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位下腔静脉

胚胎学

在普通人群中下腔静脉变异有一定的发生率,据Trigaux 等观察,左位下腔静脉发生率约为0.1%。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较为复杂,其形成不仅取决于胚胎期的后主静脉、下主静脉、上主静脉,也与卵黄静脉、脐静脉密切相关。在妊娠第6-8周,下腔静脉由上述原始静脉的右侧支,即右卵黄静脉(IVC 肝上段和肝后段起源)、右下主静脉(IVC 肾上段起源)、右上主静脉(IVC 肾下段起源),以及后主静脉(IVC 主干及双侧髂总静脉起源)逐渐吻合构成,同时相应的左侧支退化消失,使得正常人下腔静脉走行偏右侧。发育过程中,若右上主静脉肾下段退化而相应的左侧支不消失,则会形成左位下腔静脉;若双侧均存留则会形成双支下腔静脉。

临床上极少在胚胎期发现左位下腔静脉。据文献报道,左位下腔静脉还可能合并其他解剖学变异或畸形,如主动脉- 门静脉- 奇静脉瘘、心脏异位、内脏反位、多脾综合征、胰腺体尾部缩短等。

解剖学

解剖学上将左位下腔静脉沿其走行由下至上划分为左侧段、跨越段、右侧段。依据跨越段的位置与肾静脉的关系,可将左位下腔静脉分为3 种类型。

Ⅰ型:左位下腔静脉汇入左肾静脉,跨越主动脉前方与右肾静脉汇合成肾上段下腔静脉(即右侧段),此时左位下腔静脉实际上成为左肾静脉的属支,此型最为多见(图1A)。

Ⅱ型:左位下腔静脉经主动脉前方跨越至其右侧,双侧肾静脉均作为属支汇入,其中右肾静脉汇入其右侧段,此型较为少见(图1B)。

Ⅲ型:左位下腔静脉的跨越段更靠近头侧,双侧肾静脉均汇入其左侧段,其中右肾静脉经主动脉前方跨越至其左侧,此型最为少见(图1C)。

图1 左位下腔静脉的解剖类型

左位下腔静脉人群中,其属支也多有变异。通常情况下,右侧性腺静脉和肾静脉平面以上的静脉(如肾上腺静脉、膈肌静脉等)汇入右肾动脉,而左侧则多汇入异位的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静脉于主动脉分叉处左侧汇合。腰静脉也可发生变异,甚至参与下肢静脉回流。据Patten 等、Huntington 等、Edwards 等研究, 左位下腔静脉根据胚胎时期的原始静脉残留情况,可出现多种不同的侧支循环。本研究的患者即属于奇静脉侧支循环形成。

病理生理学

研究发现,左位下腔静脉的跨越段多位于肾静脉平面。因静脉壁较薄,跨越段常常受压较为明显,故可导致盆腔、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及其相应并发症,如盆腔淤血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等。下腔静脉走行变异是本研究患者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病因。故对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造影以了解深静脉情况。笔者建议,对于该类患者,如不处理下腔静脉受压问题,则应采用相对保守的方式处理下肢静脉曲张,若无视下腔静脉异常而盲目手术,可能导致术后再复发或下肢肿胀加重。

临床表现

左位下腔静脉一般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当其跨越段受压明显时,左肾静脉常常受累。左肾静脉压升高时,患者出现血尿的风险将增加,在外伤等因素的作用下,脊柱旁组织发生水肿可使左肾静脉压进一步升高,即可出现更加明显的肉眼血尿。此外,由于左侧睾丸静脉汇入左位下腔静脉或左肾静脉,故左位下腔静脉受压明显时,左侧睾丸精索静脉发生静脉曲张的可能性将更高,对于发生血尿或睾丸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是否存在血管解剖变异也应是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左位下腔静脉走行异常可导致其属支走行变异,与邻近动脉的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如Ekwenna、Nakazawa等曾报道过表现为肉眼血尿、经CT证实为左位下腔静脉伴“胡桃夹综合征”的病例。虽然此类病例极为罕见,但临床工作中仍需要重视。

临床意义

CT平扫时,异位的下腔静脉显示为软组织密度,可能被误诊为腹腔肿块、增大的脊柱旁淋巴结或扩张的性腺静脉,影像工作者阅片时应考虑存在下腔静脉变异的情况并仔细分辨(图2)。

注:A-D图示左位下腔静脉的走行路径(蓝色标注部分),由足端至头端,向上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其中C图提示左肾静脉夹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间且有受压表现(白色箭头处)

图2 左位下腔静脉的CT 影像表现

对于合并“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若其临床表现仅为轻中度血尿或疼痛,可予以保守治疗。但对大量血尿及无法缓解疼痛的患者则应积极进行外科处理,方法包括旁路移植术、肾固定术、腔内支架植入术、肾静脉移位术和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等。相比传统手术,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等优势,但亦曾有学者报道术后出现支架变形、再狭窄的病例。由于此类患者多数较年轻,期望寿命长,故其有效性仍然值得考虑。

因左位下腔静脉患者的右髂静脉、右股静脉走行较为倾斜,故在行右股静脉插管术时,若插管困难,应考虑左位下腔静脉变异的情况,及时调整穿刺角度或改为对侧穿刺,避免过度损伤血管,不可盲目操作。尸体解剖发现,下腔静脉的总变异率约为0.2%-0.5%,故可以大致推断,在腹腔深部手术时存在将异位的下腔静脉误认、误伤的情况。因此,在行腹腔深部尤其贴近脊柱区的手术前,有必要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手术准确率,及时调整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来源:彭翼,郭伟昌,刘洋,刘源,周阳,黄智勇,何春.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6):545-54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