权最严重的一个朝代,每一任皇后的变动、每任皇太后的变动,都会带动一个家族的崛起。比如说邓绥做皇后之后邓氏家族随之崛起,王政君成为太后之后,王氏家族同样崛起,许平君因为与汉宣帝情真意切,许氏家族在东汉也享有极高的地位……所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因为家族中的某一些人在朝廷当中身居要职,如此在可操作的情况之下,这个家族很容易崛起。楚国的老氏族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如此大的权力,与我们上述所提到的东汉时期的这些情况比较类似。所以说这些老氏族们手中的权力其实依赖的是楚王,他们虽然有着极高的自治权,就像是江东的项氏一族一样,他们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但是他们本身的荣辱却与楚王是分不开的。
皇权和相权之争,最终皇权战胜相权
再举一个例子,老氏族和诸侯王之间的差距就如同后世发展当中丞相与内阁的差距一样。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相权和皇权一直都在做斗争,最终皇权取得了胜利,在明朝的时候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出现了内阁。
内阁其实作用与丞相区别并不大,可是它与丞相却有制度上的本质差别;丞相是一个政治制度所确立的一种国家管理的等级,它并不是皇帝能够直接左右的,所以皇权和相权才会在古代历史上出现那么长时间的斗争。
可是内阁制度并不一样,其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加持,也就是说,没有明文规定有人要去担任内阁首辅,它只是为了保障君主处理事情的效率而增加了那么一种机构,通俗点讲,内阁拥有多大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要看皇帝的心情,而楚国分治制度之下的老氏族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约定,他们手中的土地也好、他们所拥有的自治权也好,大部分都依赖于楚王。
可是分封制度之下的诸侯王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有分封制度所确立的那么一种明确的国家等级,或许诸侯王一直在变,但是诸侯国必定存在。可就老氏族而言,这个家族的掌控者与这个家族一样随时可能被磨灭,所以他们的利益本源是依靠楚王的,如果他们从楚国分离出去,那么他们将什么都不是,所以这些老氏族不能也不敢脱离楚国。
这也就是为什么楚国到了后期依旧能够爆发出强大作战能力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本身的荣辱与楚国的荣辱是一体的,而诸侯国到了后期,因为自身的一些发展和运作已经脱离了周天子的掌控,周朝是否存在对于他们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在秦国消灭周朝的时候,并没有人愿意帮忙,而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如果这个强大的载体不见了,自然而然的组成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即使这些贵族之间的权力争斗如此反复,他们平时的掣肘也异常的严重,但是当楚国这个国家存在生死危机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来的敌人的,不然当楚国覆灭之后,这些贵族的地位就不再被承认了。
楚国的权力虽然被瓜分,却不愿意分裂
其次,还有一个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我们虽然说它地大物博,但是这种地大物博的评价,是相对于其他诸侯国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来说的,它其实并不能够与西周这样的一个王朝相提并论,西周作为那个时间段中原地区的霸主,它本身拥有着广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它分封出来的诸侯国才具有一定的基础实力,才能够在后来自立为王的情况之下,在脱离西周支持的情况之下依旧能够自己发展,依旧能够在国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
可是楚国本身就是一个诸侯国,它如果在国内继续分裂的话,那么每一个分裂势力所能够占据的资源那是极少的,在这种拥有极少自然资源加持的情况之下,很难在天下大争的历史时间段内生存下去。
毕竟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列强环绕,一个并不能够占据很多自然资源的势力是不可能长久的发展下去的,所以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的影响之下,楚国的那一部分小势力只能够紧靠楚国这座大山才能够有着长足的发展。
换句话说,虽然他们瓜分的是楚国的权力,但是也只有楚国还在才能保证他们的地位还在,因此,哪怕是到最后他们的掣肘已经十分的严重,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愿意从楚国分裂出去,因为对于那些家族来讲,分裂就等于灭亡。
综述
笔者认为,楚国之所以没有像西周那样落得一个分裂的局面,与它本身制度的特点以及国家的性质有着很重要的原因。实际上对于西周来讲,是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对于楚国来讲是成也分治败也分治。
楚国之所以会确立分治的制度,是因为在春秋时期自立为王能够供它学习的政治制度只有西周的分封制,因此,作为一个独立于西周之外的个体在西周大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之下才会确立分治制度,并且走上一条极其难以改善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楚国在一直以来的发展进程当中从来没有进行过变法的原因。
确立了分封制度的西周没有办法进行改革,最终只能够分裂,同样的确立了分治制度的楚国最终也只能够走上掣肘的道路。
其实说白了,掣肘就是等级比较低的分裂,其虽然没有分裂那么影响巨大,但是楚国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各大家族之间的掣肘,在楚国抵抗秦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其实是可以战胜秦军的,就像之前战胜李信那样战胜王翦。
但是在王翦选择避战的前提之下楚国却因为掣肘松懈了!暂时停止掣肘而团结起来的老氏族再次恢复到了原先的争斗局面,这才让秦国抓住了把柄并且最终一举消灭了楚国,所以虽然楚国并没有走上分裂的道路,但是也从来没有避免过掣肘。
参考文献:《战国策》、《左传》、《史记》、《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