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幢老别墅,鼓浪屿首富留给后代子孙最硬核的遗产
在中国的隐形亿万富豪中,黄奕住家族可能是完全被忽略的一个。
1、
黄奕住何许人也?鼓浪屿首富,清末民初中国首富,印尼四大糖王之首,爱国华侨等等,各种头衔都有,可见黄奕住的声名之盛。
黄奕住到底多有钱现在已经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通常研究者常用“马云和王健林两个人加起来的钱都没有黄奕住多”形容他的财富。
然而,黄奕住的出身却是中国最底层的穷光蛋,出身不知被马云和王健林甩掉几条大街。黄奕住是泉州南安人,当年在家乡靠给人剃头为生,有一次在给一位乡绅修剪头发时不小心伤了他的眉角,气急败坏的乡绅认为黄奕住是故意的,要坏他的彩头,便不依不饶找他的麻烦。
眼看在家乡呆不下去,黄奕住和父母商量,变卖了家里的田产换得36块银元,带着一套剃头工具和乡里人一起徒步几十公里到厦门乘船下南洋讨生活。
到了南洋之后,黄奕住依然以剃头为生,人称“剃头住”。
剃头这门营生可以接触到三教九流,为了改变命运,黄奕住总是仔细观察请他剃头的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事方式,尤其是那些做生意的商贩。或许是吉人自有天相,或许是苦心人天不负,有一次一位叫魏嘉寿的老华侨看黄奕住勤快实在,决定资助他做点小生意。
黄奕住从“走鬼”(挑担小贩)干起,这一年,他23岁。
凭着实干和机灵,又擅于抓住机会,黄奕住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印尼“四大糖王”之一。
后来,由于不堪荷兰殖民政府的肆意盘剥,黄奕住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当年他带回国的资金,多达2200万块银元。带36块出去,带2200万回来,黄奕住这段草根逆袭的人生经历要是拍成电影,绝对是一部传奇的励志大片。
2、
回国之后,黄奕住定居鼓浪屿,以厦门为基地开始筹划他的生意版图。
他先是把眼光盯向了银行业,1920年,黄奕住联合《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胡笔江)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南银行。
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正式开业,在500万总股本中,黄奕住占股350万(70%),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
中南银行规模多大呢?用今天的话说,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银行,也是最大的华侨银行,是当时全国可以发行钞票的三大银行之一。
也是在1921年,为了方便厦门与海外华侨的资金往来,黄奕住又在厦门成立了日兴银行,因其资金雄厚,一成立就是厦门最大的银行,也成为东南亚华侨钱款往来的首选,不难想像其业务之繁忙兴盛。
黄奕住也投资民生事业,厦门电话公司和厦门自来水公司就是由他发起成立,并成为厦门现代化市政建设的发端。
3、
除了金融和民生事业,黄奕住还特别热心于办教育,他在家乡南安创办了斗南小学和斗南初级师范学校,在鼓浪屿创办了慈勤女子学校,也为毓德女中、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捐资不菲,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岭南大学、鼓浪屿图书馆、泉州开元寺等等文教机构,均有他捐资的身影,至今厦门大学“群贤”楼的“黄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著”的石碑文还在。
办教育,当然也没忘了培养自己的儿女,黄奕住有一个妻子,还有几房姨太,共育有12个儿子1个女儿,在众多的儿子中,他的大儿子和长孙分别做到省部级高官,很是给他长脸。
但就论儿女的成就,黄奕住最成功也应该会让他最骄傲的一定是对女儿黄萱的培养(看第5节)。
4、
事实上,不管黄奕住回国之后办了多少实业、金融,做了多少教育、慈善、爱国义举(为抗日战争捐飞机,他也是捐赠人之一),包括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他曾为躲避汪精卫的游说拒而不接待他),不管这些为自己赚了多少好名声,几十年之后回头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是说这些没有意义,黄奕住这些家国情怀值得后人钦佩,也已经得到历史的肯定。
只不过对他众多的后代而言,最现实也最有实质意义的一定不是这些,这些都是虚的,他留下了多少可供他们支配的物质财富才是实的。黄奕住就是做到了,不管是他有先见之明也好,还是他的后人有福也罢,总之他就是给他的后代子孙留下了一笔几乎永久属于他们的物质财富,那就是当年黄奕住在鼓浪屿建的160多幢老别墅。
当年房地产投资也是黄奕住的重头,很神奇的是他的房地产投资几乎全部集中于鼓浪屿这块弹丸之地,那时候鼓浪屿专门有一条街叫“日兴街”,两旁的房子全是他投资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老别墅一度都收归国有,后来落实华侨政策,这些老别墅陆续归还到他们家族手上,他们专门有一个叫“黄聚德堂”的法人机构在管理这些家族资产。
这些黄奕住留在鼓浪屿的老别墅值多少钱呢?几十亿肯定不在话下。
以最经典的“黄家花园”(中德记)为例,这幢当年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的老建筑,由于其建筑价值、文化历史价值、鼓浪屿本身的稀缺价值,20亿也只是保守估价。
还有观海别墅,这幢自带码头的海边老别墅,要是低于5亿,想买的人恐怕会抢破头,其它还有那么多幢呢。
在中国的隐形亿万富豪中,黄奕住家族有可能是完全被忽略的一个。
当年黄奕住回国定居鼓浪屿之后,也把在老家的母亲接了过来,有一年为母亲祝寿,他在黄家花园搭了戏台唱戏,并以母亲的名义施舍前来看戏的穷人,他在戏台前放了大红圆木桶,里面装满了漆了红色的银元,规定1人只能拿1块,有些贪财者想多拿,却因手上已经沾染了红漆,就不好意思再拿了,黄奕住可谓有善人之心,也有商人的精明。
据说当年贺寿的、看戏的、冲银圆来的,把黄家花园挤得人山人海,博得老母亲笑不拢嘴,也把黄奕住乐善好施的名声传播开来。
后来鼓浪屿就开始流传起一句口头禅:要想富,就学黄奕住。这句话放到今天,看着那些老别墅造福着他的后人们,加几个字上去更准确:要想富,就学黄奕住多盖老别墅。
当然,这是调侃的话,毕竟多盖老别墅得有足够的钱,也得有足够的眼光和运气。不过这对当下的人们还是有一点启发的,那就是在热点地区做适当的不动产配置投资一定是长远之计。
5、
黄奕住一定没有想到他当年在鼓浪屿投资建造的房子会那么丰厚地荫及他的子孙,还有一件事大概他也没想到,那就是他倾心培养的女儿黄萱日后会成为国学大师,“300年才出一个”,“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晚年的助教,协助他完成10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晚年的治学环境非常恶劣,此时黄萱的出现,用《陈寅恪的最后20年》作者陆健东的话说:“如果陈寅恪晚年所找的助手不是黄萱而是其他人,则陈氏晚年著述便无法预料了。黄萱的身份,缓冲了陈寅恪与时代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评价之高,呼应了陈寅恪亲自所写的《关于黄萱先生的工作鉴定意见》:……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希望现在组织并同时或后来读我著作者,深加注意是幸。
黄萱当时只是一个家庭妇女(她是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周寿恺的妻子,经陈国桢教授的夫人关颂珊介绍给陈寅恪试任助手),何以能跟上陈寅恪这种教授中的教授的工作节奏呢?这自然要归功于她的父亲对她着力颇深的培养。
当年黄萱在鼓浪屿读完女子师范学校后,黄奕住没有让她像林巧稚、周淑安、何碧辉这些后来成为各自领域优秀人才的鼓浪屿女子一样外出求学,而是选择在家为她聘请了4位家庭教师分别进行外语、音乐、国学方面的教育。
正是这段特别的训练和积累,造就了黄萱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全面的人文素养,为日后她和陈寅恪先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惜,黄奕住于1945年6月15日逝世于上海,没能看到她倾心培养的女儿和陈寅恪先生书写的被后辈学人传为美谈的佳话,当然,他也没有看到她挚爱的女儿一家后来的非人遭遇。幸或不幸,也只能后人评议了。